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们常常钓上各种各样的漂亮海鱼又不懂怎么叫,所以这里就把大家经常可以钓到或者看到的海鱼做个介绍,让大家对这些海洋生物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1、黑鲷(hēidiāo)

又名黑棘鲷,学名为Sparusmacrocephlus,英文名blackporgy(blackseabream)。俗称有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黑鲷呈长椭圆形,体侧扁,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多光泽,背鳍鳍棘坚硬,臀鳍第二鳍棘尤甚,除胸鳍为灰色,其余各鳍边缘均为黑色。体被栉鳞,体侧通常有5~7条黑色横带。黑鲷吻尖口小上下颌牙齿排列紧密,头部外缘平直,眼上方头骨不隆起。一般体长10~30厘米,最大个体长45厘米,重3000余克。

中文学名:黑鲷

别称:黑棘鲷、乌格、黑格、厚唇

2、黄鳍鲷(huángqídiāo)

学名sparuslatus,(潮汕俗称)胶辣鱼、又名黄脚立、赤翅、黄立鱼。属海鱼。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为黄色。该鱼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红海及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中文学名:黄鳍鲷

别称:黄鳍棘鲷、黄鳍,鲛腊鱼。

3、真鲷

(pagrosomusmajor),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是中外驰名的名贵鱼类。真鲷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味道特别鲜美,素有“海鸡”之称。真鲷体色鲜红,日本称红加吉,有吉祥喜庆之兆。真鲷两侧臼齿2行,体红色。红加吉。后鼻孔椭圆形。体扁平椭园形。背鳍12棘10软条,臀鳍3棘8软条,侧线鳞娄53—59,尾鳍边缘黑色。

中文学名:真鲷

其他中文名:嘉鱲鱼、正鲷、加腊、加蚋

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有的地区还叫海鲫鱼。

4、石鲷

属鲈鱼目,石鲷科的一种。无毒,经济型食用鱼,又称条石鲷。最大体长80cm。本科已知的有7种。石鲷大部分栖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亚热带水域,具有强壮的牙齿和鸟喙般的口部,可将海螺、蚌类、海胆等咬碎吞食,而不能吃水草。有很强的好奇心,被认为是鱼类中智慧型的一种。

中文学名:石鲷

拉丁学名:Oplegnathusfasciatus

别称:条石鲷,海胆鲷,黑嘴,硬壳仔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鲈形目

科:石鲷科

属:石鲷属

无毒可食海鱼,非观赏性鱼类。

外形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到卵圆形,稍侧扁,体辐高。头小,前段钝尖。吻短,眼大,侧位,上颌达眼之前缘下方。

小型栉鳞,侧线单一且完全,依背缘弯曲。口小不能伸缩,齿愈合形成类似鹦哥鱼之鸟喙状齿板,且非常强壮有力。但幼鱼时齿为分离的门齿状齿。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

背鳍1枚,基底长,具11~12棘,且硬棘部较软条部之鳍为低。臀鳍基底短,具3棘,和背鳍软条相当。腹鳍在胸鳍基底略后,有腋鳞。尾鳍截平或凹入。

5、斑石鲷

(学名:Oplegnathuspunctatus)为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属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黑金鼓、斑鲷。体黑褐色,有不规则黑斑。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于热带鱼类。

斑石鲷系恋礁型鱼类,又被称为“矶钓之王”,强大的牙齿咬合能力往往能将钓线咬断,专业人士在合适的地点苦守一天也未必能钓到,已是矶钓爱好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有兴趣钓捕的鱼种。

中文学名:斑石鲷

拉丁学名:Oplegnathuspunctatus

别称:斑鲷、黑嘴、硬壳仔

界:动物界

门:名脊椎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石鲷科

属:石鲷属

英文名称:Spottedknifejaw

世界分布:太平洋

6、五线雀鲷

鱼体侧边有4~5条宽黑横带,但本种鱼体色略黄且尾鳍上下叶也没有黑带,。分布较广。白天喜三五成群在水层中觅食浮游动物。也吃小虾、蟹、海藻等,易饲养。

中文学名:五线雀鲷

拉丁学名:abudefdufsaxatilis

别称:厚壳仔五间雀

界:动物界

分布区域:印度-太平洋

俗称:五线雀鲷厚壳仔五间雀

名称:五带豆娘鱼尾斑豆娘鱼

7、花尾鹰螉

花尾鹰(鱼翁)俗名:鹰斑鲷、咬破布、三康、金花、万年瘦三刀纲目:鹰羽鲷科拉丁名:Goniistiuszonatus(CuvieretValenciennes)英文名:flagfish,spottedtailmorwong中文名:花尾鹰(鱼翁)香港名:斩三刀三刀鱼生于珠江口流域,后海湾及青山湾及南丫岛一带,因鱼背前部分隆起;型似刀而得名。每逢七至九月最当造,只生活于水质清美的地方,常于岩礁活动,捕捉极其困难,故非常罕见

中文名:花尾鹰(鱼翁)

香港名:斩三刀

拉丁名:Goniistiuszonatus

纲目:鹰羽鲷科

分布地域:西太平洋、南中国海

名称俗名:鹰斑鲷、咬破布、三康、金花、万年瘦三刀

中文名:花尾鹰(鱼翁)

