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郝建宁 张贺

演奏:张贺

降B调葫芦丝

《花儿香》作品分析

主题词: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弹性、尚属首创。

一、背景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充分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花儿”是广泛流传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歌唱形式,曲调优美动听,作为用中国西南民族管乐器葫芦丝来吹奏尚属首创,作者用花儿《尕妹门前浪三浪》作音乐素材,结合葫芦丝柔美婉转的音色,运用葫芦丝的特有的滑音,抹音,颤音等技巧使得这首独奏曲别有一番特色。

郝建宁、张贺老师将西北民歌《花儿香》的形式,风格、有机无缝大胆巧妙地结合到西南民族乐器葫芦丝上演奏,曲调优美,风味独特、节奏明快、清晰亮丽、委婉动听!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花艳,闻到了花香!

二、风格特征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

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信天游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最主要是地理条件的影响,西北人稀地广风大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加上平时悠闲,更有机会一展歌喉。西北的蛮汉调等曲调很适合在空旷的山上尽情欢唱。

花儿 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

。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

三、曲式结构

1、全曲共89小节分为两段:引子部分+A段+B段 引子部分为自由地、花儿风格,由慢到快、渐快有13小节,仿佛站在高山上,应演奏得遥远,空灵而不失歌唱性;

2、A段为轻快活泼地,共有49小节(包括展开部分),也是本曲的主旋律部分应演奏得活泼并富有弹性,在演奏A段时根据反复记号‖⊕在25小节开始反复一遍;从26-49小节为展开部分共(24小节)注意强弱的处理和下滑音的使用,展开部分要有歌唱性,乐句的连音要始终如一,注意换气点;

3、B段(结尾部分)轻盈活泼地,共有27小节,要跳跃起来,断音连音的关系要处理得当,其中有6小节的大弧度连音段衔接演奏要流畅,情绪逐渐升华,力度由弱渐强,收尾干净利落。

4、本曲的速度布局为:慢----快----慢的形式;

四、五声调式

根据我国民族五声调式,本曲调式是以5音为主音(5音在曲谱中出现了五十多次),全曲最后结束在5音上,就以5音为徵(zhi)调式。徵调式的音乐特点:旋律逾越、欢腾、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

五、技巧运用

采用了7种技巧分别为:倚音、波音、滑音、打音、腹颤音、历音、颤音。

六、演奏要求

1、充分利用葫芦丝特有的滑音、抹音、颤音等技巧,注重活泼明快、清晰柔美地演奏,断奏要轻巧、连奏要圆润流畅;

2、乐句的连音要流畅始终如一,牢牢抓住它特有的风格和韵味,注重情感的升华和间奏音的衔接; 3、华彩部分和结尾部分要跳跃起来,演奏情绪逐渐地升华进入意境,力度由弱渐强,收尾结束要干净利索。

(文/章湘洪)

《花儿香》曲谱

免责声明:资料来源少数民族乐器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1.《【葫芦丝教学】《花儿香》作品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葫芦丝教学】《花儿香》作品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