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洪水来袭文物损毁严重
安徽省黄山屯溪镇海大桥被毁,阜阳城墙部分坍塌...500多件不可移动文物因洪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为什么洪水来袭文物损毁严重
光明日报记者李云
目前,我国已进入主汛期。由于暴雨,许多地方发生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一些文物和博物馆单位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超坦言:“今年汛期,损毁文物范围广、数量大、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截至7月16日,共有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遭受洪灾损失,其中包括7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8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及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个省。“目前一些省份的民怨还在继续,文物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宋新超说。
启动应急机制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防洪救灾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包括文物单位应急加固和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工程保护设施建设,将自然灾害的应对和处置纳入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每年对灾后文物修复和修复给予重点支持。
记者了解到,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国家文物局密切关注当地舆论,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向有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并立即发布了加强汛期文物安全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文物防汛安全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各地保持高度预警,密切关注舆论,全面排查可能发生的灾害,整改安全隐患,认真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妥善做好受损文物的后续保护工作,并收集和保存文物构件或向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受文物影响严重的省份,拨付350万元文物应急救援资金。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各地文物部门成立防汛应急组织,启动汛期文物应急机制,全面组织防灾减灾和受损文物修复工作。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和监督各地的防洪和文物安全工作,并根据各地文物的实际损坏情况,对灾后文物修复和修复的资金和技术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为什么古建筑受伤最严重
这次汛期,受损文物中,古桥被冲走,古城墙坍塌,文物房屋严重坍塌。11个省70多座桥梁受损,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被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襄阳城墙部分坍塌;广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当山建筑群五龙宫、龙虎堂、湖南娄底贾珠大院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房屋倒塌。
洪水等自然地质灾害一直是危及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代文物建筑面对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尤为脆弱。宋新超的看法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文物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古桥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历史悠久,就像历史上的老人一样。它们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已有数千年,抵御自然地质灾害的能力较弱。历史上很多文物建筑都是被灾害破坏的,有些是经过几次灾害后重建保存的。比如安徽黄山屯溪镇海大桥,被洪水冲毁,历史上多次因洪水而重建。同时,中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特别是一些革命老区,多为祠堂、居民楼,建筑等级低,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增加了文物安全的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山谷,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自今年的洪水季节以来,许多南方省份一直在经历暴雨,河流水位很高。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水,河流上往往覆盖着大量泥沙和杂树。大流量、高流速的洪水堵塞、冲击、冲走了古桥,古建筑长期被洪水浸泡淤积,造成文物严重破坏。
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中国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指出,古桥的修建是为了满足当时自然环境和交通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地方的建设活动可能会掩埋已经断流多年的河流。雨小的时候,这些断流的河流可能没有效果;一旦出现大汛期,就会成为泄洪通道,河道上的桥梁自然就岌岌可危了。
文物防灾存在哪些问题
宋新超表示,国内对文物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我国文物建筑界对文物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格局、形态和结构上,而对文物的防灾抗灾功能重视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复中的防灾减灾措施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许多文物尚未充分发挥其防灾抗灾功能。
另外,整体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在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物防灾减灾没有作为一项重要而特殊的内容纳入当地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同时,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不足,缺乏有效抢险救灾的专业力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文物珍贵而脆弱,种类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防灾减灾工作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工作。这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和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宋新朝直言不讳地说道。
他建议将文物防灾减灾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在重大自然地质灾害中,文物应被视为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财产,救援和救灾应统一协调进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文物防灾减灾和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完善文物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与判断、防灾减灾、灾害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复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有效提升文物应急处置能力。
另外,文物修复要考虑防灾。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在不影响文物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救灾措施作为文物修复的内容,统筹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加强文物防灾减灾研究也是国家文物局未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申报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项目已于2019年立项。乔介绍,该项目在不干扰文物本身的前提下,围绕洪水、大风、地震三大自然灾害,选取了川陕地区的古建筑、石窟寺和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了灾前、灾中、灾后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研究。
宋新超还特别提到要向祖先学习智慧。北京故宫的科学排水系统,600多年来从未遭受过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就是一个引水、排沙、泄洪的水利工程。安徽省寿县古城墙的石堤、涵洞、月坝等系统设计构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的一个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仍在防洪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新超说:“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专门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特有的一些防灾体系和救灾功能,充分发挥它们在现代城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1.《文物为何因灾害受损:年代悠远抵御能力弱 分布复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物为何因灾害受损:年代悠远抵御能力弱 分布复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6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