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图,国锦赛某场比赛观众席空空荡荡

  有报道称,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有数千家台球俱乐部,里面摆满了台球案子,甚至已经有专门的学校招收斯诺克爱好者来进行专业的辅导。

  一批年轻的天赋选手,正在通过业余比赛迅速地崛起,并先后转入成为职业球手。就在今年的巡回赛季中,有超过20名球员来自中国。

  在玉山,甚至还新建起了一座斯诺克城,每年都有排名赛在这里举行。这里不仅有专门的斯诺克球员村,还有一个新的斯诺克学校,致力于不断培养新的球手。

但中国确实有很多斯诺克爱好者

  中国拥有超过10亿的人口,但在这里举办的斯诺克大型赛事的上座率却要比其他任何国家此前的最低纪录还要低。

  因此,每当在中国举办大型赛事时,旁观者总是会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斯诺克球迷都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奇特而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斯诺克运动已经在这个国家流行了多年,并且近十年来也在这里举办了一些列的世界顶级赛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选手们通过每年在中国举办的比赛正变得越来越富有,而赛事的获胜奖金也变得越来越丰厚,所以这项运动确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当丁俊晖在2016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决赛中与马克-塞尔比对决时,电视上的收视人口惊人地达到2亿多,但为什么要吸引球迷到现场观赛却如此地困难呢?

  截至到目前,2018/19赛季中国已经举办了四次大型赛事,国际锦标赛的决赛正在大庆进行。尽管有很多球迷到现场观战马克-艾伦与尼尔-罗伯逊的对决,但决赛球票依然没有完全卖光。

2016年中锦赛的颁奖现场

  考虑到艾伦和罗伯逊都是斯诺克运动中的顶级球星,现场球票依然有大量剩余是一个很难令人相信的事实。在其他国家举办的大型赛事中,只要是半决赛,最后一张球票也会成为抢手货,被卖得一张不剩。不幸的是,现场观众稀缺的现象在中国并不罕见。在这个比赛周的大部分时间里,现场都难以坐满观众。

  同样,在马修-史蒂文斯与马丁-奥唐奈尔的四分之一决赛中,比赛一直打到了午夜才结束,当时现场内几乎已经空无一人,只有摄影师和官方人员还在场馆里等待着比赛结束。

  这种情况在中国举行的其他大型斯诺克赛事中也很常见,顶级球星似乎也难以让观众们耐心地留在座位上观看完整场赛事。

  虽然对于门票价格以及部分赛事的举办地点较为偏僻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些似乎都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唯一原因。广州是一座拥有15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今年中国锦标赛的举办场馆就在这座城市的中心,但现场观众人数依然很成问题。

  在那次赛事的最后一天,裁判员和比赛负责人保罗-科利尔对于媒体的批评做出了回应,他们称现场有没有观众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选手们可以通过这些赛事赢得足够的奖金,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提高选手收入并没有错误。诸如巴里-霍金斯等明星的幕后活动确实使得斯诺克运动的利润增长了几倍,但这真的是斯诺克运动长远发展的最佳途径吗?

  争论的焦点是,这些做法使得斯诺克运动更加有利可图,并且出售给世界各地广播公司的高昂价格也使得这项运动在全世界范围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但是,当球迷偶然打开电视机,发现现场的气氛就像空旷的机场机库一样时,还有多少人会继续观看这项赛事呢?

  本赛季,将有至少5场大型排名赛在中国举行,这也意味着将会有接近半个赛季的赛事是在现场观众寥寥无几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人满为患的现场正是大型体育运动所最需要的氛围。

  毕竟,体育不仅在于输赢,也在于娱乐。在德国举行的大师赛中,观众席上挤满了球迷。而在中国举办的锦标赛,现场人数与之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上个赛季的中国公开赛成为了首个在英国之外举行的总奖金额超过100万英镑的赛事,这样看来赛事举办方如果只是关注利润而不是现场观众的数量的话似乎对于收入并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赛事方应该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如果举办方并不在乎通过门票所获得的收益的话,那么进一步降低门票价格,甚至免费提供门票,从而让更多的球迷入场观赛难道不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吗?

  斯诺克赛事在中国的流行将是长期的,并且未来很有可能将有更多的锦标赛在这里举行。这对于球员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不错的收入。

  但是,这样的做法对于斯诺克运动在全球的发展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牺牲呢?

1.《斯诺克球迷网 外媒:中国的斯诺克球迷去哪了 现场为何总坐不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斯诺克球迷网 外媒:中国的斯诺克球迷去哪了 现场为何总坐不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