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救捞系统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战风斗浪、锐意进取,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中国交通报特别选取部分典型代表,通过回忆他们亲身经历的救捞重大事件,讲述他们对救捞事业的感悟与思考和成长历程,充分展现救捞人在新中国交通运输70年发展历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和“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风采。
直升机救援2019年9月20日,受第17号台风“塔巴”影响,我国东海海域刮起了7级大风。11时,在距离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东南方向约55海里处,渔船“琼苍渔20417”在作业过程中螺旋桨被渔网缠绕,船舶失去动力,9名船员遇险。
接到救助信息后,东海救助局立即启动应急救助预案,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直升机“B-7327”和“B-7356”迅速响应,先后从高东机场和温州龙湾机场起飞,直扑遇险船现场。到达现场后,只见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遇险船舶如同一片秋叶随风飘摇,浪头一个个打在甲板上。机组人员克服恶劣天气影响,瞅准时机下放吊索,成功将遇险船员救起。15时20分,获救船员运抵温州机场,从接到遇险信息到获救人员落地,仅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
“恶劣天气影响时,我们不是在应急待命中,就是在应急救援的路上。”在东一飞应急值班室,宋寅介绍。宋寅,上海人,和她的大学同学兼同事万秋雯同属东一飞,她们是我国仅有的两名女救助机长。两人于2010年入职,2015年受聘机长,圆满完成多起应急救助任务,有效保障了我国东部海区水上人命安全。
一颗救助心 十载飞行路2001年3月5日,东一飞在上海浦东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支专业从事海上搜救的空中救助队伍,承担我国东部海区约77万平方公里海域的遇难船舶、航空器、固定设施的人员搜寻救助职责和国家航天发射海上应急保障、海事巡航执法,以及其他国家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任务。
在大学毕业选择就业方向时,宋寅和万秋雯怀着搏击长空、救急抢险的鸿志,毅然接过了东一飞抛来的橄榄枝。
“从小就向往星辰和大海,所以在大学选择了航海的专业。”宋寅笑着说,“没想到在毕业的时候遇到东一飞来学校招收女飞行员,当时觉得飞行是很酷的职业,所以抓住机会,成功入选。”
“当时我们学习的是航海技术专业,对船舶和海洋比较了解,相信如果成为一名救助飞行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所以很自信地报了名。”万秋雯回忆道。
2007年,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在上海海事大学首次招收女救助飞行员,宋寅与万秋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多人角逐和重重体检环节,两人脱颖而出。
2008年12月,刚刚结束大学生活的宋寅与万秋雯和其他6名男生一起,远赴澳大利亚阿德莱特飞行学院深造。该院师资力量雄厚、培训经验丰富,宋寅与万秋雯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通过7个月的学习,迅速掌握了飞行理论,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素质在历次实操培训中获得教练频频夸赞。学习期结束,她们顺利通过相关考试并取得直升机驾照。
“2010年8月26日下午,登上‘B-7328’,开始了第一次副驾驶见习。”学习归来,宋寅和万秋雯跟着师傅郭正伟展开飞行训练,先后进行了滑行、起飞、悬停、着落和起落5项科目,翱翔在高东机场700英尺的上空,万秋雯难掩顺利加入东一飞救助大家庭的兴奋。
“两个女孩子从入职之初就表现出了极高的飞行天分,工作扎实、努力进取,迅速地成长为我们东一飞的飞行骨干力量。”东一飞常务副队长郭正伟介绍。
依托东一飞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宋寅和万秋雯得以迅速成长。2015年3月5日,东一飞在上海高东机场举行搜救机长聘任仪式,宋寅、万秋雯以优异的表现被正式聘任为搜救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直升机长。
“一路走来,也见证了我们飞行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宋寅介绍。19年来,东一飞从组建之初只有2架救助直升机、2名军转飞行员,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支拥有6架救助直升机和含19名机长、副机长在内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
多年来,东一飞已成为航行东海船舶的安全保障者,关于他们的多个救助故事被船员传颂,渔民亲切地称他们为“东海神鹰”“海上救护神”……
用责任筑起海上生命防线“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每一次救援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宋寅斩钉截铁地说道。在多年的救援工作中,宋寅和她的同事铭记救助初心,将责任扛在肩头,凭借精湛的飞行技艺圆满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救助任务。
2016年12月27日,一场南下冷空气突袭上海市,寒风凛冽,气温骤降。13时04分,东一飞接到救助指令:一艘渔船“闽连渔66678”在位于上海外高桥东偏南方向约90海里的东海海域作业时机舱突发火灾,船上10名船员被困,需要紧急救援。
现场风速达到35节,浪高6米,火借风势越烧越猛,被困人员危在旦夕,而救援船舶根本无法接近,必须依靠空中救援力量。接到救助信息并迅速评估后,东一飞派遣“B-7360”及“B-7358”两架救助直升机执行救助任务。13时36分,宋寅驾驶“B-7360”救助直升机从上海高东机场起飞。
“从白天简单气象到白天复杂气象,再到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能够开展应急救助,我们的综合水平在不断提升。”宋寅自豪地说。多年来,东一飞不仅由最初的通用航空公司托管发展到独立运行,更是先后取得民航CCAR-135部、CCAR-145部、CCAR-147部资质,运行体系进一步规范,实战水平不断提高。
救援途中,风雨交加,气象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受风浪影响,事故船舶与任务书上相差了20海里,由于直升机携带的油量有限,救援距离增加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大大缩短,油量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宋寅立即调整航线,火速赶往事故水域。
到达现场,严苛的救援条件令人窒息。“由于船舶失去动力,遇险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摆来摆去,为了避免着火船舶的烟雾对飞机发动机造成影响,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比常规更高的高度悬停。”一边是着火船上急待救援的船员,一边是直升机和救援团队自身的安全,在争分夺秒的救助行动中,宋寅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点。
瞅准时机,启动救援!绞车开启、悬索下放,救生员离机准备登船。宋寅小心操纵着飞机,保护队友避开着火区域和桅杆等船上的高层建筑物。救生员杨鹏程到达遇险船后立即展开人员救助工作,短短半小时的时间,两架直升机紧密配合,10名遇险渔民安全登机、成功脱险。
勇担使命、有求必应,“闽连渔66678”船救助行动不过是东一飞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这支强大的空中救助保障队伍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用责任筑起了我国海上的生命安全防线。作为我国首支专业海上救助飞行队,自2001年成立以来,共安全救助飞行5636小时,成功救助1431人。
“站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为我们今后的飞行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以安全保障完善可靠、反应迅速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水上交通应急救援能力,以东一飞‘匠人工作室’为阵地,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救助飞行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宋寅坚定地说。
素材
1.《万秋雯 海天之间 书写救助传奇——记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宋寅、万秋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万秋雯 海天之间 书写救助传奇——记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宋寅、万秋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48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