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锦华决定辞职,在他30岁这一年,投身内容创业的热潮。

8个月过去,平均每个月他在抖音新开一个账号,平均每个星期,都有一个爆款视频在抖音走红。每一秒钟,有2个抖音用户给他的视频点赞。

现在,毕锦华和他的品牌“奇人匠心”目前是抖音上最大的非遗类视频内容创作者之一。立足杭州,通过抖音短视频,他让祖辈传下来的精神与技艺,跨越物理距离的限制,在更年轻和更广阔的世界里传播。

杭州,互联网新的都城,二维码组成的世界。超过98%的出租车以及95%以上的超市便利店都能在几秒内“扫一扫”付款。程序员每敲下一行代码,都有可能影响全球。毕锦华的创业故事,与这些一起,构成这座城市极速发展的缩影。

手艺人也生存于此,与速度背道而驰。西湖畔的故事仍在流传,京杭大运河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作用。河道边的长廊后,穿过石桥,白墙黑瓦浮现,树木早已泛黄。杭州手工艺活态馆藏身其中,几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这百里见方的旧工业基地,在大工厂标准化流水线之外,操持着自己的手艺。

他们在同一个空间下,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速度前进。但现在,两条平行线有了交点——抖音。

聚集上游流量,拓展下游订单,毕锦华跟这些非遗手艺人一起,试图探索一条跟以往不一样的路。“文化,如果想传承,除了需要大家去了解,还需要有文创产品来对衔接,这样才能把整个链路疏通了,才有人来学,才谈得上传承。”

毕锦华想用商业思维做非遗。

一个星期就“爆了”

把一团细泥搓到极细,压在眼睛边上,一副镜框出现。再把一条粗些的泥块搭在肩膀上,在师父的手下,一个大衣领子出现了。过程自然但依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这段15秒的视频里,泥塑大师高超的捏泥人手艺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24个小时,点赞超过了10万,账号粉丝涨到2万,毕锦华加了1000个好友。这是毕锦华第一个“爆掉”的视频。很多人留言,询问价格,询问是否可以买这些泥人。

这是毕锦华发的第6个视频,这个速度让毕锦华感受到真实的快感和商业模式可能走通的兴奋。这距离他辞职过了2个月。

辞职后的毕锦华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他想做内容创业,但是几乎每个垂类都已经是红海。2个月过去,他还不确定,自己该做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毕锦华送自己的父亲去学泥人,师父是徐远渭。一张小桌,一个马扎,一桶细泥,这是俆远渭全部的家当。

徐远渭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捏泥人手艺,已经干了10年。走街串巷、市井庙会,他的双脚在所有他能到达的地方留下脚印。泥都是从地里挖来的,再用碎肉机打细。每个泥人15分钟,他已是这个领域最快的手艺人。但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等过往人们上前询问自己捏泥人的价格。每一天,约有3、5个人在他的摊前停留。

毕锦华上传的视频里,那位手艺精湛的泥塑师父就是徐远渭。

父亲为了在家也观摩手法,拍下来师父的手艺。毕锦华看到父亲拍下的捏泥人视频,模糊地感到这是个机会。

只用15分钟,人物泥塑便“破土而出”。桌上摆着一块抹布,徐远渭不时在上面抹一下。抽汗烟的老汉、纳鞋底的老妪、玩耍的孩童便相继出炉。徐远渭的手上,最初的细泥,变成完整、精致的成品。毕锦华把15分钟的视频,剪成15秒。

“在非遗这个领域,还没有大的文创品牌出来。很多人都尝试过,但是只靠情怀是很难坚持的。依靠新的平台,也许有新的机会。”毕锦华想。

一个视频是否受网友欢迎,抖音的反馈是最真实的。一天里,毕锦华上传的这段视频获得上千个赞。

“爆了”之后,毕锦华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个爆款视频带来20多个订单,平均下来一天约有5单,这相当于有1000元的收入。只要老师有精力,1个月有多几千块钱没问题。

毕锦华带着这个数去找徐渭远。毕锦华给他说:“想要传承这个东西,仅仅停留在好看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还需要实实在在给你们帮助。”

徐渭远同意了。以往,即使是在旺季,他的订单一天也是5、6单。

徐渭远捏的泥人像已有上万个。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根据国家和地域的不同掌握了一些特征技巧。“最难捏的是印度人,他们头上盘着的头巾,一条纹路都不能错。”徐远渭说,西方人则喜欢一些夸张的手法,只要抓住基本特征,对人物进行些夸张、漫画等修饰,他们更喜欢。他还会说几句地道的日常外语对话。 他还捏过马云。

只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3D打印机和雕刻机给传统的手工技艺带来冲击,来买的人少了,前来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少,能坚持下来的更少。

