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中文名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外文名
The One Man Olympics / The One
导 演 侯咏 编 剧王兴东
类 型
剧情/喜剧/运动
主 演
李兆林,石凉,胡军,郭家铭,吴大维,赵子琪
片 长 102分钟 上映时间 2008年5月17日
对白语言
英语,普通话,日语,德语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赴美国参加奥运的故事。影片中的刘长春经历曲折。而在戏外的拍摄过程中,剧组成员们也经历了许多磨难。电影以惊险样式再现了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含泪告别妻儿,逃出日寇占领的大连,躲避关东军的一路追杀,逃到北京,找到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决意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影片还原了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于1932年代表中国到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以东北沦陷、日本统治东北三省为背景以刘长春舍家出逃通过重重阻力最终踏上美国奥运会的征程为主线索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运动员在面对国破家亡时不畏权势拒绝代表伪满洲国服务并决意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故事。
在那样一个中国人饱受西方人歧视、凌辱的年代“东亚病夫”的外衣一直被屈辱的披在中国人民的身上而体育运动的衰弱更是被西方人看成是“东亚病夫”因而在那个年代体育运动、武术、比赛等竞技项目常被用来与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影视作品传奇人物李小龙、黄飞鸿、陈真等均是竞技类比赛中的突出人物并与其爱国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片以史励“今”凸显了刘长春超越民族危亡的阴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超越自我的奋斗历程并以小衬大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通人的体育精神与爱国情怀。
以小见大,体现爱国情怀
1840年以后我国开始了屈辱的百年历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育难以繁荣昌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伪满洲国的成立使得作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刘长春要想完成奥运征程,必须冲过两个大的障碍,第一个是日本关东军企图通过强迫刘长春以伪满洲国的身份参加奥运会而使得自身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合法化,第二个障碍是南京国民政府下令不派人参加第十届美国洛杉矶的奥运会。影片通过这两重障碍展开,把刘长春的坎坷命运与民族危亡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血性男儿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冲破重重阻碍,坚忍不拔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以一种爱国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与奥运精神的完美结合。刘长春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是一个小角色,出身贫微,母亲早逝,父亲为小鞋匠,但他以“位卑不敢忘国忧”的爱国品质以及对于自身目标的追求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站在奥运征程的历史性壮举,这一实现不仅是刘长春对于个人的超越,同时也是民族尊严的宣言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的超越。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主旋律的历史体育题材的电影,该影片树立了一个中国田径健儿的硬汉形象。在面对日本关东军的胁迫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不参加奥运会,影片中对于酷爱跑步、把跑步当成生命的刘长春此时的选择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跑步梦想的追求,这时的民族性凌驾于个人追求之上,民族的血性与对跑步的入魔造就了一个血性的刘长春。
平凡人的民族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头至尾讲述的都是1932年刘长春一个人在教练的陪同下参加奥运会的过程,在其赶赴美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镜头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镜头一:刘长春赴美前化妆成一个商人与父亲道别,在伪满汉奸的监视下,他父亲语意双关的向儿子嘱咐:“跑到哪儿,也不能跑到日本人那儿做汉奸。”为刘长春的爱国情怀的民族大义之情的来源做了铺垫,这是一种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一种爱国情怀。
镜头二:是火车站与妻子道别的场景。刘长春在与父亲到晚别后坐上了去往南方的火车,妻子在听说丈夫回来过后立马跑到火车站抱着被子寻找丈夫的镜头,但是他们只能无言的对视,当火车徐徐的驶出车站时,妻子对着远去的火车喊道“我们有孩子了”,场面感动而凄凉。这一镜头不仅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丈夫跑步的支持。
所有这些镜头都是以刘长春以外的普通中国人为铺垫展开的,影片紧紧围绕爱国这一中心展开,以普通中国人的民族自觉的重心。在那样一种历史基调的背景下,结局早已注定,但是中华民族的奋斗之情绝不会熄灭,即使在最后很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刘长春还是决定放手一搏,他搏的不仅仅是自己赛跑的梦想,他搏的还是民族的尊严。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虽然在体育类电影中并不突出,情节也并不曲折跌宕起伏,但是其影片的意义却远大于电影本身。
1.《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