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实践,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文科专业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不能走单一的纯学术研究道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已经达成共识。
一,中国语言文学的特点
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案、文秘工作,能够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不难看出,该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中包含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是在人文认知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态度。在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是指学生对优秀人类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再创造精神的培养。人文发展注重良好人文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如理解、宽容、合作、同情、公正等。,教育对象在工作态度、责任和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哪些。文学课是本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训练是学生技能训练方向的亮点。在专业课中,写作课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一方面主要包括基础文学写作和应用写作,同时也延伸到广告文案写作、新闻稿件写作、文学批评写作等不同领域。另一方面,课程学时比例相对较高,基础文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各占51学时,其他延伸写作课程至少要占34学时。加起来的话,比例不可低估。可见,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的重要特色。
(三)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文学和语言课程。语言类课程侧重于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逻辑。同时,这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前两类课程的教学,特别注重实践。通过普通话培训的系统学习,学生掌握了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在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中具有明显优势,通过率特别高。其他语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准确使用和对思想的流畅表达。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它成为该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四)教师职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
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中,女生比例远高于男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该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女生的细腻、耐心和身体特点,使得教学职业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技能》、《新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技能案例分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实践》等课程相继开设,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活力。
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共识下,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该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a)继续巩固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并在工作中实现"零过渡期"
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现实,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希望他来了就马上动手解决问题。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一般不给新人一个适应期,即使有,也往往很短。所以作为新人,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尽快得到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赏识。反之,如果不能尽早开始工作,一错再错,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在提高基本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辐射各个领域
加强“三划”练习。具有优秀的“笔、粉笔、毛笔”基本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本领域基本功的学习。应该体现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设置一定的考核等级考试。
坚持跨专业写作方向。除了文学创作领域,我们还会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比如广播媒体、社会经济领域、司法领域、政府公文等的新闻文章。
坚持相关领域的其他写作工作方向。如文字编辑、校对、排版;速记、归档和利用、信息处理等。
熟悉网络环境下写作的新变化,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的写作载体,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写作形式的新变化。作为文科生,在日常的写作学习中需要适应和掌握这种新的形式。
(三)根据具体的就业方向,培养具体的技能
培养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培训该级教师、幼儿园、小学或初中教师;培养普通教师或者简单的语文教师,相应学校的这个专业要有明确的定位。根据具体定位,从体现目标定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出发设置专业课,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训练。比如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能力,一般教师培养的钢琴、象棋、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人才能力。
三、培养专业技能的途径
(一)积极拓展实践课堂
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的理论背景下,要求不要拘泥于纯粹的理论知识,而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技能训练。走出教室,了解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联系基层社区、居委会、公益社会组织等。,并在专业范围内提供服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长知识和人才。
丰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特定方面的技能培养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环节,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比如“三字”的练习,讲座和口才课程的实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都是对学生相应技能的有效提升。所以要做好这个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专业协会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一些学生专业协会的出现,使得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加专业化。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的文学学会、朗诵学会、国学学会、创造社等学生社团,无疑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深化师资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博士学位,顺利进入下级院校任教,导致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走出去”,针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结合现有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提高专业能力,同时给予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引进”分析专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不足,大胆引进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摒弃“唯学历”的观点,大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三)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内容。一方面,学生能力评价要注重专业能力评价,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情商培养等非专业能力的评价。结合阅读大量文学经典,通过对人物喜怒哀乐的分析、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获得社会规范,最终完成自我社会化。
多种评价方法。学生评价既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业成绩,又要注重能力培养。因此,专业考试应避免片面追求标准答案的做法,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学生评价的主体应该从以前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转变为涉及大学、用人单位、政府和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强调过程评价。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评价应降低考试成绩在评价中的比例,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如学生的作业、论文、其他专业竞赛或来自实践的社会评价。
引用
本文来自中国知识网http://www.zhimeng.org免费入口
[1]陈以平。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教育和教学论坛,2017 (24) :213-214。
[2]石阳。地方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农村经济与技术》,2017,28 (18) :220。
[3]杨璐。[.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转型的探索与实践.智库时报,2019 (19) :263+265。
1.《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8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