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马,这骨头,比划应该是钩硬了。徐悲鸿老师手把手教我的。”在近日举行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展”上,徐悲鸿的关门弟子走近徐悲鸿的《奔跑的马》,并愉快地对妻子何说。
作者王海珍刘勃舒徐悲鸿先生门下最年轻﹑也是最后一位弟子。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历任中央美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画院名誉院长、研究员。然后,他迈了一小步,走到《遇见东京》前,指着狮子的线条、后腿和尾巴说:“笔强,线条强!这是最好的狮子!”
这是中国国家美术馆2月27日的场景。当时徐悲鸿主题创作展已经开始。北京初春的风很暖,虽然还有一丝剪刀差的凉意。
刘勃舒兴致勃勃,更让他高兴的是与徐悲鸿先生的儿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的重逢。那一刻,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非常动情。他们在作品前踱来踱去,仔细观看和交谈,不时与周围的人分享他的印象。由于身体不好,刘勃舒最近很少参加公共活动。他蓝韵担心他的身体对他来说太多了。他想帮助他,告诉他慢慢走。刘勃舒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他已经八十多岁了。
在徐悲鸿近百件原作所在的中国美术馆里,刘勃舒似乎被时间拉回了过去。
江南贫侠与少年1947年,刘勃舒只有12岁。当时,49岁的徐悲鸿是北平国立艺术学院的校长。
这一天,一封署名“南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勃舒”的信引起了他的注意。徐悲鸿认真给刘勃舒写了一封信,并题写了青年刘勃舒的两部作品。他在其中一幅画上写下“有一片美好的前景”,署名“北红”,并加盖“江南穷人”的印章;在另一幅画上,我写下了“这幅画真的很有意义,很悲伤”和印章“江南布”。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穷人”的称号是在徐悲鸿12、13岁的时候给的。当时和父亲在老家学画,业余时间去茶馆听讲故事人,对善于做事的英雄人物推崇备至。然后他形容自己是“江南穷人”。当少年时代他最喜欢的称谓出现在年轻的刘勃舒的画作中时,这两个人在少年时代似乎有某种交集。
悲鸿门下 艺术传承《奔马》刘勃舒"...读完初中可以考国立北平艺术学院。如果三年后我还在负责北平艺术学院,我真的希望你来学校好好学习,然后我会很乐意给你个人建议……”回复中的每一句话都被刘勃舒记住了,这两句话仿佛是少年前进的路标。他觉得怀里热乎乎的,每天都觉得离徐悲鸿更近了。
1950年,刘勃舒初中毕业,北上找老师。那天,当15岁的刘勃舒拿着行李出现在徐悲鸿家门前并敲门时,徐悲鸿立即热情地迎接了他
“你是博舒的弟弟吧?”
徐悲鸿笑着接过刘勃舒的行李,把他安顿在家里。经过三年的交流,世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15岁的刘勃舒第一次见面。
徐悲鸿15岁怎么样?这位年轻的江南穷人的家乡被洪水淹没了,农村荒芜了,他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出去,做肖像,刻印章,写春联,住在江湖上,走遍无锡、常州、溧阳等乡镇。15岁的男孩被雨淋透了,饿了,睡在风里,吃了很多苦。他也见证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他的内心点燃了爱国主义和关心人民的火焰。
徐悲鸿流浪到溧阳的时候也是15岁。他遇到了曹铁生,一个不羁的老知识分子。他看到徐悲鸿勤奋好学,把自己收藏的各种欧洲艺术大师的画作都给了徐悲鸿。少年时帮助过他的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也可能在生活中已经不在了,但帮助别人的英雄情怀依然在。也许50多岁的徐悲鸿在15岁的刘勃舒看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第二年,年仅16岁的刘勃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周末的时候,徐老师会让我去他家,吃一顿好吃的,让我在他家洗澡。廖阿姨是个好厨子。”记忆像潮水一样涌入刘勃舒的脑海。一顿丰盛的午餐后,一定是徐老师认真检查作业的时候了。徐老师让他把一周的作业都带过来,一个一个地评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年轻的刘勃舒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他受益终生的是老师教学的严谨认真。
“要画够三千张草图……”