香港名:斩三刀

8、横带髭鲷(héngdàizīdiāo)

体呈椭圆形,侧扁而高。一般体长10~15厘米,体重200~400克、背鳍前高度隆起,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体被细栉鳞,呈现黄褐色,头和体侧具7条深褐色横带,下颌前部密生小髭,头小,眼大而圆、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为粗壮硬棘,其中第3鳍棘最长,第二背鳍鳍条圆形,臀鳍鳍棘坚硬;尾鳍楔形。第2背鳍、尾鳍及臀鳍为黄色、边缘褐色,腹鳍浅黑色。体侧扁而高,背部隆起。眼大。体色灰褐,体侧具5条深色宽横带。背鳍第三棘与臀鳍第二棘特别强大,背鳍、臀鳍软条部及尾鳍为鲜黄色并具黑缘,尾鳍圆形。

中文学名:横带髭鲷

别称:十六枚、海猴、黑鳍髭鲷等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石鲈科

产地产期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日本南部至台湾,包括台湾北、西、南部海域。

9、雀鲷

雀鲷科(Pomacentridae)海产小型鱼类的统称,约250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水域。雀鲷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是十分美丽的鱼,体形像鲷,但却不属于鲷科,身躯很小,如麻雀般大,所以被称做雀鲷。它们通常以附着在珊瑚礁上的小型甲壳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物。

中文学名:雀鲷

别称:damselfish、demoiselle

界:动物界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10、斑鱾(bānjǐ)

学名斑鱾,辐鳍鱼纲鲈形目舵鱼科。又称瓜子鱲,俗名黑毛、菜毛、粗鳞黑毛,为辐鳍鱼纲鲈形目舵鱼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之热带、亚热带海域。深度:类栖息深度自潮间带至数十米皆有,水深1~30米。

斑鱾,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中文学名:斑鱾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1、皮氏叫姑鱼

Johniusbelangerii,石首鱼科叫姑鱼属。小白鱼、赤头、黑耳津、叫吉子、小叫姑。

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渔场大多在近岸浅海和河口区。

叫姑鱼与白姑鱼相似,体长而侧扁,尾柄细长,一般体长7~15厘米、体重10~20克、吻钝圆而突出,口小下位,上颌牙外行稍大,排列稀疏,内行及下颌牙都很细小。颌下有5个小孔、头部被圆鳞、体被栉鳞、背侧灰褐,腹面银白色、背鳍较长,前部有一较深缺刻.背鳍鳍条部和臀鳍被多行小圆鳞一直伸达鳍条顶端,臀鳍第二棘长而粗,尾鳍楔形。

中文学名:皮氏叫姑鱼

拉丁学名:Johniusbelangerii

别称:小白鱼、赤头、黑耳津、叫吉子、小叫姑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石首鱼科

属:叫姑鱼属

种:皮氏叫姑鱼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西、北部海域。

12、海鲈鱼

海鲈鱼有别于淡水鲈鱼,体型较大,分为白鲈和黑鲈。海鲈鱼体型粗而较长,鳞片十分粗糙,一般身长110-120cm,体重15-18kg,下颌长于上颌,鱼嘴较尖。白鲈背部呈青灰色,腹部较白,体侧有不规则黑色斑点;黑鲈颜色较黑,整体颜色深黑灰色,黑色斑点不明显。

中文学名:鲈鱼

拉丁学名:Percafluviatilis

别称:咸水鲈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河鲈科

属:鲈属

种:鲈鱼

分布区域:海洋

外文名:Japaneseseaperch

产区

海鲈鱼在海洋中的分布比较广,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水域都有分布,其中亚洲的日本海、黄海、渤海是主要产地,美国的西海岸和南美的秘鲁渔场也出产海鲈鱼,还有就是英国的北海渔场和地中海等地。

13、鲻鱼(ziyu)

鲻形目,鲻科。又名: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全身被圆鳞,眼大、眼睑发达。牙细小成绒毛状,生于上下颌的边缘。背鳍两个,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鲻鱼外型与梭鱼相似,主要区别是鲻鱼肥短,梭鱼细长;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黑色,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中文学名:鲻鱼

别称:乌鱼,俗名青头仔(幼鱼)、奇目仔(成鱼)、信鱼、正乌、粗鳞鱼

二名法:Mugilcephalus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目:鲻形目Mugiliformes

科:鲻科Mugilidae

属:鲻属Mugil

种:鲻鱼M.cephalus

生物学特征

鲻鱼体较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的4.1一4.8倍,为头长的3.8一4.1倍。头中等大小,两侧略隆起,背视宽扁,吻宽短。眼中大,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前后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

14、红友鱼

中文学名:紫红笛鲷

拉丁学名:PERCIFORMES

别称:红友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科:笛鲷科

属:笛鲷属

分布区域

印度洋、南太平洋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外形特征

侧线上方的鳞片在背部前方与侧线平行,仅在后方为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体轴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后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具一宽而浅的缺口。犁骨及聘骨具细齿带,舌亦具细齿。外形特征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生境:热带,亚热带近海近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贝壳、泥沙底质海区,或岩礁、珊瑚礁附近水深80米以内海区,有时进入河口或海湾

