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产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从核心技术、产业现状、标准化现状和需求三个维度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探索智能制造,将我国从“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可以说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更需要对智能制造进行探索。
随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概念的推出,制造商们纷纷开始了互联网转型的道路。在众多变革者中,海尔对智能制造的思考不仅在中国迈出了变革的步伐,而且结合自身和市长/市场情况,逐步探索互联工厂的新模式。(威廉莎士比亚、斯图尔特、SARTER)但另据海尔集团董事会主席、CEO张瑞敏(张瑞敏)说,海尔的互联网转型之路不能向前人学习,每一步都很难探索、走下去。事实上,正因为如此,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显得宝贵而卓越。
基于用户思维的智能制造
说到互联工厂,这就是海尔对工业4.0或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事实上,早在2005年,海尔就提出将传统制造改为大规模定制,开始了从模块化、自动化、黑灯工厂逐步探索到互联工厂模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国部署了7大互联工厂,其中5家全机械工厂和2家模块工厂。
沈阳冰箱互联工厂
纵观目前的中国市场,很多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机械更换”的水平。这种认识往往会让企业忽略智能制造的本质,从而陷入想要转型但不知道如何改变的迷茫境地。海尔布局互联工厂不仅仅是机器更换,而是整个系统、整个流程,颠覆整个制造系统,全烟R & ampd、通过后缘用户,通过整个生态价值链实现用户、产品、机器、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全面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特别是Haier可以通过主动交互平台与最终用户需求无缝交互,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快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本来是为了库存生产的用户定制创造,最终环节的消费者,也是产品的第一位设计师的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和消费的一个“生产消费者”。(威廉莎士比亚、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从这个层面来看,海尔对智能制造的思考源于用户需求。也就是说,智能制造的“智能”不仅在于产品本身,还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家电产业问题专家罗清启认为,互联工厂模式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组织的概念,在这个组织内,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整个过程参与企业的所有部分,企业的各个部分可以直接与他们对话。(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家电、家电、家电、家电、家电、家电)另一方面,海尔互联工厂模式消除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用户、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机整合。这种模式创新是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
从这一点来看,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以人为第一出发点,这不仅是海尔文化基因中“以用户为中心”的表现,也深深践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用户主导市场。正如康德所说,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海尔对新时代的探索将内部员工转化为创业者,形成磁力。相反,扩大外部用户,形成进化推送力。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海尔对“人”这个个人的关注都是前所未有的。
开放平台的定制路径
在谈到“员工和用户”这个话题时,海尔的探索更加具体。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后,海尔推翻了“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华”的“三化”战略,将对内布局互联工厂作为在外部世界建立U智能生活平台的主要实践手段。这种思维一旦应用到智能制造领域,就会诞生新的生产模式,即定制化。
定制概念在互联网时代不是陌生的名词,但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定制不是容易的目标。第一是因为定制家电生产成本太高,第二是因为中国定制市场还不成熟。但是海尔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而开拓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用户、R & amp将d资源、供应商、创客整合为共赢生态系统。
