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淡水鲈鱼,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从美国引进的加利福尼亚鲈鱼。但是事实上,我国新疆等地有从欧洲越狱的淡水鲈鱼,在国际市场上相当受欢迎。
在国内,欧洲河流更常见的名称是“奥多黑”。因为这条鲈鱼的身体侧面有5个竖条纹黑点,区分度很高。河的学名是红色鲈鱼(Perca fluviatilis),专门捕食水中的小鱼和其他鲈鱼,属于凶猛的掠夺式鱼类。
红语(Perca fluviatilis)
赤农语:在博斯腾湖成功进入“上位”只用了10年。
赤鲈在国内的泛滥要从新疆的埃尔奇斯河说起。埃尔奇斯河是欧比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流入北冰洋的唯一流出河,与欧洲水系相通。因此,在埃尔吉斯河的其他水域有很多没有的特种鱼,其中一条就是其中一条。(英国)阿尔伯特艾尔伯特(Bart Orthern Exposure)。
欧亚北部内陆河流中的红色鲈鱼是非常常见的淡水鱼,体格健壮,食物凶猛,受到钓鱼爱好者的追捧。从目前的钓鱼记录来看,赤地的最大长度大致为60厘米,最大体重为3.75公斤。
1968年,新疆的水产从业者为了进一步开发博斯腾湖的渔业资源,在埃尔奇斯河流域引进了几种经济鱼类,其中夹杂着红鲱鱼。这些小鱼起初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种群定居和繁殖后,赤草成功地成为了“上位者”,逐渐成为湖泊的优势种群。
1972年前后,当地人发现,捕捞的渔获物中,赤鲈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赤鲈已发展成为博斯腾湖最重要的捕捞对象,渔业产量的比重一度达到78%。由此可见,赤农鱼真正成为博斯腾号的“新霸主”,前后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
从食用价值来看,红色鲈鱼肉质柔软,口感新鲜,没有腥味,比狗肉吃得更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对食客来说,引进红色鲈鱼似乎并不是坏事,但对湖上的土著鱼来说,这是灾难。
红鱼幼崽的体长在2厘米以下时,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此时红鲈不会对湖中的土著鱼造成伤害。(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动物名言)但是,如果身体长度超过4厘米,红色鲈鱼就会逐渐转换成喂鱼。成年后,红色鲈鱼吃麦穗鱼、鲫鱼、贝加尔雅罗鱼,如果食物不足,还会上杯。
扁吻鱼“物种防御战争”
在引进红色鲈鱼之前,扁吻语(Aspiorhynchus laticeps,在国内被称为新疆大鱼)被誉为博斯腾号唯一的顶级猎人。
扁吻语(Aspiorhynchus laticeps)
与扁吻鱼相比,赤鲈的适应能力更强,繁殖力也更强。研究表明,平均体重为14 ~ 17厘米的红兰芝亲鱼怀孕卵量达到1.3万~ 1.4万个,个体数量增长迅速。结果,红色鲈鱼在短短十年内取代了扁吻鱼的地位,成为博斯腾湖最常见的凶猛鱼类。
扁吻语的命运足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以前,扁吻鱼广泛分布在新疆各大水系,年产量估计在300吨以上。此后,由于过度捕捞和盲目引进等原因,偏食的数量减少,最大原产地——博斯腾湖一度灭绝,稀有程度堪比“水下熊猫”。
博斯腾号及周边
水系扁吻鱼是博斯腾湖特有的土著鱼种,在全球的裂腹鱼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珍稀物种。这种鱼有3亿多年的演化历史,被称为“鱼类活化石”。在与赤鲈的竞争中,扁吻鱼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数量越来越少,1988年还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为了保住扁吻鱼这一古老的物种,当地政府在9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科研和保护小组,开始了漫长的“扁吻鱼保卫战”。
从2000年至今,国家先后投入了500多万元在阿克苏地区建立了扁吻鱼原种场。与此同时,新疆的科研机构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研究扁吻鱼的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生长发育等特点,最终成功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
增殖放流是保护珍稀鱼种的重要措施
2020年10月,新疆渔政的工作人员将人工繁育出来的3万尾扁吻鱼鱼苗放流到了博斯腾湖。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此次放流的鱼苗体长都在15公分左右,属于大规格苗种。
如今,新疆已经连续11年进行扁吻鱼的增殖放流活动,放流的苗种总量达到了33万尾。扁吻鱼虽然保住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入赤鲈的代价是巨大的——扁吻鱼曾经的生存危机就是最大的“生态罚单”。
公鱼“后来居上”,成为赤鲈“杀手”?
原本以为赤鲈的“反客为主”能够使人们意识到盲目引种的严重后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赤鲈成为博斯腾湖的绝对优势种之后,当地人又向湖中投放了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
池沼公鱼个头不大,即便是成年个体也只有7~9公分左右。公鱼平时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但会吃其他鱼类的鱼卵。另外,池沼公鱼在当年就能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只有一年。相比于赤鲈,公鱼的繁殖优势显然是压倒性的。
由于繁殖周期短,池沼公鱼的种群扩张能力很强,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很快,公鱼便成功取代了赤鲈,成为了博斯腾湖新的优势种,这并非偶然现象——吞食鱼卵,快速繁殖正是公鱼的“杀手锏”。
池沼公鱼在国内的移植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而正式移植到博斯腾湖的时间则是1991年。就在同一年,新疆移植公鱼的湖泊还有乌伦古湖、天池以及赛里木湖。
上面的四大湖泊中,除了赛里木湖以外,其他三个湖泊的公鱼移植都获得了成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博斯腾湖,当年引入了1,000万枚公鱼的受精卵,最终收获的产量高达89万公斤。
不可否认,公鱼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公鱼肉质鲜美,深受日本、韩国市场的欢迎,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每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公鱼就有2000吨,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或许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刺激,公鱼才在国内掀起了一阵阵移植热潮。
博斯腾湖的“有机鱼”:移植形成的“产物”?
博斯腾湖中原本的土著鱼只有5种,如今湖中不仅能经常见到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还有池沼公鱼、赤鲈、鲫鱼、鲤鱼、黑鱼等共计32种鱼类。另外,湖中的中华绒蟹、日本沼虾、河蚌也有不少,这些都是从其他地区移植过来的水产经济品种。
鲫鱼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博斯腾湖每年的渔业产量有4000吨左右,是新疆目前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不仅如此,从2004年开始,博斯腾湖中的8个水产品种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有机鱼”认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湖鱼的“身价”也随之飙升了不少。
据了解,博斯腾湖管理局曾对部分流域草鱼、鲢鱼的捕捞权还进行过公开拍卖,参与竞拍的个体户有30余家,最高拍卖价格超过100多万元。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博斯腾湖的“有机鱼”开始进入了大众视线,凭借着优势的口碑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有机鱼”这个招牌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博斯腾湖未来的发展路线和查干湖、千岛湖类似,“有机鱼”将成为一块闪亮的招牌。
为了提高水产品的经济价值而走精品、高端路线,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引种的过程中也要提前做好生态风险评估,赤鲈和公鱼的盲目引入就是赤裸裸的教训。
对于博斯腾湖的鱼类移植,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博斯腾湖##公鱼##河鲈##我要上头条#
1.《【河鲈】如果欧洲河流侵入新疆,两年后就能繁殖,博斯腾号战线是否“失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河鲈】如果欧洲河流侵入新疆,两年后就能繁殖,博斯腾号战线是否“失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5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