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叟前几天谈过上山下乡对知识青年的磨炼,现在想谈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一些农村的影响。

当年,虽说城乡物质条件都很差,生活都很苦。但从中央到地方,都承认“城乡差别”明显的事实。并作为痛下决心消除的“三大差别”之一。知识青年从小到大,生活在城镇的环境和家庭中。城镇学校教育条件普遍比农村好。城镇家庭生活条件也比农村强一点。知识青年父母的文化水平、知识内涵、甚至生活文明理念,也比农村同龄青少年好得多。“家宽出少年”,所以知识青年的身体发育、知识结构、精神气质,也是比农村长大的同龄孩子养眼得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后,确实为许多农村增色。他们的靓丽帅气,敏捷机灵,面善嘴甜。一个个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总使农村中老年人看着心生怜爱。总在自己儿女面前夸奖称赞,希望他们以之为榜样,光耀门庭。特别是知识青年学问造就高出农村学生一等。在插队安家之地充当知识时事“小广播”,农事气象、科技“小专家”。农村家长更是羡慕,夸之将来有“出息”。农村中老年人虽然没多少文化,却对文革泛滥过的“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不以为然。还是相信文化兴邦,科技强国的老道理。并且深信知识青年到农村,只是一阵子。国家不会让这么有出息的优秀后生一辈子在农村,埋没下来。

有的知识青年具有独特的天赋,多才多艺,本领突出,更使农村人眼界大开。对自己泱泱大国的底蕴和无价之宝更加感到骄傲。知识青年在穿着打扮上的协调自然,朴素而不土气。更是引领农村风气,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的风景线。农村青年争相模仿思齐。那一段时期流行过的“知青头”,便是一例。许多有理想的知青在农村,被耳目一新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陶冶熏染,触发灵感,开启智慧。为以后的发展拓展了视野,打下了极具价值的的认识基础。有的杰出知青,插队时即有特长优势暂露头角。后来返城造就之后,又成了名人。例如云南省盈江县的插队知青张蔓菱,后来成了知名作家。其插队期间的好学精神,劳累不忘读书习作,被乡亲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口口相传,为与之有相遇相亲之缘而自豪。

农村社员,对知识青年生活都爱关心帮助,家里有好吃的,常送之共享。心特别好,家境也宽裕些的人家,遇上杀猪,还会以需要帮忙为名,邀插队知青辛苦一下,顺带饱吃一顿酒肉,畅谈交流。

当然,也有个别低俗之人,故意为难知青。但为数极少,会被乡邻鄙视、讥骂为“不厚道”。也有少数知青,因生活苦闷,意志消沉,在恶意渲泄中,也会做出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来。比如小偷小摸等。但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痛心,农民一般不计较。都能善意忍让,或争取合理解决,不想把事情闹大。不愿让让背井离家的知青在失去父母呵护关爱的同时,再承受意外的打击。

农村生产队、大队干部,对知识青年也是尽量照顾。农活安排上,多让他们从事相对轻简些的工作。并结合知识青年文化、科技知识特长。一有化肥、农药使用方面的疑虑难题,多让知识青年参与研究解决。除非万不得已,才让他们与普通农村青年干一样的重活累活。

生产队、大队里遇上公社,甚至县里安排下来的学习人员名额,一般也是把机会尽量让给知识青年。说是到上面学习提高,实际也有让他们脱离几天繁重农活的意思。农村学校一有代课教师空缺,基层干部也会优先征求插队知青的意向。

至于个别品行恶劣的基层干部对知识青年的不轨行为,除了当时的法律严惩以外(死刑没商量),所在地农民也会用口水把他淹死。他一家老小在当地也会抬不起头来。这些人,直到现在,所在地农村群众仍然在道义谴之不绝。

来源:铁血网,作者:小柳河,网络配图。

征稿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农村的影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农村的影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