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结:事实上,萨马龙这个人没有那么聪明。他如果真有能力,就不会在司马炎上晾很多年。司马伦的出云和孙秀有很大关系。
孙秀也帮他出了个好点子,一边让贾后派知道,太子打算造反。太子一死,又以“为太子报仇”之名竖起大旗,召集诸王大臣废后。西元291年,西晋惠帝永熙元年。虽然晋惠帝碌碌无能,但在皇后贾南风的神操作下,一口气消灭了众多觊觎皇权的宗室与大臣。然而,西晋的政军架构,早已形成以宗室亲王为主干的组成方式。不论贾南风杀了几个,没有司马家的亲王,朝廷就像没了钥匙的汽车。
贾后紧接着引入的两大亲王,则是陇西王司马泰,与赵王司马伦。司马泰跟第一期的司马繇有点像,属于偏家次子这种类型,由于是司马昭的辈份,这时也算得上是司马宗室的长辈了。
从曹魏年间以来,司马泰的专长,就是坐镇。一路各种坐到了杨骏之乱,看着两虎相争,坐收其利,以太尉身分兼守尚书令,大概就是国防部长兼行政院长这样。后续贾后缔造的10年和平,跟司马泰坐居高位有非常大的关系。某方面来说,赵王司马伦就是在司马泰面前不敢造次吧。
不可不提的是,司马泰虽然是“稳定”亲王,但他的儿子,就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王。司马伦则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论辈份,与司马泰自是平齐,但年纪就要小得多。
司马伦本是琅邪王,但因指使皇帝身边的散骑偷盗向工匠订制的皮裘受罚。当时的晋武帝司马炎一边很同意大臣说,应该将司马伦治罪,一边又还是下诏以“八议”赦免了阿伦。而就在司马炎决定伐吴之前,对宗室亲王来了一次大风吹,顺手将琅邪王司马伦改为了赵王。其实我觉得这就是荀勖传中,讨论“遣王公之国”的事件。
荀勖最后的建议就是“若于事不得不时有所转封,而不至分割土域,有所损夺者,可随宜节度”。这里之前没看懂,只知道荀勖建议司马炎可以按照自己的亲疏来调整。而调整的方式就是转封,而非“再裂土”(即推恩令做法)。顺带整理这些日子的新所得,就会发现,司马炎在咸宁这次改元,其实就是感受到了来自各地宗室的压力。这些亲族逐渐在地方站稳脚跟,甚至威胁到他的皇位。
削藩?不智。
裂土?恐反。
减兵?边防空虚。
这都是荀勖第一波建言提到的,你说得都对但是对事情没帮助啊。经过深思熟虑,荀勖才提出了这套“大风吹”做法,暂时性的断绝亲王跟藩民之间人与人的连结,之后再来想办法慢慢处理。
司马炎同意了,也做了,后面的处理就是州郡国合一。也就是说,当时的不敢大变动,其实就是因为准备要对吴用兵。要能有效的使用亲王,避免在伐吴时扯后腿,甚至最好要能有所帮助。原本的东莞王司马伷,就被调过来取代了司马伦,成为六道伐吴之一的主要部队,司马伦则被派往北方担任赵王。
西晋本无赵国,向来就是由司马炎的叔父系列在镇守魏之陪都邺城。晋朝这里有什么门道,我还不清楚。不过在司马炎的大风吹逻辑底下,新封国的成立,应该算是等级最低的亲王了。司马伦接掌的,是过去几个不同藩国的结合体。
接下来司马炎残余的人生中,再也没有碰过这个九叔。北方赵地寂寞觉得冷,趁着惠帝即位,阿亮、阿玮大乱斗期间,司马伦接触了贾模与郭彰。国家正需要亲王帮忙,哥哥我对青徐也是略懂略懂,给个机会如何?
司马伦先是被转调为征东将军、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把邺城这个屎缺转交给河间王司马颙。接着,秦王司马柬过世,朝廷大将又是一阵大风吹,司马伦就承接了哥哥梁王的征西大将军。
梁王司马肜,是司马懿的第八个儿子,他跟司马伦之间的关系,实是妙不可言。凡是司马伦坐镇过的地方,担任过的职务,司马肜几乎都是先他一步走过。照这样来看,就算说是司马肜一路拉拔着弟弟,似乎也不为过啊?但偏偏到了最后,夺执政权的,是阿伦。
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冯翊太守欧阳建与度元战,建败绩。征征西大将军、赵王伦为车骑将军,以太子太保、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镇关中。
〈晋惠帝纪〉如是写,而〈司马伦传〉仅道:“伦刑赏失中,氐、羌反叛,征还京师。寻拜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过去两汉曹魏,主帅背负的责任是很重大的,迎战不力,怯战不前,就等着被撤换处死吧。
可西晋主帅大督,全是亲王,以八议论,向来从宽处理。30年下来,亲王大督们根本练就了不坏金身,打输了就再投5元选别人打过就行啊。这不是一个全新发明,灵感其实就来自于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从一军之将打成一国之君,难道还用军法制裁自己?