15、绿鳍马面鲀

(学名:Thamnaconusmodestus),硬骨鱼纲,单角鲀科。,俗名橡皮鱼、剥皮鱼、猪鱼、皮匠鱼。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洋非洲东岸以及中国东海、黄海、渤海、上海地区见于长江口等海域,属于外海近底层鱼类。其常生活于栖息水深50-12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烟台

中文学名:绿鳍马面鲀

拉丁学名:Thamnaconusmodestus

别称:橡皮鱼、剥皮鱼、面包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鲀形目

科:单角鲀科

属:马面鲀属

种:绿鳍马面鲀

命名人

Günther,1877

简介

绿鳍马面鲀全长34厘米,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粗而坚硬,第二鳍棘极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近圆形。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绿色。

绿鳍马面鲀(革鲀科)Navodonseptentrionalis

地方名

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潮汕地区)、沙猛。

16、青衣鱼(qīngyīyú)

(青衣鱼)妾鱼的异名。又称鳑魮鱼。游江河间,常一、二相随,犹如青衣婢女,故称。

中文学名:舒氏猪齿鱼

别称:青衣鱼,黑斑猪齿鱼、青衣寒鲷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隆头鱼亚目

科:隆头鱼科

种:舒氏猪齿鱼

外形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呈长卵圆形,头部背面轮廓圆突;上颌较短,向后不达眼前缘;上下缘各具4犬齿。头颇大,背缘稍陡,略呈均匀圆突,尾鳍截形。体呈暗青色。小鱼颜色较淡,头上半部及胸鳍基部有许多不规则蓝纹,体侧每一鳞片上皆有蓝点,在背鳍的末2枚硬棘上有一略大于瞳孔的黑斑。成鱼头部及鳞片无蓝斑,但背鳍起点下方有一宽约4枚鳞片、长约5枚鳞片的蓝色鞍状斑。背鳍硬棘13枚、背鳍软条7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0枚。体长可达100厘米。

青衣鱼学名舒氏猪齿鱼,青衣的品种很多,统称为“隆头鱼”也有叫“龙头鱼”的,其最大特征为头骨是一块整的。其它鱼多由4片骨头包着脑子。香港称为青衣,又称黑斑猪齿鱼、青衣寒鲷,俗名四齿仔、西齿、石老、青威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拉威西岛。

生活习性

青衣鱼类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岩石或珊瑚礁多的浅海地区,以胸鳍游水,姿势十分奇特。体色与体形极富变化,因雄雌及年龄的不同,体色与体形也有不同。栖息于在潟湖与临海礁石附近的平坦的沙或杂草丛生的区域、深海珊瑚礁。独居性。主要捕食具有硬壳的猎物包括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与海胆。

17、虎头鱼

(西公格),学名,褐菖鲉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渤海,为我国自雷州半岛以东沿海一带习见鱼类。虎头鱼属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栖息于近岸岩礁海区。常见体长约100毫米左右,体重约50克~150克,大者可达300毫米,属卵胎生,鱼身80%呈桔红色,犹如身披晚霞,体侧有多条不规则暗色横纹,色彩相当艳丽,背鳍棘,胸鳍鳍条宽大。虎头鱼肉质鲜嫩,洁白,含脂肪少,味美,无小刺,营养丰富,故也称“假石斑鱼”。

中文学名:褐菖鲉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科:鲉科

属:菖鲉属

产品名称:虎头鱼

形态特征:

外形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

虎头鱼

虎头鱼属蛋种鱼。它体短而肥似鸭蛋。背部光滑无鳍,其余诸鳍短小。这种鱼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比高头更发达的肉瘤,除包着头部以外,还包向两颊颚,连眼和嘴巴陷到肉瘤内。在头顶部的肉瘤上“王”字凹纹隐约可见,十分威武,故称虎头。虎头因尾鳍很短,头又大,游动时从容安详,很像金鱼中年高望重,行动蹒跚的长老,因此有些地方又称它为寿星头。

分类

虎头多为红色的,称为纽虎头。此外,还有红白花虎头、红头虎头、玉顶虎头、五花虎头、银虎头、黄虎头等品种。其中以红眼黄虎头最为难得。

18、泥猛鱼

泥猛又名褐篮子鱼,俗名:篮子鱼、泥猛、臭肚、象鱼、雉鱼、羊婴、娘呙(闽南叫法),是辐鳍鱼纲鲈形目蓝子鱼科篮子属的一个种。产地及产期:泥猛是广盐、广温、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生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故肉质有独特风味。

中文名:泥猛鱼

又名:褐篮子鱼

俗名:篮子鱼、泥猛、臭肚、象鱼、雉鱼

产地: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

泥猛鱼

营养

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较为丰富,具较高经济价值。

19、米鱼

同义词鮸鱼一般指米鱼

大米鱼,一作鮸鱼(音miǎn),形似鲈鱼,体色发暗,灰褐并带有紫绿色,腹部灰白。背鳍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余各鳍灰黑色。大米鱼体形为两侧扁平向后延长状,背、腹部浅弧形。

