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1。   马裸头绦虫病

  致病原因:裸头绦虫虫卵被土壤螨吞食后,在螨体内发育成具感染性的似囊尾蚴。马属动物在吃草时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土壤螨而遭感染。

  临床表现:两岁以下的幼驹最易发病。出现消化不良、间歇性疝痛和下痢。病马消瘦贫血,粪便表面常带有血样黏液。

  治疗措施:药物驱虫

  防治方法:进行预防性驱虫后将马排出的粪便堆集发酵,以杀灭虫卵。不在土壤螨孳生的草场上放马,可减少感染机会。

  2。       马副蛔虫病

  致病原因:寄生于马小肠中的成虫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马体外,虫卵内发育出具感染性的幼虫后又被马吞食进入马体内。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危害幼驹,症状为消化不良、腹痛,严重者出现肠堵塞或肠穿孔。病马精神迟钝、易疲劳、毛粗干、发育停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增多。

  治疗措施:药物驱虫。

  防治方法:定期驱虫,搞好厩舍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并堆积发酵。

  3。       马蛲虫病

  致病原因:寄生于马大场内的马尖尾线虫在吗肛门部位排卵,引起马剧痒。具感染性的虫卵经患马磨擦肛门或干燥脱落,散布于饲草、饮水饲槽及厩舍各处,被马吞食重新进入马体内。

  临床表现:患病马肛门剧痒,难以休息,健康状况下降并常以臀部抵在各种物体上磨擦,引起尾根部和坐骨部脱毛。

  治疗措施:药物驱虫。

  防治方法:厩舍内外及各种用具应当经常消毒。

  4。       马圆线虫病

  致病原因:循经马属动物盲肠、大结肠-----饲草、地面----马吞食的过程感染。

  临床表现:多发于秋冬季。急性症状为大肠的卡他性炎症,排出的粪球表面带汤,贫血和进行性消瘦。病马易于疲劳,精神、食欲皆不振。进而出现下痢。腹痛、粪恶臭,有时粪便中可见虫体。慢性症状为食欲减退,下痢。轻度腹痛。贫血。精神不佳,幼驹则发育不良,生长停滞。

  治疗措施:药物驱虫。

  防治方法:每年春秋两次驱虫。驱虫后的粪便堆积发酵灭卵,平时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5。       马副丝虫病

  致病原因:丝状科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中间,成熟的雌虫用其头端穿破马皮肤并损伤微血管,造成出血并将卵产于血滴之中。卵经数十分钟左右孵化出微丝蚴,蝇类吸血昆虫叮咬马匹时随血液吸入微丝蚴,微丝蚴在蝇体内发育成幼虫。当含有幼虫的吸血蝇再去叮咬马匹时,就将幼虫注入马体内,幼虫到达寄生部位后经一年左右发育成成虫。

  临床表现:患马颈部、肩部身体两侧各处皮下可能触摸到蚕豆大小的扁圆硬结。当马匹运动以及气温、光照等综合因素造成马体表温度升高至某一数值时,,成熟的雌虫开始排卵并引发马皮肤硬结部破溃出血。如果此时与普通汗液混合,则如同血汗。出血停止后,出血点部有血痂凝结。当各种综合因素无法使马体表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产卵--------出血停止。如此反复,可持续数年。

  治疗措施:药物治疗。

  防治办法:防避、消灭蝇类吸血昆虫,或将含有微丝蚴的出血及时清除,切断传染环节。

  6。       胃蝇蛆病

  致病原因:狂蝇科胃蝇属的各种马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肠道内,造成病畜的中毒和慢性消瘦故又称瘦虫病。马胃蝇将卵产于马体被毛上,卵孵化成幼虫,并在马体表爬行引起痒觉。马啃咬皮肤发痒部位,幼虫即经马口腔进入体内,然后伴随发育长大逐步移向排泄端,排出并钻入土壤化为蛹,蛹化为成蝇后交配产卵。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口炎、咽头炎,吞咽困难、咳嗽甚至舌麻痹。当幼虫寄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时,常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由于幼虫分泌毒素造成营养障碍,导致患马食欲减退、贫血、消瘦,周期性疝痛、多汗、能力下降,有的因渐进性衰竭而死亡。

  治疗措施:每年秋冬两季药物驱虫。

  防治办法:在马胃蝇产卵季节,用药物喷涂马体。

1.《胃蝇 如何不让体内“长虫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胃蝇 如何不让体内“长虫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