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路刘天阳 - 芜湖路

去年,合肥音乐才子刘向阳原创英文音乐作品《芜湖路》在网络走红,听了这首静谧充满生活味的民谣歌曲,心中升起满满的感动,勾起了很多人对芜湖路的暖色回忆。

▲ 图源:微博@左冷禅师

歌词中说:“爱情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像阳光总是照耀,沿着芜湖路走,叶子依然落下……”芜湖路是合肥最美的道路之一,被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拥抱。而提起芜湖路,很多人都会想起这条路上的地标建筑之一,安徽省图书馆。

位于芜湖路的安徽省图书馆建筑庄严古朴,风格独特,红墙绿瓦,斗拱飞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合肥重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很多合肥市民经常来这里,在书香里消磨一个又一个闲暇时光。小编曾经也在炎炎夏日,在阅读时里度过很多个美妙的下午。

而说起安徽图书馆的历史,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今天印象君就来带大家一起回顾安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让迈入岁月长河里的记忆碎片,再一次重现。

诞生于安庆的“安徽省立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身是安徽省立图书馆。而安徽省立图书馆又可追溯到20世纪初,安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当属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在安庆城拐角头旧敬敷书院的安徽藏书楼。

由于受新思潮的影响,公共藏书观念逐渐传入,当时时局动荡,清末邓绳侯重视教育,担心典籍沦亡,创议设置图书馆保存典籍,在风节井街租赁房屋,把此前安徽省藏书楼散失的藏书和在坊间买的书,存放在一间屋子里,供大家阅览,安徽省从此有了公立图书馆。

1913年2月10日,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安庆正式开馆。1920年,聂宪藩出任安徽省长。到任后不久,便借办公场地繁杂为由,选址谯楼后院新建省长公署。可惜还没搬进去,就匆匆辞职卸任。

许世英到任后,听从民意,将未使用的省长公署,以及周边天柱阁等建筑,改为安徽省立图书馆。自此,省立图书馆有了固定宿舍。

这栋旧藩属内的胜利图书馆,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青砖黑瓦,拱形门窗,既有西方建筑的古典之风,又有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该建筑历经90余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20世纪30年代,陈东原出任馆长,以教育家的眼光兴办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由原来的封闭型的藏书楼,变为开放型现代图书馆。继任者吴天植积极拓展事业,使之成为“抗日战争前安徽省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抗战期间,省馆随省政府迁往金寨,馆务停顿。1949年前后,省馆辗转于安庆与合肥之间,到1953年4月在原皖北区合肥图书馆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安徽省图书馆(馆址在合肥逍遥津公园西侧),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

1962年12月迁至合肥市包河公园西侧,建筑面积达6345平方米。1981年建成七层书库大楼,建筑面积增至13900平方米。1998年10月,在原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3.69万平方米。新馆于2003年11月全面对外开放。

百年馆藏的文化瑰宝

早在明末清初,徽州、桐城等地的书香门第,因读书、校书、刻书、印书,都以“家藏万卷“为荣。新中国成立前,安徽省图书馆数次迁移,遭遇战火损毁,馆藏文献很多都在迁移中散佚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图书馆秉承”征存“遗风,积极收集散落于民间的革命历史文献、古旧图书和地方珍贵资料,收藏了大量版本价值高、存世量稀少的典籍。其中泾县翟氏活泥字印本《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宗谱》等,是我国印刷史上难得的珍贵古籍文献。还通过接收、捐赠和交换方式丰富馆藏。

古籍收录保护是一项不小的工作,2007年,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挂牌成立,积极推进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安徽省图书馆通过古籍数字化、古籍出版、缩微复制、胶片扫描等方式,多渠道进行馆藏古籍的开发利用和再生性保护。完成了《安徽家谱》《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古籍数字化特色专题网页浏览,整理出版了《徽州名族志》《包公故里遗踪》《新安画派精品选》等一批线装图书。

▲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刊《学风》

安徽省图书馆在百年的办馆历程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尤其在安徽地方文献收藏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的藏书特色。

据资料记载,截至2016年末,馆藏文献434万余册,其中古籍线装书35万余册,善本32738册,12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中,还建有章伯钧等安徽名人专藏。数字资源总量达154.52TB。馆藏文献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皖籍先贤著述和安徽省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志、谱牒等地方文献。

随时代而变化的借阅模式

据省图书馆阅览室的人介绍,1935年前后,前来图书馆阅读报刊的人,平均每天在千人左右,现在每年可以接待160万人次。

▲旧照片:安徽省立图书馆杂志阅览室

上世纪80年代时,还出现过排队办借书证的场面,早晨7点多钟时还没开馆,办证的队伍就已经从主楼一楼排到了现在的芜湖路大门外。原因也很简单,当时不像现在一年中365天都可以办证,而是一年之中只会安排一两个月时间为读者办证,过了这个时间段,任你多么想去借书,都没有办法去实现。

1984年,阚华任职阅览部主任,她打破了办证时间的限制,开始让省图书馆常年为读者提供办证的服务。

借阅的便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实现的。阚华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时,来省图书馆办借书证是需要带着工作证或者介绍信才能办到的,所以待业青年是没有办法走进图书馆的,中小学生也是不可能的。1992年以后,待业青年才可以进省图书馆,直到2003年,省图书馆才对中小学生完全开放。

▲旧照片:安徽省立图书馆儿童阅览室

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让如今图书馆的借阅模式也大为变动,大家不仅可以快速办好图书证,而且还可以在家就享受到借阅图书资源,查资料也更加的方便快捷。

▲安徽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栏目:博看书苑

在如今双微一抖一乎的时代,图书馆也纷纷利用其了这些便捷的平台去引导阅读者进行新模式的阅读。安徽省图书馆也充分利用双微等平台与读者展开互动,科技的发展也让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变得更加“人性化”。

(来源:印象安徽IMPAH微信公众号)

1.《安徽省图书馆,百年历史了解一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安徽省图书馆,百年历史了解一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