中文学名:大米鱼,简称米鱼

别称:鳘鱼、敏子、敏鱼、鮸鱼、毛常鱼

分布区域: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日本南部。

20、鲣鱼:(jiānyú)

炸弹鱼,英文名:Bulletmackerel,又名鲣鱼,炸弹鱼属皮剥纯科鱼类。鱼体20--30厘米,卵圆形,头大,嘴部黄色,头部呈圆锥状,像个枪炮的子弹头。中国出口最多的鱼之一,常用来冒充金枪鱼做罐头。

中文名:炸弹鱼

外文名:呼姆呼姆努库努库阿普啊

学名:鲣鱼

英文名:bonito

别名:小金枪鱼

纲目: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

分布区域:温带到热带的大部分区域

简介

炸弹鱼,学名称鲣鱼bonito又称小金枪鱼,西瓜皮,洋包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舵鲣亚科,鲣属。鲣鱼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

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

属黎明、昼行性鱼,白天出没于表层至260米水深,夜间上浮,经常吃沙丁鱼、竹篓角等鱼类和甲壳类。

鲣鱼喜欢尾随鲸鱼,鲨鱼而做集体游动,先把水中大些的食物吃掉,剩下的便于鲸鲨吞噬。鲸鲨也会荫护鲣鱼,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鲣鱼出现的海区常伴有海鸟群,在鱼群上方追捕食物。

21、章红鱼

最大体长150cm,一般在35-50cm左右;体型呈长圆形,稍侧扁,腹面圆;成鱼体色变化大,鱼背蓝灰或橄榄色,有时带粉红色光泽。

中文名:章红鱼

外文名:Kanpachi

俗名:红甘鱼

分布: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概述

章红鱼(红甘鱼)

俗名:红甘鱼,在日本亦称为kanpachi(勘八鱼)。

分布

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生态:栖所区域较广,由水深18-360公尺之间,三、两成群游动,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

章红鱼

全世界本属共9种,台湾产2种。

食用价值

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眼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 肉质鲜美,无需刮鳞,可作生鱼片,亦可煎食、煮汤

22、蓝点马鲛鱼

鲅鱼(学名为蓝点马鲛)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厘米~50厘米,体重300克~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公斤以上。

中文学名:蓝点马鲛鱼

界:动物界

体重:300克~1000克

体长:25厘米~50厘米

基本介绍

鲅鱼身上布满蓝色斑点,腹部呈银灰色,带蓝点的鲅鱼为北方海域独有,南方的鲅鱼少有蓝点。鲅鱼现在是黄海、渤海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鲅鱼产量高,是因为它成长快,上市的一般是两年鱼。鲅鱼产卵季节结群向近海洄游。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7~10月份为秋汛,5~6月份为旺季。

鲅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肉质坚实紧密,呈锥子状,大概与它游泳较快有关。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作罐头和咸干品。青岛人喜欢做熏鱼,鲅鱼是最佳选择,风味独特的熏鲅鱼,是佐酒下饭的美味佳肴。

习性

游泳迅速,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是船拖钓主要对象鱼之一。分布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深水海域、岩礁海岸、岛屿附近。

属暖温性中上层鱼类。

体形

一般体长26~80cm,大者可达1米以上.

23、青占鱼

属鲭科,鲐属。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

中文学名:青占鱼

拉丁学名:Pneumatophorusjaponicus

别称:花池鱼、花巴、花鳀、青砖、青占、花鲱、花生、花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鲭亚目

科:鲭科

属:鲐属

种:青占鱼

24、秋刀鱼

是颌针鱼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的唯一一种,也是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其学名Cololabissaira取自日本纪伊半岛当地对此鱼种的名称,其中saira系俄语(сайра)。中文与日文的汉字都是'秋刀鱼'可能是源自于其体型脩长如刀,同时生产季节在秋天的缘故。秋刀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种很常见的鱼种。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6个小鳍,臀鳍后有6-7个游离小鳍;两颇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白色,吻端与尾柄后部略带黄色。

中文学名:秋刀鱼

拉丁学名:CololabissairaBrevoort,1856

别称:竹刀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目: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亚目:颌针鱼亚目Belonoidei

科: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

属:秋刀鱼属Cololabis

亚属:秋刀鱼C.saira

25、白姑鱼

为石首鱼科白姑鱼属的鱼类。俗名:白米鱼、鰃仔鱼、白梅、白姑子、沙卫口。白姑鱼口前位,斜形。上颌外行与下颌内行牙较大。无须。颏部有3对小孔。鳃孔大。头体蒙栉鳞,背,臀鳍有一行鳞鞘。二背鳍间有一深凹。第二臀鳍棘约等于眼径。胸鳍侧位。腹鳍胸位。尾鳍短楔状。背侧淡灰,下侧银白。第一背鳍黄灰。后背鳍有一白纵纹,偶鳍淡黄,尾鳍灰黄。为中下层海鱼。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是无毒、经济型食用鱼。

中文学名:白姑鱼

拉丁学名:ArgyrosomusargentatusHouttuy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鱼纲

目:鲈形目

科:石首鱼科

属:白姑鱼属

命名者及年代:Houttuyn,1782

白姑鱼

分布区域

白姑鱼主要分布于属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的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