现在,徐远渭看到了新的可能。

在那个火了的视频下面,有抖音网友留言说他就是当代的“泥人张”。

“泥人张”是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里最为知名的手艺人之一。冯骥才在这本小集子里,记录天津卫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奇人匠心”的名字,就来源于这里。毕锦华用抖音记录杭州手艺人的绝技绝活。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只是现在,他们需要一点别的东西,比如抖音。

抖音250万赞 让他卖断货

泥塑大师的成功,给了毕锦华信心。他想找更多的手艺人,尝试把成功复制。

毕锦华遇到余万伦时,他在杭州的手工艺活态馆占据着最大的展位,这背后的意思是,他做出来的东西,是整个场馆卖的最好的。各种颜色和图案的油纸伞倒悬空中,徒弟有几个,围裙都被染上了五花八门的色泽。

余万伦出生于素有“油纸伞之乡”美誉的四川泸州,从7岁开始就跟在母亲身边,耳习目染油纸伞制作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是余万伦的舅舅。

泸州油纸伞从明末清初就名声在外,到了1940年代的极盛时期,年产油纸伞2000万把,供应全国。传统工艺中油纸伞的纸,用的是“皮纸”,是桑树等树皮提炼的纸,上了桐油以后,又防水又坚韧,过去人们都用它来遮风挡雨。

“电视剧里演的窗户纸一捅就破,其实才不是这样呢。”余万伦说。

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余万伦的古法制伞工艺,却有整整九十六道工序,并且制伞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一步也无法省去。比如伞把上的风钉,平时看不见,但它却是起到实实在在抗风作用的。“不会像现代伞那样容易被风吹得方向反过来。”

余万伦说,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出的泸州油纸伞,如果单从雨具的角度,是要优于现代伞的。泸州油纸伞的伞架都是采用四川竹海里的深山老楠竹,这种竹子韧性大、弹性强,用它做伞架的油纸伞非常结实,经过处理还能够防霉防腐。

而且,一把伞的伞骨必须选自同一根竹子,匠人会用刀将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同样宽窄的32根,每一根竹条同样薄厚,同样坚固。最终的检验标准就是它们在拼合后,仍像一根竹子。32根竹条依次卡在伞骨之间,正好围成一个规矩的圆,竹条的宽度都不足4毫米,每一根上要打出同样大小的孔洞,再用细线网成6圈伞边。

“我是一个伞匠,杭州有美丽的传说,是一个有欲望带一把油纸伞回家的城市,非常适合伞匠生存。”但现在,全国能完整做出泸州油纸伞的人,不超过10个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祖辈们制作的油纸伞已经渐渐成为了橱窗里的古董伞。这个行当养不出新人,也留不住老人。

很多媒体、电商平台都来找过余万伦。余万伦想让油纸伞被更多人知道,他也做过很多尝试。杨幂参加《绣春刀2》路演的时候撑过一把油纸伞,伞面上加入了叶子的元素,看起来古朴,优雅,出自余万伦设计的《竹隐》系列。

土耳其第一夫人在杭州G20会议时,亲自拜访了这位手艺人。她在现场观看了余万伦的制伞工艺,并将其《竹隐》系列纸伞作为伴手礼带回了国。

但是如何让大众接受油纸伞?余万伦甚至学着运营一个线上的店铺。

《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以油纸伞为媒,同伞风雨,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戴望舒的《雨巷》中,人们都记得那句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他背着油纸伞在西湖边找人代销,一把伞只赚一二十块钱。即使这样,还是很难。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再喜欢这些传说,不再喜欢油纸伞了吗?余万伦问自己。

但毕锦华看到的是其他的问题。“线上运营需要经验、需要懂线上的规则,要有想法。这些传承人有非常好的手艺,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做内容和品牌。”这正是毕锦华擅长的。

毕锦华采用了15秒短视频,结合长段旁白的方式,吸引抖音网友的注意。 “每个视频下面的文字,文案是有字数限制的,有时候完全无法表现出你想呈现给用户的感情冲突,但是如果你通过独白的方式,至少能够有一百个字,大家能够了解到你想表达的东西,激发共鸣,很多人看了觉得挺好的,我觉得想支持一下,就会激发购买。 ”这是毕锦华在过去这么长时间摸索中总结的心得。

余万伦的伞卖光了。

“有人说,看到我的伞,第一眼就沦陷了,她用了 ‘沦陷’这个词,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赞美。”那位粉丝还在读书,她说“马上要毕业了,你(指伞)迟早是我的。”

在抖音上,还有人留言能不能分期支付,对方是个高三学生,打算每月存100元,等到高考结束,刚好能拿到油纸伞。

“年轻人喜不喜欢,取决于这门手艺能不能让年轻人喜欢。找到这个点,再放大。以前,年轻人买油纸伞相当少,几乎没有。”余万伦说。

现在,余万伦的订单永远在排期。这让余万伦很开心,“我是个手艺人,终究希望自己做的东西能卖出去。”

