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名的家庭

20世纪30年代,认知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假设问题。

“假设你是医生。一个患者被诊断为恶性肿瘤,这个肿瘤需要立即处理。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现在的情况是不允许开刀手术。有一种射线疗法可以用于消灭肿瘤,射线强度足够高就可以消灭肿瘤,但是同时它也会破坏身体本来的健康组织。

如果降低射线强度,就不伤害身体,但同时也无法消灭肿瘤。

现在的问题是,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去消灭肿瘤又不伤害健康组织呢?“

如果你是个专业医生,也许你跟你的团队还在冥思苦想。

但这个问题,也许灭火队长能帮你。

很多年前,一个小镇的木屋着火,如果不马上扑灭,会殃及临近成片的房屋。

消防队长到场后,观察现场:附近没有消防栓,但是有一片湖。几十个邻居轮流拿着小桶一桶桶浇,但是无济于事。

消防队长命令他们全部暂停,统一取完水后,围成一圈,倒数三声后同时泼向火苗,火势马上小了,很快扑灭。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想出来那个医疗方案了没?

是的,跟灭火一样,使用多条低强度的射线,从不同角度同时射向肿瘤,这样既不破坏健康组织,又能让多条射线汇集到病灶处,达到强度杀死肿瘤。

也许,你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注意,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要说的是,钻在专业里就一定对吗?跳出经验之外的思考也许更能带来新的火花。

这也是《成长的边界》这本书要说的一个问题,如何让通才在专业的世界里取胜?

这本书是去年比尔盖茨的推荐书单之一,作者大卫.爱泼斯坦是美国调查记者,社会观察家。

二、晚一步专业化

现今的世界,越来越强调专业。

我们所共识的也是:要在一个领域里深挖,才能终有所成。

专注钻研,当然是对的。总不能所有人什么都瞎搞搞,什么都知道些,但又什么都无所长吧?那还如何推动这个世界各个领域的进步呢?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锁定专业?比如一个孩子,我们应该从小就为他锁定一个专长让他往既定方向去努力,还是什么都让他玩,等哪天他自己突然开窍了找到自己的心中所爱呢?

书中拿了老虎伍兹和费德勒做了比较。

老虎伍兹从小的使命就是打高尔夫,他父亲坚信他是为高尔夫而生的,从小就教他打高尔夫。

8岁打败父亲,父亲很高兴,继续找专业教练教他,而如今,老虎伍兹也确实向世人证明,他就是高尔夫界的“天选之子”。

费德勒就不一样了,他从小就玩滑雪、摔跤、游泳、打过篮球,手球,乒乓球。后来男孩发现,玩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有球就行了。

而他妈妈其实是网球教练,却不喜欢淘气的儿子惹她生气,反而并不想教儿子网球。

后来费德勒说:“如果父母稍微督促他一点儿,他可能都不会这么重视网球。”

他爱上网球恰是因为父母的不要求,在非常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所以老虎伍兹和费德勒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例子,一个从小被铺就了专才的路,一个是什么都涉猎后自己锁定了专才的路,但是两个都成为了世界第一。

理论上,两种方式都可能成功,但其实,哪一个更有现实意义?

显然是费德勒。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孩子能从很小就被父母挖掘出潜能,还能有足够的财力精力去为他规划一条量身定制的路?

大众更多的是广泛涉猎后专注到一个特定项目,再进行专业化练习。

这也是近些年经常有声音在呼喊,建议大学不应该直接就分专业,而应该在第一年先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后,在第二年才分专业教学。

因为很多人其实高中毕业了,依然还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更多是稀里糊涂听了父母亲戚建议,或是冲着当下的热门报读,结果一进入专业后,却发现学得实在痛苦。

当然,有些能顺利转专业还好,有些就这么熬了四年,也许在毕业后又找了个跟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

那么这种大学期间转专业,或者毕业工作后换领域,能被批判为不够坚持吗?

作者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认为社会上推崇的选定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一定总是对的。

虽然乍一看好像是你始终在做短期规划,但其实如果适当的调整,能帮助你更快地找到最佳匹配的话,那进步肯定更快。

三、交叉学习的好处

交叉学习,也就是跨学科学习,是可以提高归纳推理能力的。当我们在不同的领域接触到不同的例子,但是又能在从中找关联时,才是真正的应用。

说是有一项研究,那些偏好封闭式学习的学生, 也就是学习了特定的知识,然后马上做对应习题巩固,比起那些学习了交叉学科的学生,在成绩上是差了一大截的。

因为封闭学习的学生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学会的只是单一类型问题,而交叉学习的学生学会的是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要懂得辨识问题,再懂得解决问题。如果总是在一个窄门里,只陷于问题本身,反而有时就走不出来,就好像开头治肿瘤的问题。

只有跳出习以为常的经验外,才能在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这是如果一头扎在单一领域的困境。

今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自行车骑行赛冠军,就是被奥地利的数学博士安娜拿下。她拿下奖项时,没有人知道是谁。

甚至第二名的自行车荷兰名将冲到终点时还信心满满张开双臂,以为自己是冠军,没想到终点早就被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博士超越了。

安娜靠的是自己精密的天气分析、路径判断,科学配速,来严格执行自己的骑行策略,就这样拿下了奥运冠军。

我们总是听到,最可怕的对手,是你根本不知道对手在哪里。

跨界学习,又能融会贯通的人才厉害。

其实这本书是反焦虑的书。

一个是大家在追求“赢在起跑线”的结果,一个是充斥在我们耳边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学习。

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商家的噱头,都会拿老虎伍兹作为例子,或者从小被父亲培养成国际象棋手的波尔加三姐妹为例子。

谁都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一早就找到方向,直接划一条直线,路径最短。

但这个显然并不现实。

如今也是个野生自媒体时期,大家都会拿自己的专业出来找饭吃,就出现了很多kol,拿着专长出来教授,总有一款适合你,这样造成了大家处处意识到有一技专长的吃香。

专业本身没错,在一个事情上深挖也没错。但是诚如这本书想传达的,尽可能提升学习的广度后再进入专业摸索。

也许这样的学习,在前期会比专业学习更慢,更不容易出效果,但是当你懂得跨领域去归纳总结思考问题时,它会有更大的能量。

比如一个画家,当她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家,那她实在是太有先天优势了,因为构图,色彩的理解是通的。

正如陆游教他儿子如何作诗,告诉他,“功夫在诗外”,想学诗,不要只学诗,而应该掌握更渊博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一首好诗。

#成长的边界##书评#

1.《功夫在拳外怎么理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功夫在拳外怎么理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1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