26、带鱼(dàiyú)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中文学名:带鱼

拉丁学名:Trichiuruslepturus

别称:刀鱼、牙带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鲈形目

科:带鱼科

属:带鱼属

种:白带鱼T.lepturus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

命名者:Linnaeus,1758

汉语拼音:dàiyú

英文名:Largeheadhairtail

27、针鱼

颔针鱼有两种。尾斑圆颌针鱼和黑背圆颌针鱼。针鱼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

针鱼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气、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结核肺),久溃疡疮,不易收口等症。

中文学名:针鱼

拉丁名:Tylosurusmelanotus(Bleeker)

别称:双针鱼

二名法:梁鱼

界:动物界

针鱼介绍:名字由来

“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的,学名叫做鄂针鱼。莱州人把吃“针亮鱼”称为过“鱼市”,说是吃过这鱼后,全年不得病。

28、八爪鱼(bāzhuǎyú)

又名章鱼,英文名(octopus)。章鱼,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是从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章鱼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章鱼与众不同的是,它有八只像带子一样长的脚,弯弯曲曲地漂浮在水中。

中文学名:章鱼

拉丁学名:Octopus

别称:八爪鱼(bāzhuǎyú)

二名法:Octopusvulgaris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纲:头足纲Cephalopoda

目:章鱼目Octopoda

科:章鱼科Octopodidae

亚科:章鱼亚科Octopodinae

属:章鱼属Octopus

亚属:章鱼亚属Octopus

种:真蛸O.vulgaris

分布区域

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温带海域皆有分布

29、乌贼(wūzéi)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动物更多义项

乌贼,本名乌鲗,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的动物。乌贼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并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其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乌贼会跃出海面,具有惊人的空中飞行能力。与鱿鱼和章鱼一样属海洋软体动物,三者均不属于鱼类。

中文学名:乌贼

别称:乌鲗,花枝,墨斗鱼,墨鱼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纲:头足纲Cephalopoda

外形特征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30、枪乌贼

鱿鱼,又称句公、柔鱼或枪乌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身体细长,呈长锥形,有十几只触腕,其中两只较长。触腕前端有吸盘,吸盘内有角质齿环,捕食食物时用触腕缠住将其吞食。喜群聚,尤其在春夏季交配产卵期。鱿鱼在中国唐代始见记述。

中文学名:枪乌贼

拉丁学名:Loligochinensis(Gray,1849)

别称:鱿鱼,句公,柔鱼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Mollusca

交配繁衍时最残忍的动物

31、斑点鸡笼鲳

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缘在背鳍起点处和腹缘在臀鳍起点处最高、口小,眼大。体被栉鳞,并伸展至背鳍与臀鳍上、体呈浅灰褐色,体侧有4~10条成横带状排列的浅黑色斑点、背鳍连续,前半部有9~10鳍棘,第4棘最长,胸鳍大,延长至尾柄;臀鳍有3鳍棘;尾鳍弧形、各鳍均呈淡豆绿色。

形态特征:体呈高菱形,侧扁。胸鳍很长,几乎可达尾鳍。尾鳍为双截形或双凹形。体银灰色。体侧有黑色斑点,排列成4~10条横带。背鳍鳍条部、尾鳍和臀鳍的后缘密布暗褐色的小细点。胸鳍和腹鳍色较淡。

中文名:斑点鸡笼鲳

体型:菱形

类型:水层鱼类

分布区域:印度洋、太平洋等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在广东省沿海产出较多。

32、金鲳鱼

学名卵形鲳鯵,地方名称黄腊鲳,金鲳,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鲳鲹属。该鱼体侧扁,卵圆形,臀鳍与第二背鳍略相等,都显著比腹部为长。头侧扁,尾柄细,体披小圆鳞,不易剥落。鱼肉为白色,细嫩,鲜美可口,为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中文学名:金鲳鱼

拉丁学名:Trachinotusovatus

别称:卵形鲳鯵,黄腊鲳,金鲳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科:鲹科

属:鲳鲹属

种:卵形鲳鯵

生物学特征

金鲳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区中。金鲳鱼体型较大,一般不结成大群,春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冬季又游到外海深水区。大的个体有5公斤~10公斤。金鲳鱼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唯产量不大。

33、银鲳鱼

原产于亚马逊河。又名银盘鲳、银盘鱼。体形和习性体形和食人鲳相似。长20厘米左右。全身银白色,发情期下鄂至腹部、臀部及臀鳍前几根鳍条,均为红色。银鲳性情温和,不袭击它鱼,可以和其他大型鱼混养。喜微酸性软水,生活条件不苛刻。杂食性,爱吃水草,是养水箱中不宜植草否则会被其吃光。也食动物性饵料。爱成群结队游泳,体格强健,容易饲养。

中文学名:银鲳鱼

拉丁学名:pomfret

别称:银盘鲳、银盘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分布区域:广东

外形特征

体形和习性:体形和食人鲳相似。长20厘米左右。全身银白色,发情期下颚至腹部、臀部及臀鳍前几根鳍条,均为红色。银鲳性情温和,不袭击它鱼,可以和其他大型鱼混养。

银鲳鱼

分布范围

产地: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东海与南海较多。

34、短吻丝鲹(duǎnwěnsīshēn)