可曹魏了不起也用曹仁、曹真、曹休、曹爽几个宗室大督。司马家一口气给你上了28王,爽了一世。说真的,只有六王参加军事政变都算客气了。
元康6年,司马伦回朝担任车骑将军,跟贾模与郭彰好好深交一番,进而得到贾后的信任。更进一步,阿伦把手伸向了堂哥司马泰,想要从他手中夺来尚书令的职务。还好,贾后所亲信的张华与裴秀之子严格反对,此事无果,隔年,周处在西线战死。
原本西北叛乱应该持续扩大,但有时候大家总是只能看老天爷脸色。西北遭逢大疫,旱灾,晋朝这边,关中也发生重大饥荒。就不知道是不是哪个天才故意“坚壁清野”了,总之,西北叛乱的势头暂止,西晋朝廷也马上拿出了过去司马炎的策略,救灾,直接救济叛军地区的灾民。
“粮弹”攻势可比什么精兵悍将都还有效。一年灾殃一年救,时间来到元康9年,晋军大破西北叛军,掳获伪帝齐万年。司马肜凯旋而归,而西晋亲王的大风吹也要再次展开。
这一季的的宗室导师司马泰,已经病入膏肓,梁王司马肜被征召回来,掌管尚书事。原本镇守北方的河间王司马颙,转往西线,成都王司马颖,则接替了北方防务。八王之乱第二期A队,基本上就是这几位了。这并不是几个王处心积虑想要干点什么,其实就是适逢其会,时代的演变,政局的发展。
元康9年,朝廷最大的爆点,当是“愍怀太子”被废,在《晋书》里,也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不过比起去翻译那段故事,我更想问一个问题。贾后南风跟愍怀太子不合已久,为什么选在这时候才发动?
基本上,贾南风的母亲郭槐,其实主张应该跟愍怀太子好好相处,而郭槐过世于元康6年,就是司马伦入京的那一年。朝廷保护太子的人死了,等元康9年司马伦入京。司马肜入京,贾后决定陷害太子,并让司马肜与司马伦等人前去宣诏。
愍怀太子被废,朝廷里面很多人感到不满,想要复太子,废贾后,那总要找个手上有兵的亲王来支持啊。一些人透过了“孙秀”,找上了司马伦。其实阿伦这个人,不是那么聪明。他要真有本事,就不会被司马炎晾着好多年,阿伦的出运,就跟孙秀这人很有关系。
而这个时候,孙秀也帮他出了个好点子。“街头巷尾都知道我们是贾后的党羽,就算此刻我们为了太子而战,将来一定也会被太子党排挤……还不如弄他们个两败俱伤。”阿伦同意了,孙秀就把太子党的计划放了出去,让贾后派知道,太子打算造反。另一边,阿伦也主动跟皇后派提议,应该除掉太子,永绝后患。
贾南风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派了人就去给太子的饮食下毒。好啦,太子一死,孙秀又以“为太子报仇”之名竖起大旗,召集诸王大臣废后。这边可以说了,孙秀一路辅佐司马伦至今,最精彩的一招,就是“让司马肜当出头鸟”。一直到这时候,很多人都还以为,废后是司马肜的主意呢。
事后直上大位的,也是司马肜,这套做法保障了阿伦的安全,但也忽略了其他有功者。负责带兵去迎接保护晋惠帝,抓捕贾氏一族的齐王司马冏,就对于这次的分赃很不满意。
西元299年12月,愍怀太子被废。300年3月,贾后下令杀害庶人司马遹(即愍怀太子)。4月,梁王肜、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人。随后害之。张华被杀,裴秀的儿子也被害,跟太子最常冲突的贾谧,自然也不能幸免。贾氏诸女,均被一网打尽。
非得声明的是,司马伦等人这时候打的,摆明又是性别歧视牌。导致贾后执政期间,又是那种群臣多忠,唯后与诸女恶。东汉的超高女权,或者我们说“后权”,在三国时代到达最顶峰。不是权力,而是权力。
顶峰之后,便是下坡。西晋司马家,本是踩着太后权势登台上位,司马懿对原配正妻的态度,更是子女们有目共睹,记上史册。但建国之后没有一秒崩盘,因为司马炎本身算是相当孝顺,多少有借助两个母亲制衡司马攸的意思在啦。
八王之乱,也可以看做“备位元首”政治体系崩盘的开始。从古到晋,不论采“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最主要维持交接期秩序的,就是备位元首“后”。即使秦王嬴政上位,也是依靠“后之体系”。
然而,秦始皇未立后,继承者出问题,摄政权旁落。西汉元后王政君失能,王莽篡汉。东汉何太后失权,天下大乱。曹魏郭太后被司马家踩住,又是一个改朝换代。
每当皇帝无能,“后”就扶住国家。要注意的是,不论帝后,治国靠的都不是他们的个人手腕,而是他们所任用的官员,以及对法律的维持。
这边我想强调的是,该是时候去正视古代女性在政治上的贡献了。重男轻女,并非“自古如此”。那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段落,也许就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经历贾后近10年的统治,才有一个赵王司马伦造反。而赵王杀贾后才过了四个月,就又有一个八王之外的淮南王决定反赵。因为看不惯司马伦倒行逆施吗?永远不要用道德忠孝仁爱礼智信来看政治。淮南王司马允造反的原因,《晋书》的推论是,原本贾后废太子之后,是打算立他为继承人的。对司马允而言,贾后之死,那就是煮熟到口的鸭子飞了。
1.《【马伦】魏晋风云之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的出运,皆因孙秀的“好点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伦】魏晋风云之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的出运,皆因孙秀的“好点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74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