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材中指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的题目,是一种双关语,既是嫉妒,也是百叶窗,有学者认为,这表明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把情感和物分开”。整部《嫉妒》表现的是“物”的自主性,物是唯一的具体现实,连小说中嫉妒的丈夫是不是在场也是通过第三把椅子,第三个杯子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嫉妒》表现的“物化”的现象。
“物化”的概念在二十世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他用这个词指个人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彻底消失。小说中的人物也从一个“行动者”——行为主体——变成了一个窥视者,只能偷偷地看,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的人。这就是物化现象,人向物转化,以致于越来越难以把人和物区别开来。人的情感、认识、感知方式都无法与“物”相脱离。比如《嫉妒》中的百叶窗,重复出现的蜈蚣的细节,一次次交代的椅子、杯子、餐具等等,都是一些渲染“物的自主性”的细节。法国学者戈尔德曼认为:更重要的是世界的结构也变成了物化的:物在世界里变成了特有的、具有自主性的现实;人不但不能控制这些物,反而被物同化。情感也只有通过物化才能存在。这就是物化的世界结构。 “物化”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它和“异化”的概念异曲同工。美国学者杰姆逊曾经分析过这个概念,他认为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即马克思从商品拜物教中发现了物化现象,结论是资本主义把社会关系都变成了物。而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那里,物化有更极端的形式,他人都变成了物和手段,思想也成了物,连字词也具有物化的力量。而真正使这个概念得到普遍接受的是卢卡奇,杰姆逊称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则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这本书中卢卡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一种拜物教化或物化的特征。中产阶级把每一件事物都理解成可计算、可感可触的东西。例如金钱拜物教,干一件事之前先要算一算可挣多少钱,这件可赚多少,那件是为朋友干的,没钱,但会有礼物,等等,都成了物化关系。与此相关,西方的现代艺术也是物化的产物。譬如小说领域,戈尔德曼认为:在小说的形式的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物化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乔伊斯、卡夫卡、写过《恶心》萨特以及写出了《局外人》的加缪为代表,其特征是人的解体;第二阶段则是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其标志是“物的自主的世界”的出现,“这个物的自主的世界有自己的结构和自己的规律,人的现实只有通过物的世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表现”,正像我们从《嫉妒》中所看到的那样。 “物化”的概念,对我们理解《嫉妒》这部小说至关重要。《嫉妒》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被分割、或淹没的,这种分割、淹没,正是被物的世界分割和淹没。小说人物也都呈现出“物”化特征。这种人的物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被物同化和淹没,丧失了自主性和主体性;二是对人的表现处处与物的存在相关,离开物你就没法表现人。《嫉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达出了现代社会人的存在的某种处境和本质,所以是我们认识人类生存处境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 望采纳

1.《【物化是什么意思 】物化 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物化是什么意思 】物化 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193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