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期的罗辑思考中,我们来谈谈80后的情况。先说我几年前的亲身经历。
当时我还是记者,一次采访结束。这支大队伍打包行李。我要从一个小城市的机场回北京。
估计那个机场平时乘客不多。所以机场只开放了一个安检口。于是导致了当时的长队。
在机场,根本不重要。于是工作人员又开了一个安检口。然后一个女生出来跟大家打招呼,来,这边排队。
这时你会发现原来团队里的人的心态变得特别有趣。一声不吭,排在最后的人冲了上来,把行李递到前面,快速赶来的人原来就在这一排。他们不会动的。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快到了。
最不幸的是排在队伍中间的那群人。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犹豫了一会儿。当他的犹豫结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只能在两边的线的尽头。
事实上,这是中国过去30年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
中国这30年发展的很快,大家都看到了。然而,每个人的情况并没有平均改善。他提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但是,随着社会机会之窗的逐渐打开,抓住机会之窗的人,他们的处境会有非同寻常的改善。
比如80年代初,第一批人可能已经通过劳动改造释放了犯人,作为知青回到了城市。反正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是被迫抓住第一次机会,成为个体经营者。没几年,他就成了万元户,这就是抓住机会的人。
那么,回到今天的话题,来谈谈80后,80后或多或少是我刚才描述的这个团队中中间人的地位。他陷入了两代人社会发展的鸿沟。当然这也是比较。
主要对比是70后我们是我这一代。当然,当我谈到这个话题时,我没有任何优越感。
因为对于70后来说,一个优秀的70后最重要的思维特征之一,就是抓住80后和90后,和他们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
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年轻的尾巴才能向前跑,对吗?所以我要说一下80后的困境,我也有同感。我没有任何优越感。我再声明一次。
我们这一代70后,虽然看起来年轻的时候比80后还穷吧?甚至在我对吃的印象很小的时候,吃的穿的其实都是80后无法比拟的。为什么要说70后有优势?我觉得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数字鸿沟。
我们70后这一代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刚刚赶上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个时代。
我还记得我去央视上班的时候,那个栏目组的墙上有一排电脑,一排打字员和女生。因为那个栏目组有那么多几百个记者,能用电脑的少之又少,领导只好请了一批打字员把稿子在电脑里打成稿子。而且我进入工作单位后就可以自己用电脑了。我直接用电脑写。然后我会发邮件,直接从新浪和搜狐获取信息。
这只是很小的差别。基本上在信息结构上,我拿那些比我大的祖先来说。虽然他们在很多技术上比我先进,但我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比他们先进。所以,再过几年,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在70后这一代,我说的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到了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被重用了。
然而80后并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既不是第一批赶上数字鸿沟的浪潮,也不是像90后那样出生,更不是数字时代的土著。
80后都是什么?
数字时代的移民。我打听过身边很多80后朋友。基本上他们只有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才有第一台电脑。他们过去常常用练习本抄作文,而不是直接从iPad或电脑上学习知识。所以他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所以他在裂缝中间。
如果我们看看现在中国的第一个传统单位,你会发现,当权的、年龄较大的官员往往是60后,而中间的是70后,80后会变得特别尴尬。
因为他们与70后相比,在知识获取渠道上没有任何优势。但从年龄、经历、人脉、技巧的积累来看,他和70后是有很大不同的。
所以对于80后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等80后在组织里退休。当时80后都快50了,这真是夹缝中的惨代。
还有一点就是70后这一代已经赶上了中国近十年的财富爆炸。
70后也很穷。我也很穷。比如我很渴望有一台BP机。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传呼机是什么。
我还记得我用1000块钱买了第一台寻呼机。没戴在腰上真神奇。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大冬天,北京下着大雪。我出去摔了一跤。我摔倒了,晕了过去。我很胖,不是吗?醒来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腿有没有折,而是传呼机有没有坏。因为我渴望那件事太久了。
当时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有第一部手机,第二年就买了。有了手机之后我在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车,过几年又有了。哦,有车之后,我说,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的房间?太贵了。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和一个同学一起去北京郊区看房。
看房子的时候看到价格3000多。我气得我俩都跳到售楼处门口大骂。这个房地产开发商太脏了。北京房价高得离谱。和现在的90后,骂北京三五万房价的态度一模一样。
然而,我们这一代人毕竟赶上了财富爆炸。只要我们存一点,再往前看一点,然后跳来跳去,还是能拿到房价的边缘。
而这群85、87年出生的年轻人,父母并没有攒下很多财产,与90后不同。你让他们面对现在中国北方广州深圳的房价。他拿出一张汇票,算了一下。然而他无法算出自己目前的收入,足够买一套房了。所以这又是一个贫富差距。
一般来说,我们不谈论80后的个案。总的来说,他是中国的一代机会。一代裂缝迎来了非常悲伤的一生。所以,面对悲惨的人生,你一定有一条很特别的路。否则,就很难摆脱这种命运。
80后该怎么办?
