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01

行当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其中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如《罗帕记》中的陈赛金等;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等;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如《女驸马》的李兆廷等;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常手执长旱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等;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大本戏中包拯等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二龙山》的于彪等;正生又称挂须,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如《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黄梅戏中常常一个演员兼扮几个角色,故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02

唱腔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委婉清新,以明快抒情见长,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其中,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二行非独立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它曲调;用于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八板速度较慢,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八板、火工常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2、花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如"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这些唱腔相对独立,保有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其调式宫、商、角、征、羽皆有,但以征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另外,介于平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

3、仙腔(又名道腔、道情)、阴司腔(又名"还魂腔"),多用于祭祀或神话剧,后打破使用界限,有人把其列入主腔范畴。

03

音乐

黄梅戏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后陆续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编创了一些新锣点。后来,艺人们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增强音乐表现力,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来源:中原看戏网 微信:gh-ec76dd08954e

1.《黄梅戏知识介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梅戏知识介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