为鲹科丝鲹属的鱼类,俗名丝鲹、白须鲹。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红海至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短吻丝鲹

拉丁学名:Alectisciliar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鲈形目

科:鲹科

属:丝鲹属

种:短吻丝鲹

分类界:Animalia

中文名:短吻丝鲹(拼音:duǎnwěnsīshēn);

英文名:Africanpompano;

学名:Alectisciliaris。

短吻丝鲹,为鲹科丝鲹属的鱼类,俗名丝鲹、白须鲹。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红海至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肉食性,以鱼类为主。

35、赤魟(chìhóng)

属软骨鱼纲,下孔总目,燕魟目,魟科,魟属。是沿海一带常见鱼类,有的地方称黄鲼、黄鲂,舟山沿海渔民称黄花。此鱼体盘上、下平扁,尾部细长如鞭,尾前部背面有锯齿状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被蜇后引起剧烈肿痛,因此垂钓者必须特别提防。

中文学名:赤魟

拉丁学名:Dasyatisakajei

别称: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

二名法:Dasyatisakaje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软骨鱼纲

目:燕魟目

科:魟科

属:魟属

种:赤魟D.akajei

分布区域:湄公河沿岸、东南亚地区

命名者:MulleretHenle,1841

英文名:Redstingray

形态特征

赤魟是食用鱼类和观赏鱼类,尾刺有毒腺,是危险的海洋生物。为暖温性近海底栖中小型次要经济鱼类。

赤魟

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长江口咸淡水中亦有。

36、多宝鱼

和大菱鲆是同种鱼类,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是鲆科,菱鲆属鱼类。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

多宝鱼广泛分布于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扁平的身体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中文学名:多宝鱼

拉丁学名:Scophthalmusmaximus

别称:多宝鱼、欧洲比目鱼

二名法:Scophthalmusmaxim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鱼亚纲

目:鲽形目

亚目:鲽亚目

科:菱鲆科

属:菱鲆属

种:大菱鲆

37、比目鱼

又叫鲽鱼,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种类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种,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鱼类。[1]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中文学名:比目鱼

拉丁学:Pleuronectiformes;heterosomata

别称:鲽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辐鳍鱼纲

亚纲:新鳍亚纲

目:鲽形目

英文名:flounder

38、大黄鱼

(Larimichthys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

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cm。金黄色。尾柄细长。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估测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供鲜食或制黄鱼鲞等;鳔可制胶。已经人工养殖。

中文学名:大黄鱼

拉丁学名:Larimichthyscrocea(Richardson,1846)

别称:黄花鱼、黄瓜鱼、黄金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科:石首鱼科

属:黄鱼属

种:大黄鱼

39、河鲀

(Tetraodontidae;pufferfishes),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nigropunctatus)等

中文学名:河鲀

拉丁学名:Tetraodontidae

别称: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乖鱼、鸡抱、龟鱼、街鱼、蜡头、艇鮁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DANGER!这些生物碰不得

盘点自然界十大致命动物杀手

40、龙头鱼

(Bombayduck),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学名Harpadonnehereus;分布于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为沿海中、下层鱼类,是中国沿海常见食用鱼类。体长达41公分(16吋),色暗,淡灰色或褐色,具黑色细点。

中文学名:龙头鱼

拉丁学名:Harpadonnehereus

别称:忒鱼(潮汕话)、狗母鱼、虾潺、龙头鲓、豆腐鱼、狗奶,龙兔鱼

二名法:Harpadonnehere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Chord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目: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

科:龙头鱼科(Harpadontidae)

属:龙头鱼属(Harpadon)

种:龙头鱼

分布区域:太平洋、印度洋近岸海域及河口处。

41、弹涂鱼

(学名:PeriophthalmusmodestusCantor,1842[1]),为刺鳍鱼科,世界上共有25种弹涂鱼,根据其形体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归为四个种类;斯卡特劳斯、波尔奥弗撒尔墨斯、佩瑞奥弗撒尔墨斯和佩瑞奥弗撤尔墨顿。中国沿海主要有3属6种,分别为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大青弹涂鱼。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有鳃,是真正的鱼,一类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小动物。

弹涂鱼是鱼类中的天才,它们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它们居住的地方长满了红树林,它们很高兴爬到树干或树枝上去。它们把腹鳍用作吸盘,用来抓住树木,用胸鳍向上爬行。弹涂鱼的鳃的周边长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们能屏住一次呼吸。它们爬上树,所以能在涨潮时呆在水域外。

中文学名:弹涂鱼

拉丁学名:PeriophthalmusmodestusCantor,1842

别称:花跳、跳跳鱼

二名法:Periophthalmusmodes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辐鳍鱼纲

亚纲:辐鳍鱼亚纲

目:鲈形目

科:虾虎鱼科

亚科:背眼虾虎鱼亚科

族:弹涂鱼族

属:弹涂鱼属

亚属:弹涂鱼亚属

种:弹涂鱼

分布区域:常见于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的红树林湿地地区。

英文名称:Mudskippe

42、飞鱼[fēiyú]