“以真马为师,了解马的习性,熟悉马的运动规律……”
“要有自己的风格……”
徐悲鸿的谆谆教导似乎还在我耳边。这位洋溢着热情和勇气写信的年轻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徐悲鸿影响了刘勃舒的一生。刘勃舒最常用的印章之一是“悲伤之门下”。而且他致力于艺术天赋的发现,大力奖励和培养新人,这也是传承。
美术馆真迹前忆恩师徐悲鸿于1953年病逝,当时刘勃舒18岁。六年的师生情谊,足够一辈子回忆。那一天,83岁的刘勃舒在老师徐悲鸿的作品展展厅里,他与老师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历就像夜晚湖面上漂浮的月光,记忆如涟漪。他的心情就像荡秋千一样,从第一次看到画的兴奋,到静静地独自坐在展厅里,经历着一场潮水般的情感激荡。
对刘勃舒来说,最感动的恐怕就是大力拥抱徐庆平教授的那一刻了。当刘勃舒和徐庆平第一次见面时,刘勃舒是一个15岁的英雄男孩,而徐庆平是一个孩子气的孩子。现在,他们两个都像雪一样白,像寺庙一样冷。
“我记得小时候,我眨眨眼的时候,我看见我爸爸穿着衣服坐在窗户下面。他总是在那里的办公桌前工作。”徐庆平说。
"他走得太早,太累,也太辛苦了。"刘勃舒说。
两人叹了口气,感叹着,拼在一起,然后回忆起徐悲鸿。
“他喜欢和你们这些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徐庆平说。
“当年我没去你家搓饭洗澡,珍妮给我做衣服……”刘勃舒说。
“哈哈,爸爸最喜欢你了。你是第一个转到大学的艺术学院。那些学生里,你最年轻,你有气场。”徐庆平说。
“想想真可惜。刘勃舒和徐悲鸿通信三年,跟随老师三年,却没有留下照片。”。何蓝韵被深深地感动了。“不过也说明当时的人单纯单纯,没有想过和名人合影什么的。当然,我没想到老徐这么早就走了,我总觉得我还有很长的时间才能来。”
也许也是因为后悔,但留恋的时间更长。
继承师德 设基金助学往往是卑微的火焰改变命运,有时一句话,有时一只手,有时一本书。当然,对刘勃舒来说,这是徐悲鸿给他的答复。刘勃舒很幸运,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刘勃舒一样幸运。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改变命运?因为妻子何常年关注孩子的美育,他家常年成为全国一线美育教师的“集散地”,在妻子的影响下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2012年春节刚过,刘勃舒和妻子回到了江西永新的老家。元旦的第二天,名人从老家归来,全县都以嘉宾的身份迎接。刘勃舒深受感动。革命老区还是比较穷的。看到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要出去打工,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没有刘勃舒那么幸运。
刘勃舒决定为他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结合何的经验和想法,他三思而后行,决定在教育部基金内设立“助教基金”,投资100万元,以永新为试点,奖励希望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专任教师和贫困教师,并购置相关设备。
“建一所学校很容易。如果只在农村建学校,那还是个空壳。”何说:“农村教育缺少声音和美感,本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让学习快乐的最好科目,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缺乏关注和低工资。设立这个助教基金的目的是为基层保留优秀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师,并在今后总结经验,促进提高。"
目前,刘勃舒助教基金已运作近四年,效果明显。鼓励接受者和组织,更多的儿童受益。
徐悲鸿和刘勃舒都以画马闻名。徐悲鸿是刘勃舒的伯乐,刘勃舒也是很多青年学生的伯乐。现在,他对这个基金倾注了极大的关注,期待更多的伯乐帮助孩子成长。
刘勃舒的徐悲鸿先生是最年轻也是最后一个弟子。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画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这是对徐悲鸿老师最好的回忆和致敬。
1.《王海珍微博 徐悲鸿关门弟子刘勃舒忆师恩:没少到师父家蹭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海珍微博 徐悲鸿关门弟子刘勃舒忆师恩:没少到师父家蹭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5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