记得有一次去大学讲课,然后随机调查。我说都是学长。我们班谁找到工作了?一堆人举起了手。我说,你参加什么样的组织?有考公务员的,有进大公司的。
我说,你们这些找到工作的人真的不要瞧不起那些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可能过了十几二十年,你也做不好找不到工作的那个。大家都说你是心理安慰,我说不是这样。为什么?
因为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要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存下去,做一个独立的工匠比加入一个组织要好得多。
这也是我今天想提出的第一个解决生存困境的办法,供80后朋友参考。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现在其实没有单位。我自己的口号是,我是什么?u盘生存。u盘,我总结了十六个字,就是自带资料,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配合。
其实你看看苹果,他们的产品一开始都不是大型机。戴尔和联想作为主机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做主机的。但是苹果被他杀了。你觉得他做了什么?可以随时插拔的那种外围设备。
比如苹果一开始的iPod,后面的iPad,其实一开始都是外设。只有随着整个计算机生态系统的发展,这些外设才能独立成为主体。这也是我们社会未来发展中很可能出现的一种模式。正是这些可自由插拔的外设最终可能成为最杰出的人。
原因是什么?
这与我们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自由。那么这个时候衡量一个节点价值的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你是在公务员组织、政府组织还是公司组织,你在一个组织内的价值尺度是什么?就是领导。
一个人做得好不好是关键。一年工作的关键是引导评论。他的情绪和个人喜好会对你的市值产生最致命的影响。
而一个人的喜好,天啊,这个东西很不确定,可能他就是不喜欢你,那你可能在人生的几年里就荒废了。
但是作为一个工匠,作为市场上的插件,你面对的衡量你价值的整个环境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说市场是最公平的价值评估体系。你可能从来没有做过生意。当你带着一篮萝卜进入农贸市场时,你应该有这种信心。
只要你的价格合适,你绝对可以卖这个萝卜。因为市场会给你一个公平的价格,因为市场通过无数个节点联系你,然后为你形成一个定价机制。
比如很多年前我装修房子的时候,认识一个小木匠。刚到北京的时候,也是没有朋友的。他不得不投靠他们村长的儿子,一个在北京的包工头。村长的儿子是他们的承包商。他只能加入这个组织,然后赚多少钱,做多少工作,上多少课,都是由包工头决定的。这是组织内部的情况。
然而,一旦他到了大城市,进入互联网社会,他的命运就一点一点地改变了。
比如我觉得这个小木匠的工作真的很好,他很努力。后来有朋友同学装修的时候,我推荐了他。
推荐的方法很简单。把他的呼机号,手机号,QQ号,微信号介绍给朋友就行了。作为一个节点,他不仅仅是在接触组织的线上活动,评价和衡量他的价值的尺度也不仅仅是一个。
因此,木匠可以通过工匠、插件和u盘的方式随时插入各种系统。那么你可以想象这个小木匠的价值衡量并没有那么死板。
所以据我所知,我的木匠朋友一个月能挣6000或者8000,最好的一个月甚至能挣10000。
其实你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一看,真正的社会底层并不是我们几十年前在社会偏见中看到的人,比如扫地的,临时工,收垃圾的。
要知道,在北京,他们也是一些u盘,也是一些自由职业者。月入2万并不稀奇。
即使是经常去你家敲门的人,快递员,也不要看着他的工作很累。其实他的收入也不低。顺丰这样的快递公司甚至得到消息,他们最好的快递员一个月能赚1万到2万。
这个社会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发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往往是5A级写字楼,每天打卡,中午吃盒饭的,还有刚毕业的白领。为什么?
因为评价他们价值的尺度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上级,他的上级,他的领导的眼光。自由职业者评价他们的标准有很多。借助互联网社会,自由人的自由结社机制,他可以获得更公平的价格。
其实历史上就有这样的机制。比如《水浒传》里,在《水浒传》里,最后我们都知道,宋江入伍后,过得最舒服,结局也比较好。是谁?不是宋江和李悝jy。这两个人最后服毒自杀了。
因为宋朝不需要他们,你就是外星人。
最好活的就是这么几个人,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兽医,皇甫端。医生就是所谓的神医安道全吧?还有一个碑文叫金大建,还有一个会写字的叫小让,还有一个会唱歌的叫乐和。
这些人,你看,都是工匠,这些工匠投靠不同的部门或者大官。
因为他有技巧,技巧有点像u盘。他没有特定用途,他有独特的社交节点价值。他能在任何他插上电源的地方操作。
所以最后的《水浒传》里,会有那么多人活得最舒服,结局最好。
这也是我的人生命题,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你要学会以u盘的方式,以一个工匠的精神与这个社会合作。那么市场会给你一个公平的价格。其实我们从更长的历史跨度来看。
一个人在任何组织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一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东西,往往真的不是一个组织内部的身份。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那么他提到杜甫的第一个标题是什么呢?诗人杜甫不是工部委员吧?所以真正想了解历史的人,不会把组织内部的身份看得那么严重。
例如,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在墓碑上写道,他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也是埋葬杰斐逊的吉利亚大学的创始人。他从来没提过自己是所谓的美国第三任总统。
有一个中国人叫吴梅村,他是著名的元曲作者。他死后,只剩下一块墓碑,墓碑上写着诗人吴梅村。
我们留下的历史往往是一门手艺,而不是一个组织中的一级官阶。所以,80后要想活得好,学会这种u盘生存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今天的演讲不那么完整,我建议你读一本书,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里面有更详细的理论推导。
可能有些80后的朋友说这是个馊主意。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现在你要我脱离组织,跟你一起去当u盘,去江湖,可能吗?