银汉鱼目飞鱼科生物更多义项

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飞鱼科(Exocoetidae)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但飞鱼不是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

中文学名:飞鱼

拉丁学名:flyingfish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条鳍鱼纲

目:银汉鱼目

科:飞鱼科

属:燕鳐鱼属

分布区域:全世界的温暖水域

食物:小浮游生物

产子时间:4、5月份

43、龙趸(lóngdǔn)

学名中巨石斑鱼,别名猪羔斑,为暖水性海洋底层鱼类,它呈长椭圆形,侧扁,口较大,鱼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为大型名贵食用鱼类。在天然海域,成鱼一般体长60厘米~7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达100千克~160千克以上。据记载,1999年7月,香港渔民在东沙群岛曾活擒一头母龙趸,体重180千克,曾被视为龙趸王。而最新报道称,2014年1月5日夜,马来西亚渔民以拖网方式捕获一条重达200公斤的野生龙趸,并以1.1万令吉的高价卖给一家食肆华人东主。

中文学名:龙趸

拉丁学名:Epinephelusdrummondhayi

别称:石斑、鲙鱼

界:动物界

目:鲈形目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44、东星斑

鮨科鳃棘鲈属。东星斑颜色鲜艳,很适合饲养在凶猛鱼的混养缸。石斑是很凶猛的掠食者,会吞掉任何它能吞掉的鱼。也会吃掉观赏用的虾及其他甲壳类动物。不像炮弹鱼,石斑鱼会整个吞下猎物而不是咬食。不会骚扰它们吞不下去的鱼,可以和其他品种的石斑鱼混养,但会和其他星斑打架。食物包括各种海鱼、鱿鱼、贝类及虾。需要经常提供一些活食,足够的营养会保持它的色彩。

中文学名:东星斑

拉丁学名:Plectropomusleopardus

别称:星斑东星斑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鮨科

属:鳃棘鲈属

种:蓝点鳃棘鲈

分布区域:印度洋西部

外形特征

石斑的种类繁多。东星斑的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东星斑因为头部细小,肉较多,而且颜色雪白

种群现状

自从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

45、三文鱼

(学名Oncorhynchus)其英语词义为“鲑科鱼”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所以准确的说Salmon是鲑鳟鱼。鲑科鱼中的鳟属鱼有两种:海鳟和虹鳟。

三文鱼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是西餐中较常用的鱼类原料之一。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养殖的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的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大马哈鱼一般指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的鱼类,有很多种,如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等。

中文学名:鲑鱼

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别称:北鳟鱼、大马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

二名法:Oncorhynchuske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辐鳍鱼纲

亚纲:新鳍亚纲

目:鲑形目

科:鲑科

族:鲑族

属:鲑

分布区域:大西洋、太平洋,美洲大湖,黑龙江、贵州

46、鬼头刀[guǐtóudāo]

一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海洋之热带及亚热带区海域的鱼类。学名:鲯鳅,体延长侧扁,前部高大,向后渐变细。头大,背部很窄,成鱼头背几呈方形,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成长而越明显,尤以雄鱼为甚。口大,端位;下颌略突出上颌。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齿。

中文学名:鲯鳅

拉丁学名:Coryphaenahippurus

别称:鬼头刀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鲯鳅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暖水性大洋中上层水域

栖所生态

为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发现成群于开放水域,但也偶而发现于沿岸水域。一般栖息于海洋表层,喜生活于阴影下,故常可发现成群聚集于流木或浮藻处的下面。昼行性,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最大体长:210cm

47、细刺鱼

体呈卵圆形,侧扁。头甚小而眼较大。体金黄色,体侧有4-6条较宽的黑褐色纵带,形成黄黑相间的明显对比。

中文学名:细刺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俗名:五色鸡,

英文名:Stripey,

国内分布:海南,广东,台湾,福建,广西,

细刺鱼分布于太平洋区,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堤坝和岩礁附近的浅水区域常可见其幼鱼。包括菲律宾、印尼、越南、日本、韩国、台湾、中国沿海、澳洲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深度

一般生活在水深0-10米的水域。

特征

体被小型弱栉鳞,背鳍和臀鳍基部亦被小鳞所形成的鳞鞘。齿刷毛状,尖锐,腭骨一般有齿。鳃膜连合,跨越喉峡部。背鳍硬棘10-11枚、软条17-18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4-16枚。侧线鳞片数56至60枚。体长可达16厘米。

生态

细刺鱼常三五成群在低潮线下之浅水岩礁或珊瑚礁觅食,很少离岸太远,潮池也可发现其幼鱼。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以底栖生物为食。

属于近海暖温性鱼类。其常见于近岸的岩石间。

经济价值

细刺鱼体色鲜丽,似蝴蝶鱼,适合作水族观赏。另外亦可食用,红烧、煎食皆宜。

48、旗鱼

属于鲭亚目(或写“鲈形目”Perciformes)旗鱼科,又名芭蕉鱼,亦称平鳍旗鱼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大洋性鱼类,是公认的短距离内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旗鱼全年均有产量,一般市面常见的有雨伞旗鱼(芭蕉旗鱼)、立翅旗鱼(白旗鱼)、黑皮旗鱼(黑旗鱼)、红肉旗鱼。

