太虚幻境

——《红楼梦》中佛教的隐秘含义3

绿贞观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曾梦见警仙带他去幻境旅行。大门上写着四个字,“幻境”,两边各有一副对联:“若是真的,便是真的假的,无事可做。”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听说佛教的时候已经成熟了。

“假扮真的时候是真的假的”是指普通人认假为真,比如五蕴为真我,但五蕴不就是真我吗?其实五蕴与真我并无不同。在一个真实的法律世界里,一切都是真的,没有法律是假的。但是,一旦你把某个法从真法境界中分离出来,认为某个地方是真的,那么这个真就变成假的了。这就叫“你装真,就真就假”。

假存在的对立面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永恒的存在,没有办法用五官去认识。但是,如果它真的没有位置,所有的生物都没有办法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所以,开悟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五个内涵。为什么观察五蕴就能开悟?因为第八种知识是一切规律的现实。法律本身没有实体,但以第八种知识为实体。所以所有有前途的方法其实都是在展示第八种知识。第八种知识与有为法和谐,这就是无为法。一个真正的佛法世界从不等待。当然,在所有圣人之间,内与外,男与女等等,待遇都没有差别。整体是一个真正的法律领域,留下所有的语言文字。

真实的法律世界是什么样的?都是很有希望的表现方式。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之相空”的意思。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能在所有有希望的法律中看到无为的法律。更准确的说,对于你来说,所有有希望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没有。比如有人问“你有什么烦恼吗?”你可以说:“有麻烦,但这个麻烦等于没有。”你可以回答。问:“你吃饭了还是睡觉了?”你说:“我吃饭睡觉,就是不吃饭睡觉。”就像问“电视上有男的吗?”的确有一个男人的形象,你可以说“是个男人”,但实际上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电视上展示的一个形象。只是短暂的存在,虚无缥缈,幻灭。你可以说它有或者没有这个东西。在不存在的一面,一切有希望的法律都不曾诞生,甚至没有一切的悲哀和痛苦。既然没有悲伤和痛苦,可以说一直是涅槃。

“无为有其位,犹不存在”是“三境界唯心论,一切法唯知”的真正法律境界,是无为法,无为法必须在有为法和三境界一切法之间展现。三界佛法没有自性和实相,而是以第八识为实相,所以三界佛法其实都在展现一个真实的佛法境界,叫做“无为、有、无”。

这对对联在佛教上的造诣至少是成熟的程度。这个观点很难。开悟之前可以发起智慧的修炼,开悟之后可以像三昧一样静下心来。虽然有些人通过打破参数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但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听到和思考的程度,他们经常处于不同的阶段,但他们并不知道。思维成熟的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远胜于思维不成熟的人。

真理观认为“一个真正的法的境界”比“可以隐藏的身心”更重要。是因为“一真法境界”符合《心经》“诸法空相,可以消除常住法和无常法的治疗相。如果你只知道如来是永远的、快乐的、自觉的、纯粹的,却不知道它们都是“真正的法界”,那知与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样的人还会继续执着于三界无常,如来不灭相,不能“凡事往彼岸”,不能求助于第八识的真理。

转换的关键点是要理解“一切法律都是从最初产生的,但从未诞生”的法律含义。要有这种洞察力,才能忍受没有生命。忍而无生,是般若波罗蜜多“尽一切向彼岸”,这部分必须证明是大乘。它可以破坏所有阶段的持久性。为什么所有的法律从来没有诞生过?作用只有一个区别,因果报应和妄想必须加进去,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如果没有因缘,没有妄想,你什么也看不见。或者有不同的业力,不同的妄想,那就变成别的了。例如,玩网络游戏的人必须通过一个公共服务器连接才能看到相同的游戏环境。其实这些游戏环境都只是数据,连上线的人都看不到。

《大乘初信论》讲的是“相大”,说有法的相都是第八知的法。“性”是第八知识,“相”是三界法则。《学衡》说成佛要靠“诸法之实”,也就是说要在诸法中看到实,才能走向佛道。如果你不成熟,即使你知道其中的奥妙,你还是不能求助于它。因为你不懂“性”与“相”的关系,所以你还是认为“性”是“性”,“相”是“相”,这是离不开二元论的。打破参数的人还需要知道,三界所有的“相”,其实都是“诸法之实”,大乘只有转到真,才能见道。不了解“诸法之实”或不彻底了解,就不能求助于真理,不能称之为大乘见道。

贾宝玉来到“幻境”后,警幻转述了宁国公、荣国公的话“我家自定朝建立以来,名利双收,虽历时百年,乃云的命运却是无穷无尽,无法挽回的”,这就意味着家族诞生、居住、分化、消亡的过程。家庭有前途的法律。每次看到有前途的法律,把生命、庇护、差异、灭绝都放进去是对的。

其实我们学佛的时候,并不需要对三城道观附近的佛教有很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实践能使自己受益。在这个阶段,不要急着去学习只为了认识和增长智慧,而要注重基本功。比如你能不能认清“无常,苦,空,非我”?千万不要学很多密教,记为知识。这种情况下,你学佛,就是在备考。别人和你讨论佛法的时候,你可以在侃侃讲,但是一旦遇到情况,你不知道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方法,你试图把有希望的方法变成永恒。

