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1月22日电时值深冬,崇礼大地,白雪皑皑。漫天晶莹的雪花,撒播无限的希冀。

  2015年7月31日,这一历史性的日子改变了崇礼的命运。从一个穷山沟,一跃成为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地。

  崇礼,这一片“崇尚礼义”的热土,开始走出深闺,走向世界。

  生态良好、“小气候”特征明显、雪场资源雄厚等都是崇礼举办冬奥会的优势。但是,崇礼更懂得,要举办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挑战无穷,必须进行“自我革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年多来,崇礼以紧抓规划编制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

  发展定位和城市策划、产业发展研究、具体项目和重要节点设计等方面的规划,基本解决了崇礼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策划、镇村体系、综合交通、资源环境承载等重大问题。

  一张蓝图绘到底。聘请国内外顶级设计团队操刀的统筹办奥与区域发展的系列规划,为崇礼未来的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过去的一年,崇林更绿了,完成造林14.33万亩,彻底禁止散养放牧,羊存栏量由年初的11.2万只减到不足1万只。

  天更蓝了,逐步关停、取缔露天采矿企业,年内已关停露天矿山38家,确保到2020年实现“无矿区”的目标。

  水更清了,严格实行取水区长“一支笔”审批,最大限度保护地下水资源。

  基础设施更完善了,重新优化水电气讯路,启动了城区和奥运核心区供水、天然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的前期工作。

  土地管控更严了,没有新出让一寸土地,严厉打击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乡村更加美丽了。打造3个冰雪旅游小镇、10个整村新建村。美丽乡村按照“百年乡村、一次成型”打造,绝不做修修补补、装点门面的改造。

  一年多来,崇礼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变,筹办冬奥会和冰雪、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让他们看到了“真金白银”,更让这个穷山沟的人们逐步告别落后的精神状态。

  30岁的谢霆成为万龙雪场的教练,月收入万元。祖辈以务农为生的谢霆,对成为滑雪这一“贵族运动”的教练员始料未及,“奥运离自己是如此之近”。

  35岁的王世雄结束了“北漂”生活,返乡创业,成为一家雪具店的老板,收入可观,更过上了心中安稳的生活。

  49岁的刘春枝的农家乐生意红火。如今,她所在的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将要打造成冰雪旅游小镇,倒逼她的生意转型升级。

  下三道河村50岁的田秀梅告别了五六十年的土房子,即将住进二层小楼,从过去靠全家三四亩地为生到如今每月有1800元固定打工收入,他们家的变化也显而易见。

  77岁的党英所在的马丈子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致力打造奥运蔬菜基地。他去年1.5亩地的圆白菜收入5000元。他的心愿就是五年后能在家门口看冬奥会。

  记者与受访者交谈发现,崇礼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眼界愈发开阔,言语间更流露着自信。他们对崇礼优美的生态引以为傲,对旅游业充满期待。

  的确,崇礼已明确以生态为生命线,以旅游为支柱产业。

  以黄金和磁铁为主的采矿业曾一度为崇礼财政的支柱产业,在高峰期,矿业税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75%。如今,滑雪旅游已成为崇礼的主导产业品牌。

  2016年前三季度,崇礼第三产业的入库税收1.8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达58.3%,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靠地、财政靠矿”的产业发展格局。

  张家口市委常委、崇礼区委书记王彪表示,崇礼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把旅游作为母体产业和支柱产业,按照“全域、全季、全民、全要素、全产业”的发展思路,加速发展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总部经济和现代农业等旅游关联产业。崇礼将按照国际标准,打造3个冰雪旅游小镇。

  筹办冬奥和区域发展,崇礼最大的短板在农村。为此,崇礼已确定了“4+3+7+N”的城乡发展布局:4即主城区、太子城奥运新区等4个未来人口聚集核心区,3即万龙、马丈子、长城岭3个冰雪旅游小镇,7即7个乡镇所在地,N即在张沽公路、草原天路沿线及雪场周边打造若干民俗文化旅游村。

  “如此,把滑雪旅游区域和普通百姓生活区域进行合理布局,既利于发展,又利于民生。”王彪说,把民生贯穿筹办冬奥会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让群众共享奥运红利。

  长城脚下的崇礼,因雪而变。山里不再沉寂。即使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人们也不觉得冷。

  毕竟,这里的春天即将到来。

1.《 雪落北纬40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雪落北纬40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5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