余万伦不懂抖音,但每天都看。毕锦华找到他后,承诺负责拍摄和运营。“没想到后台的点击量那么高,我也不会操作,每个人把专业领域做好,这个事情就成了。”有一个剧组从抖音找来,请余万伦当“手替”,新戏的男主角是个伞匠,摄像机对准做出过万把油纸伞的余万伦的手,伤痕可见。

手艺不能断在我这辈

张心荣是毕锦华拜访的手工艺人里,年纪最大的一位,眼镜架在鼻梁上,已有深深印痕,竹丝在他手上翻飞。

今年61岁的张心荣,1957年出生在浙江象山的黄避岙乡鸭屿村。15岁拜师学艺,45年来,张心荣几乎把人生都编进了竹编里。

一根茶杯口粗细的竹子,劈开、剖起,变成3毫米厚的竹篾,再用刀剖8层,直到变成一片近乎透明的薄纱,再用排针一拉,一把薄如蝉翼、细如头发的篾丝就成了。一根竹子,破成千丝。

一位不甘心的姑娘抓了一把自己的头发和篾丝比了比,惊呼:“真的跟头发一样细!”

“竹子也分公母,和人一样。母竹韧性更强,适合做很细的篾丝;公竹一般用来做外圈,固定结构。想做精品,1000根里能选出一根已经够好了。”

张心荣的竹编,是毕锦华孵化的十来个账号中,销量最好的一个。

去年11月,毕锦华发布了一个张心荣编小动物的视频。6小时不到,他收获了接近100万个点赞,和10万多评论。在抖音的评论区,抖音网友排队回复“支持”。“以前不知道传统手艺这么美,现在见识到了。”一位粉丝留言说。

张心荣喜欢喝酒,他看了这些留言,开心的喝多了。

竹编的历史相当长,几千年来,黄河、大运河决口的时候都要用到竹编,很粗犷的编起来然后把石头放进去丢到一个缺口里,水就不会冲下来。这是古人的智慧。

张心荣做篾匠45年了,他的眼镜搭在鼻梁上,说话慢声细语。4岁孙女的竹蜻蜓、小鸟、手环,都是他编的。家里的席子和枕头是竹编的,灯也被竹编笼罩。刷碗用竹片,买菜用竹篮子。

少年出师之后,“吃香”的好日子连10年也没过上。制造业大发展了,塑料用具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竹制品渐渐无人问津。人们纷纷弃农从商寻找新出路,张心荣也不例外,开照相馆、办图书馆。篾匠的手艺,只有村人找上门,偶尔为之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竹编制品退出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张心荣心里苦闷,怕手艺失传,想把一生的手艺教给年轻人。他写了几本书,把竹编的技巧详细记录下来,还配上图,希望成为竹编教材留给后人。毕锦华看到老师父手里厚厚一个本儿,上面详细地记录着自己收过的每个徒弟。

他的大徒弟跟了他三年,但最终因为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年轻人要买房子、车子,要生小孩,手把手教他们,免费给他们学,也不愿意。”

他有时关上房间门,听着音乐,编自己喜欢的《兰亭集序》。“我每天音乐听听、老酒喝喝、编编竹画,很开心”。

后来干脆回了老家的山坳坳里,自己种菜,研究了三年刮青、破节、剖片、起篾,再到人物的表情,书法的笔锋……“别人都说我傻,就知道在那编,没钱买烟,就问朋友借两百块。”

毕锦华能感受到老师父的苦闷。“这些传承人都是很孤独的。他们总惦记着,手艺不能断在自己这辈。”

最近,张心荣准备在抖音上教小朋友,把手艺传下去。他还想编织一幅30多米长的《京杭大运河》,要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他准备花两三年时间,召集助手一起完成。“希望有企业或政府能助我一臂之力,我把这幅画赠送给他。”

………………

有人觉得毕锦华太像个商人了。他没有生气。“对于很多人来说,非遗就应该高高在上。但是手艺人需要的是活下去。”毕锦华觉得,这件事能带来收益才行。“有人看到这个事能赚钱,才能来学习、才考虑传承。”

活计都在手上。徐远渭的手黑,有时与他手下的泥混在一起,竟看不出差别;余万伦虽不是女孩子,但指甲很长,方便糊油纸伞的伞面;张心荣的手上布满大大小小的伤疤,那是每个做竹编的老师傅,都会留下的技艺精进和岁月流逝的证据。

“如果我去运营网红,现在的收入和流量肯定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这件事总有人要做,我开始做了,我还想做下去。”毕锦华说。

————

距离「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发布

还有1天

1.《毕锦华:我想让非遗传承下去,我想让他们赚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毕锦华:我想让非遗传承下去,我想让他们赚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292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