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北新区新成子街大洋河村定居后,东屋里最期待白天做完农活后晚上去村口的广场扭秧苗一个小时。1200平方米的广场是徒步步行队和插秧队最喜欢的地方,红色文化主题走廊是村民经常聚集在一起消除一天疲劳的好地方。
大洋河村文化广场建成后,村里的精神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沈阳大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缩影,使沈阳老百姓能够享受精神生活的健康、幸福和自信,大大提高了大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水坑到广场
填补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4月29日到达沈北新区欧阳村时,车还在新王线上,看到了非常显眼的文化广场,广场一端站着舞台上的LED画面,村里的表彰大会、庆典等都在这里举行,村民们为在这个银幕上展示风采而自豪。四周还有健身器材,几个孩子爬上来享受童年。
现在这个文化广场是大洋河村所有村民幸福感的源泉之一。广场完工前,这里不是这个景象。“我们站的这片土地过去是低洼的。约3亩没有种植庄稼,而是堆积了一堆稻草,影响了村庄面貌和环境破坏。(莎士比亚。)新成地街大洋河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金宝说,随着日子的越来越好,村民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向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电视台等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村里把抑郁症变成了文化广场。
今年63岁的张学智是大洋河村某家队选手,举着文化广场,双手竖起大拇指。“文化广场建成前,我基本上白天工作,晚上看电视,没有多少休闲娱乐。后来,我被广场环境吸引,加入了插秧队,现在每天晚上都不扭几次,总感觉少了什么。”张学志说。
从空闲到书房
填满了居民们的闲暇时间
与村文化广场上欢快地奔跑的热闹不同,黄高区牡丹江街的梧桐斋里静悄悄的。正在读书的90年代以后,幼儿教师马茨压低声音对记者说,这里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
马奇区的“幸福”是读书的乐趣,也是“图书馆在身边”的幸福。过去,牡丹社区和周边居民只能在很远的地方读书或生活,吴东西材料对外开放后,满足了在家门口读书的欲望。五四器材上下两层,面积共800平方米,本来是牡丹社区内的闲置空间。2021年12月书房落成对外开放后,这里成为社区居民闲暇时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选择。书房里共有两扇门,一扇门向社区开放,欢迎所有居民来这里阅读。另一个人希望路过的人能进来享受片刻的稳定。(莎士比亚。)。“吴东财主管张万应这样说。
“今年,黄高区12个城市书房和城市书房都对外运营。市民可以学习、阅读、展示的文化空间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阅读服务,坐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幸福。黄九文化旅游及广播局局长王明东说。
从构想到现实
滋养了民生的福利基础
无论是村里的文化广场,还是小区内的城市书房,这“一动不动”都是沈阳文化惠民的真实表现。过去10年来,沈阳大众文化活动惠及百姓,滋养了百姓,活动场所无论数量、质量、丰富性都有了质的提高。
根据沈阳市文化旅游和电视台的资料,沈阳目前已完成了21家城市书屋、114家城市书店的基础设施,并初步完成了图书管理系统中心、图书加工整理中心、图书物流分类中心“三个中心”的阅读体系布局。设立图书馆分馆362个,有效推进县级图书馆总分管制升级,为城市书房、城市书房的统一运行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
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22年4月,新建了18个文化馆、图书馆“一码入馆”设备、85个街道(乡镇)227个文化广场、28个乡村剧场,建设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0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推进35个乡镇文化站完成数字化升级。
沈阳日报报道,沈博前媒体记者前海
1.《【大洋河】沈阳大众文化:滋养一方百姓,照亮精神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洋河】沈阳大众文化:滋养一方百姓,照亮精神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6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