我答应过父母不会的。我也理解你的处境。但是如果真的脱离不了组织,不改变生活方式就要改变主意。
这个怎么改?就是玩到底。
当然不是你碰了电闸,然后跨去清朝陪四哥。我的意思是你要摆脱代际环境对你的影响。然后结束,要么回到70后的状态,要么回到90后的状态。完成这样的生活环境穿越。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有这种穿越能力。几乎所有优秀的人都是这样的。最有名的是齐白石老人,留胡子的那个。他老人家七十八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生了孩子。他妻子的名字叫朱宝。朱宝太太生了孩子。七十八岁了,老人认为这可能是人类伟大的创举。
然后他给孩子取名梁粉,祁良模。这意味着这是最后一个。
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八十三年,老人成功使妻子怀孕。当然,这件事有点悲壮,因为朱宝夫人还没有过这一关。死于难产。
但这位女士刚死在这里,老人又开始动心眼,嚷嚷着要参加如果你是那个人,结婚相亲。
结果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协和医院的女护士长。老人很高兴再次和她在一起。直到九十岁,老人还在吵着要结婚。
我记得当我读《新夏风回忆录》时,那个女演员非常漂亮。然后我去拜访了老人的家,老人看着进门的美女,眼神和眼睛都亮了。
最后一次乍一看,这位老人家旁边的朋友和家里的孩子都显得很微不足道。说你不看,说你看人家姑娘漂亮,你总是这样看。
新夏风和她的丈夫吴祖光一起去的。吴祖光也说:“哦,没关系,没关系,他是个让人看的演员。”最后,大家只好让辛夏风拜齐白石为教女,这个尴尬的场面就解决了。
你看,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可能不叫好色,我觉得有点可爱。这种情欲其实是生命力的象征。
当然,穿越自己的年龄不仅仅体现在这个能力上。
比如我们现在国内有个经济学家叫成思危。他曾担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国家领导人。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生好学。他67岁时做了一件事。他开始学西班牙语。第二年,他可以去南美国家,直接说西班牙语。
据说他现在可以直接用西班牙语和西班牙大使交谈。这也是一种拒绝接受老年的精神。当然,我们不需要再讲更多这样的故事了。就像讲励志故事一样。
我其实想说的是,人还是要把握时代大趋势的。
比如我刚才说的,自由人的自由联想有可能变成u盘。你说我的工作单位难找,我舍不得放弃,所以你在组织里,你可以以u盘的形式生存。
要知道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人的产业发展是产业间的大规模合作,然后分的越细,产业越多。
古代我们只有360行,现在肯定有36000多行,所以其实任何组织都可以诞生工匠和专业人士。
我就看着身边的朋友有这个。
比如他在工作单位的时候,发挥自己的长处,把PPT做的很好,然后专门做这个事情。然后他写了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写好PPT。他现在可以辞职,做一个小工作室,教大家如何做出一张优秀的PPT图片。他也过得很好。
所以做工匠不代表交了辞职报告第二天就能做工匠。
你完全可以改变主意,你会假设你已经是工作室了。只是现在你有了最确定的大客户,也就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直接主管。
你和他结算的方式就是你的工资卡。只要你以这种匠人的心态活在组织里,你马上就会发现,你的生存境遇是另一个世界。
为什么?因为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增长负责。
不用陪老板去桑拿,不用甜言蜜语去拍他马屁。因为和你个人市值的增长无关。
这是工匠的方式。只要你的价值是日积月累的,你完全可以脱离限制你发展能力的组织体系。所以工匠就是这样训练的。
其实古人在算命和面授的时候就有一套说法。
说人,人的相不是相,人的相分为三种。分别是骨相、肉相、皮相。
骨形态是上天决定的,你会长成你出生的样子。但是,肌肤可以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改变。所以如果你看两对情侣,经常在一起生活几十年,你会发现越久越像。
什么原因?这是因为肉相和皮相都变了。
所以古代算命有句话,命运由天定,造化由己。如果80后朋友觉得自己的生活真的不太好,那么完全可以通过转换自己的思维来重新发明这个东西。
本期推荐书籍:
吴栋的相对论,吴伯凡,董亮
大前研一的专业精神
凯文·凯利《失控》
请去罗记思维书店买书,支持罗老师!
加微信官方账号ljsw12,关注罗辑思维文字版!
1.《夹缝中的80后 罗辑思维第七期——夹缝中的80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夹缝中的80后 罗辑思维第七期——夹缝中的80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2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