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名师
办公桌前
她是有智慧有远见的科研工作者
政协大会上
她是心怀赤忱,为民发声的参政议政者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
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柯惠新
������
| 柯惠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高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终身成就奖”“中国传媒大学60年‘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代表作:《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统计学》《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实务》《统计使人更聪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等。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我还要做老师”
1945年,柯惠新出生于广东兴宁的医生家庭。父亲心怀祖国,抗美援朝时曾将私人诊所捐献给国家,这一事迹被乡间传为美谈。对待病人,父亲似乎总有用不完的耐心和诚心,培养子女时也是如此。他特别注重启发式教育,柯惠新至今还记得父亲为她讲解“鸡兔同笼”时的情景。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柯惠新影响很深:“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童年就开始产生了。我对祖国的情感、为人处世的态度里,都有父亲的影子。”
1962年,17岁的柯惠新以广东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6年后被分配到吉林小城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一年,于1969年到鞍山二十四中学任教,由此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
最初,内向、温婉的柯惠新也有过担忧:“学生们都不怕我,班里纪律很差,有些孩子还故意学我的广式发音。”但年轻的柯老师没有灰心,课堂上,她悉心教授知识,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外,她经常和同学们谈话交流,还总到学生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困难。渐渐地,柯惠新和学生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此后,柯老师辗转多地,但一直没有离开三尺讲台,没有放下过教师这一职业。1980年她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工程技术基础部任教,环境变了,可是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初心始终未改。此后,她东渡日本,赴九州大学访问交流。在知名教授浅野长一郎的建议和学校的支持下,她留在日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身在国外的她最牵挂的还是课堂和学生。为了早日回国,柯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仅睡5个小时左右,凌晨3点还在写论文,就这样,她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能在3月开学前赶回学校上课,她甚至连自己学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都未能参加。
回国后,柯惠新倾心致力于培育人才,她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涉及学术问题时,柯老师称得上“锱铢必较”。很多学生回忆;自己用心完成的论文经常会被柯老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通篇都是红色,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对于学生培养,柯惠新深有感触。不同的学生各有专长,柯惠新一方面引导大家补短板,一方面鼓励他们依照兴趣,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她还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学生资料库”,里面不仅记录了学生本人的信息,还有学生家庭——尤其是“第三代”的情况。每当学生家庭里有小宝宝出生,她总是特别兴奋,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大家:“我们这个大家庭又‘添丁进口’啦!”
“只要你真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对待你。”教学相长,用心呵护,师生之间最珍贵的情谊深深打动着柯惠新老师,也令她爱上了教书育人这门大学问,“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还要做老师!”
“无论做什么事情
贵在坚持”
在日本两年半的学习让柯惠新大开眼界:利用统计学知识原理,医药公司可以评价药物疗效,福冈市还可以预测世博会参会人数……她感慨:“原来那些抽象的数据和理论有这么多现实功能。”渐渐地,她真切体会到了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开启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崭新一页。
回国后,柯惠新致力于将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传播学研究等领域,研究重心渐渐走向文理交叉融合。就像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那样,她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先后完成了《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亚运会传播效果模型》《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传播统计学》《传播研究方法》《市场调查》等一系列成果和著作,填补了效果研究、受众研究、统计学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空白,也填补了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困扰相关行业许久的研究空白,这使她成为全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首任会长,获得“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终身成就奖”。由此,柯惠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柯惠新一直在探索培养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式。她先后在广告系、新闻系开设了统计学、计算机统计软件、传播效果研究、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一系列课程,只为将统计学与数学的理论、方法传授给更多文科专业的学生。这是一种与之前教学经历相比完全不同的体验。
为了能让理科基础薄弱、惯于文科思维的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知识和计算机统计软件,柯惠新尝试着自己撰写授课教材与课程案例,在知识讲解与呈现上也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她主持撰写的《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成为全国统计教材编委会推荐教材,在传播统计学课程中的教学与实践探索获评2000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同样由她主持撰写的《传播研究方法》也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随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初具规模,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也崭露头角。2005年,我校首设的传播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我校传播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对此,柯老师欣喜地表示:“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柯惠新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第一位女博士,也是我校第一个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者,先后主持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27项教学科研奖励。谈到一路走来的学术经历,柯惠新深有感触,她说:“每做一件事,我都会认认真真去做;一旦开始一个项目,我就会深入探索,坚持到底。这大概就是我有所收获的重要经验吧。”
“我最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事”
1993年,在学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柯惠新有了一个新身份——政协委员。她先后担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时间长达20年。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也让柯惠新对“祖国”、对“人民”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2013年,从教近半个世纪的柯惠新正式退休。但对柯惠新来说,这是她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北京市政协合唱团、我校教授合唱团,我们都能看到柯惠新活跃的身影。同时,她将自己多年的藏书、手稿等2500余册悉数捐赠给我校图书馆,并且经常受邀回校参加各种活动,为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建言献策。几乎每天晚上,她都会花几个小时回复学生和学界业界同行的邮件、微信。正如她所说,学习和工作早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她是快乐并且享受的。
对于祖国,柯惠新满怀深情。倘若中国传媒事业是一条大河,那么柯惠新便是注入其中的一泉活水,不仅为它带来了活力,而且助力它孕育出诸多新的支流。她和他们,都在奔流前行中真诚呐喊:我爱我的祖国!
策 划 | 尚新英 贺书琛 王雷亭
视 频 | 贺书琛 黄雁婷 李若琳 刘晓虎 陈珂宇 邓素凡 杨臻 程欣 李佳熙 凌泽坤
文 字 | 王雷亭 白子琦 杜萌
编 辑 | 陈彦池 杨霄冰
责 编 | 尚新英
编 审 | 王维家
1.《柯惠新 柯惠新:追梦人永远是年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柯惠新 柯惠新:追梦人永远是年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0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