中文学名:旗鱼

拉丁学名:Istiophorusplatypterus

别称:芭蕉鱼、平鳍旗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鲭亚目

科:旗鱼科

属:旗鱼属

分布区域: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域

英文名称:Sailfish

基本简介

旗鱼,又称芭蕉鱼。属洄游性的鱼类,外形略扁,呈流线型,肌肉发达,最大的旗鱼可长达数米,重达上百千克,是海洋中游速最快的鱼类之一。旗鱼肉嫩肥美,其肌肉的颜色不同,有白色、淡红色、鲜红色等,营养价值极高,是高级鱼类食材。

49、蓝鳍金枪鱼

为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的其中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中,栖息深度0-9850米,体长可达458厘米,为大洋性洄游性鱼类,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游钓鱼及养殖鱼类。

中文学名:蓝鳍金枪鱼

拉丁学名:Thunnusthynn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鱼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鲭亚目

科:鲭科

属:金枪鱼属

种:蓝鳍金枪鱼

分布区域: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

英文名称:Atlanticbluefintuna

命名人: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蓝鳍金枪鱼长度一般为20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458厘米,重量大约150公斤,最大可达684公斤。蓝鳍金枪鱼是一个非常大的种,体最高处在第一背鳍基底中央附近。第二个背鳍比第一个高;胸鳍非常短,少于80%的头长。有泳鳔。鳃耙34-43枚。下侧与腹面银白色有无色的与列的无色点一起轮流的横切线。第一背鳍是黄色或蓝色的;第二个红褐色的;臀鳍与离鳍暗黄色而且有黑色边缘了;中央的尾部龙骨脊是黑色的当成鱼时。

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外观几乎与大西洋金枪鱼完全相同,一些当局认为它们属于两个单独的种群。但是,最近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个种群最好被视为充分种群。由于这个两个种群还未被混淆,因此它们作为分开的种群来进行管理。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中,可分为大西洋亚种(T.t.thynnus)和太平洋亚种(T.t.orientalis)两亚种。大西洋分布:西大西洋:加拿大,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到委内瑞拉与巴西;东大西洋:罗弗敦群岛外海的挪威到加纳利群岛,包括地中海与黑海的南部,另还有一个子族群分布于南非外海,属于高度迁移种。

生活习性

蓝鳍金枪鱼为大洋性洄游性鱼类,季节性接近海岸,一般生活在0-100米的海水中,最大深度可达985米。

50、黄鳍金枪鱼

大洋暖水性名贵上层鱼类。是金枪鱼的一种,因其背鳍和臀鳍呈黄色而得名。属于金枪鱼中产量最高的一种。

中文学名:黄鳍金枪鱼

拉丁学名:Thunnusalbacores

别称:鱼串子、黄鳍鲔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鱼亚纲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亚目:鲭亚目Scombroidei

科:鲭科Scombridae

亚科:金枪鱼属Thunnus

种: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

英文名:Yellowfintuna

命名人:Bonnaterre1788年

外形特征

黄鳍金枪鱼成鱼体长最大可达3米,体重可达225公斤,一般大的可达2米,重100公斤以上,体纺锤形,最大叉长可超过2米。体最高处在第一背鳍基底中部处。第二背鳍及臀鳍前部鳍条延长。胸鳍中长,其末端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鳃耙26~34枚。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黄色到银色,常有一些横行条纹。背、臀鳍和小鳍均淡黄色,边缘黑色。。幼鱼期生长发育迅速,成鱼期生长显著减慢。

分布范围

黄鳍金枪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唯地中海未见分布。在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台湾沿海有产。

生活环境

黄鳍金枪鱼属于大洋性鱼类,一般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水域中,它的主要栖息活动范围通常在1m~100m水深处,最深可达250米,其深度也取决于季节和海平面的不同区域。

生活习性

黄鳍金枪鱼是出现在温水层上下的一个大洋性的种,但是很少出现在礁的附近。他们主要依照大小群集,形成单一鱼种或多种群。较大的鱼时常与鼠海豚一起群游,也伴随着漂浮的残砾与其他的目标。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与其他,如鲣鱼(Katsuwonuspelami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一起群游。这个强大的游泳者是机会主义掠食者,捕食各种各样的鱼,同时也捕食甲壳动物与乌贼,如鱿鱼,墨鱼,章鱼,龙虾和海洋螃蟹。所消耗的鱼包括沙丁鱼,凤尾鱼,鲭鱼,甚至其他金枪鱼。

生长繁殖

每年3-6月是黄鳍金枪鱼产卵季节。一条雌鱼怀卵量在200-800万粒之间,一个产卵季节中雌鱼多次重复产卵,每几天就产卵一次,属分批产卵类型。黄鳍金枪鱼繁殖力相当旺盛。

在黄鳍金枪鱼种群的产卵场,可发生于任何一年的时间,但最常见的是在每个半球的夏季。每个雌性释放数百万卵,每年流入海洋,这是由雄性释放精子受精。黄鳍金枪鱼幼鱼生长迅速,达到了3.4公斤的重量在18个月。

1.《果断收藏!中国海洋海钓常见鱼类!(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果断收藏!中国海洋海钓常见鱼类!(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