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哈基姆-奥拉朱旺战胜MVP后,MVP的评选不再倾向于防守较长的球员。


在“德鲁大叔”给百事拍摄的一部商业广告中,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懂得篮球的精髓,“这些年轻人必须明白……篮球始终是,而且以后也必将是关于得分的一项运动。”

好吧,如果NBA的MVP评选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风向标的话,那么德鲁大叔大可不必担心了。因为现在人们在这个含金量十足的奖项的评选中,确实更看重得分。

假如按照胜利贡献值(Win Share)来计算,那么在过去的60年里,79%的MVP得主在进攻端的贡献值都高于防守端。近年来这一趋势似乎更为显著。奥拉朱旺之后的22个MVP,无一例外都是进攻为主的球员。如果说进攻跟防守是比赛的两个极端的话,那么似乎在总冠军的归属上我们更偏向于鼓吹防守的重要性,而在MVP的评选中则大相径庭。

历史似乎并不总是如此。在NBA刚刚开始的前10年里,防守似乎对MVP的评选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些MVP得主的WS值里,进攻只占到了41.1%的比重。最极端的例子则是1963年比尔-拉塞尔,他的防守胜利贡献值(DWS,12.6)远超进攻胜利贡献值(OWS,1.0)。

但是如果我们将过去的六十年划分为六份的话,你就会发现MVP得主的进攻比重在逐渐上升。在最近十年中,进攻在MVP得主的胜利贡献值中占到了72.7%的比重。近年来在MVP评选中最接近拉塞尔的球星当属2004年的“大本钟”本-华莱士了。他的在进攻端的得分仅有1.1,而在防守端却高达9.1。当然了,我们也知道后来的评选结果,2004年的赢家是凯文-加内特,他的DWS/OWS分别为8.0和10.4,也是一位在进攻端起到更重要作用的球员。而大本在评选中仅名列第七。

再来看看这两幅关于历年MVP获奖者的统计图吧。

这幅图显示了MVP得主在攻防两端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MVP得主(红色的点,颜色越深说明年代越久远)处于45度的分界线以上(攻弱守强),而近年来(蓝色的点,颜色越深说明年代越近)则几乎都处于分界线以下。而且从这张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进攻为主的MVP得主占了多数。

再看这一张图,我们将MVP得主按照年代划分。不难发现早期的MVP评选存在多样化的趋势,而近代以来几乎只有进攻为主的球员才能获奖。

看来人们现在对篮球的理解跟过去真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那为什么“炫目”的进攻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呢(虽然防守赢得总冠军)?

好吧,首先防守技术更难以用量化的方法来衡量,比如你没法对一个无法被列入技术统计的防守动作做出量化的评价。在2010年之前,霍华德还是“魔兽”的年代,他的存在或许会令对方的进攻球员放弃了突破到篮下的念头,那么这样的防守压迫感该如何评价呢?

另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对进攻进行评价的上限比防守要高很多,因此球员在进攻端所做出的努力将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直接这么表述可能很难产生直观的印象。如果我们分别来查看NBA历史上排名靠前的OWS和DWS就会发现,NBA历史上一共有169人次在OWS(进攻)上达到了两位数,而在DWS(防守)上达到两位数的人次呢?仅仅只有8次。

这样一来,人们很容易产生误解,似乎投票者们都会将目光放在更吸引眼球的进攻上。但在NBA的世界里,篮球的确是一项进攻比防守更容易产生影响力的运动。说到这里,似乎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WS很了不起咩?MVP又不是按照这个数据评选出来的。

是,您说的没错,WS的确只是一种高阶数据而已,它反映了一个球员对球队胜利所做出的贡献,由比赛数据统计经由一套复杂的公式计算得到。虽然MVP和WS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两者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在过去的20年里,有12个MVP得主同时也是赛季WS值最高的选手,其余当选的MVP也是WS值上名列前茅。因此我们选用WS来当作MVP的指针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那么本赛季的胜利贡献值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篮球数据网站Ba给我们带来的WS统计和MVP获奖几率吧。

在本赛季目前为止WS累计值排名前十的球员中,他们的进攻胜利贡献平均占到了72.5%,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趋势完全相符。甚至我们平时认为防守出色的球员,科怀-伦纳德和吉米-巴特勒,他们的进攻胜利贡献值也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好吧,或许我们真的很难再看到防守为先的MVP得主了。

好吧,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法说防守到底能不能赢得总冠军,但是进攻赢得MVP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至少现在是这样)。

1.《NBA的ows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NBA的ows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3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