我曾经在一个道场,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发扬这条规律。当时有人说:“一定要永远流传下去。”那个人被证明是开明的,还犯了这样的错误。若有漏,则非见道。所以,练习是为自己服务的,要不断的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你应该能够知道它在佛法中是什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犯四个错误。“有规律、快乐、自觉、干净”的方法要和“无常、苦、不自觉、不干净”的方法明确区分开来。如果你能讲清楚,你就自由了。如果你不清楚,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即使你知道其中的奥妙。所以贾府兴盛百年后衰落,符合有为法的特点。应该是,无论你怎么努力去维持,最终都会衰落。如果留在世间承接如来的终结,只能延长佛法在世的时间。人不可能永远拥有佛法,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话:“后代虽然多,但没有传承。其中只有孙宝玉一人,性情乖张,性情古怪。虽然他很聪明,也很聪明,但是有望稍微有所成就。那说明贾宝玉性格可爱,但聪明伶俐。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可以实现它。所谓成就,是指能够回到一个真正的佛法境界,获得大乘解脱。

“可是我家的运气就要到头了,我怕没人介绍正确性。幸好仙姑偶尔来,王湾先用色欲和肉欲警告他的固执。”他用情欲和肉欲警告他:“别傻了,别以为这些东西有多好。”对我们来说最难逃避的是对爱的渴望。如果能脱离色欲之爱,对色彩的爱,对无色世界的爱,就容易破碎。对爱情的渴望包括“财、色、名、食、睡”,最关键的是“色”,也就是情欲。如果情欲能被打破,其他问题就不大了。佛经上也说“先要勾,后要入佛智”。我们不需要涉及太多情欲的细节,因为方便介绍初学者,重点还是在“入佛智”。

我们继续看“不知道是让他们再次享受喝酒喝酒的错觉,还是在未来实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有用意的。他希望写下这些声音和爱,引导大家走上佛法解脱的正道。

《红楼梦》第十二章,“贾天祥在看风月镜”。有个东西叫“浪漫宝镜”,意思是镜子。贾天祥因为爱上王熙凤而病重。一个道士借给他一本“好看的书”,告诉他只能看反面,不能看正面。他拿起后背,看到一个头骨,这让他感到不舒服。然后他拿起前面一看,是Search。搜索示意他进来,他们做爱了。出去后Search又招了他,大概是进了第三次,灵魂被鬼送走了。这里的暗示很明显,让大家去做作业。

回到25。铜陵宝玉除了“别忘了,成仙居常恒”八个字外,还刻有“一消邪,二治冤病,三知善恶”等字样。“除恶”就是能够摆脱巫术等不健康的东西。“治不义之病”是指能治因果报应的疾病,包括冤家债主的鬼神引起的疾病。“知善恶”的意思是,如果你一直转而住在易安,住在一个真正佛法境界的境界里,迟早会推出救命关和抢眼关,当然就能知善恶了。就算你暂时没有神通,当你看到世间的善恶,你就知道这些都是第八知识的种子展现出来的,也可以说是“知善恶”。

有人用巫术把贾宝玉和王熙凤逼疯了,他们快要死了。当时有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来贾府,说可以用铜陵宝玉治疗。说他们被商品的价格迷住了,所以宝玉不灵。这个比喻的意思是,第八种知识是纯粹的物质的,求助于它,就能除恶,治冤,治病,知善恶。如果拿相位差来说,被音色货迷住了,那就不行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雪芹把通灵宝玉比作第八识。

现在我们来看看《红楼梦》第116回。贾宝玉晕倒,和尚又把他拉到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有一个楼层标志,写着“福地如土”。大多数研究《红楼梦》的人都没有佛学基础,认为这部小说是在影射另一个真实的东西。其实曹雪芹的“真”是说有其有其福,他的“假”是说“万物有道,如梦如泡,如露如电”。“真实”的意思是,它是真实的,它是一个真正受祝福的地方。作者不想用小说来影射真实的事情。对于一个在佛学上已经成熟的人来说,是不会做出这样的看法的。虽然小说是假的,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东西还是假的,现象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真的。如果非要说实话,那就是真的。只有真理才能称为真理。

贾宝玉进了这里以后,他认识地球上这里的人,但是他们不认识贾宝玉,后来都成了鬼。这意味着我们现在认识的这些亲人,只要来生,就不会认识你,而且有可能变成鬼。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人类的爱,分离,仇恨,当做有多坏。你应该把它们当成第八知识的干净展示。贾宝玉第二次进入虚幻世界后,世界观、人生观都变了。

先说《红楼梦》第117回。贾宝玉要带通灵宝玉去见和尚,被丫鬟拦住。贾宝玉道:“我已经有心了。要那块玉有什么用?”。贾宝玉生来就有玉的称号,他身上这个“通灵宝玉”影射的是第八识。每个人一出生就和你在一起。只要你能“念念不忘你的损失,在常恒生活”,第八条知识就能帮你消灾、治病、知善恶。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心”是关键,不是石头。

最后说一个重点。我前面说了,贾宝玉象征五体,甄宝玉象征八识。最后,这两个角色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当时两人都开明了,贾宝玉出家了,而甄宝玉留在人间做官治国,是儒家所提倡的。这预示着贾宝玉生来是为了表现第八识,而甄宝玉生来是为了表现第八识。两次也可以解脱,但入世只能解脱菩萨。为此,曹雪芹把贾宝玉从出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甄宝玉在入世后成为圣人。

1.《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80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