开辟大规模定制道路也给海尔带来了很多疑问,甚至有人形容这条道路是“自寻死路”。但是,随着Hello Kity、迪士尼等一系列定制家电的出现,Hell并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大规模定制的模式展现出生命力。原因是什么?世界首席执行官加里哈默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海尔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也就是说,互联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整个生态价值链,使用户碎片化、个性化的要求与智能透明的制造系统无缝联系起来。此外,在整合世界一流资源的前提下,还可以为用户的整个过程创造最佳体验。连接工厂生产的产品可以说是全球资源融合的结果。可以说不是孤立生产的,而是开放兼容的。除了可以无障碍引入世界一流资源外,海尔还将“透明化”互联工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口看到产品生产的实时情况,这种透明公开的勇气显示出海尔创建开放平台的决心。
一根羽毛只是根羽毛,但足够数量的羽毛可以制造翅膀,海尔在探索智能制造过程中也遵循这个道理。封闭的发展很难应对众多个性化的要求,聚集全世界的资源可以实现不可能的目标。海尔连接工厂彻底颠覆了旧的制造模式,这意味着不再仅仅是工厂的变化,而是创造了新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互联工厂已经被探索。
下一种崭新的企业形态,即“互联企业”。零距离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零距离的海尔式制造,以开放的姿态走大规模定制之路,这也是海尔“云接万端”的价值。标准化让海尔融入全球
从2014年底至今,海尔在智能制造模式方面的探索也经历了诸多变革,从最早模式方面的引领引爆,到互联工厂层面的引领引爆,现如今,海尔更期待的是标准上的引领引爆。从入选“互联网+”百佳实践案例到家电业唯一入选国家《制造强国研究》,海尔的互联工厂模式正逐步获得全球认可。
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
如果说2014至2015年是海尔探索智能制造的破局之年,那么2016年就是其探索的沉淀之年。海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海尔智能制造将围绕着工业智能研究院、COSMO平台和标准化三大板块进行探索。其中,海尔智研院能为全球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使海尔平台具备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到产品输出的全流程服务能力。而COSMO平台则融合了海达源、众创汇等多个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让全球资源为用户所用。
作为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探索,海尔将标准化的引领视为自身智能制造之路的终极目标。为什么要对标准化进行引领?从海尔自身角度来看,智能制造走向标准化能够更加有效地把握用户需求,其输出的产品在质量和用户体验方面也更具竞争力,这无疑会加速海尔互联网转型的速率,并进一步激活创新方面的活力。从行业角度看,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目前仍旧缺乏统一的行为准则,企业对于从制造到“智造”升级的理解缺乏新意,除了简单地认为“机器换人”之外,也往往把提高效率作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唯一目的,从而忽略了用户感情。
标准化的引入对中国企业在生产和模式发展上都具备深刻影响,其可以使生产更具精益,最大限度刷新用户的消费体验;同时又保证了模式发展的规范,不会因行业准则模糊不清而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口碑。张瑞敏曾多次强调,当前是一个全球零距离的社会,海尔的互联网转型之路必须开放融合,如果割裂前行,则毫无意义。事实上,海尔对标准化的重视,体现了其对于未来智能制造的态度,不仅要引领中国市场,更要融合全球资源。
纵观海尔的智能制造之路,其得益于互联工厂打开的全新局面,又不只限于互联工厂带来的诸多成果。当我们还在执念于海尔是一个传统制造类企业的时候,互联工厂、用户核心、大规模定制、开放的平台、标准化引领,这一系列的探索又塑造了一个赋有创造力和张力的互联网企业。海尔的智能制造,起于制造,但绝不止于“智造”。
海尔智研院--工业4.0时代软性制造的实践
《软性制造》一书指出,在制造业的制胜策略中,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从讲究制造,变革为软性制造。通过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就是软性制造。海尔通过个性化定制与建立工业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研院”)走在了软性制造的前列。
“从智能制造推进开始,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重硬偏软,多数都致力于机器换人和硬件投资,对软实力方面关注较少,尤其是国内自主知识产权还很薄弱。现在海尔正在下大力气对‘软性制造’进行开发,将COSMO打造为代表中国智能制造的云平台。”海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个性化定制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设计、研发等生产过程,是海尔以用户最佳体验为中心的理念的反映,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软性制造的重要实践;而智研院的成立将实现海尔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并将以COSMO为核心对外输出服务以及硬件软件一体化的集成的解决方案。互联工厂和COSMO提供的是创新的模式,而智研院旨在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精益的工具可以创造,先进的设备技术可以学习研发,唯有思维的引领作用不可取代。掌握好基本的方法论,是海尔始终走在变革前列的制胜关键。
2008年至2015年,海尔对互联工厂、智能制造模式的探索实践成果显著。为将互联工厂的模式固化,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与方法论,2016年2月,联合清华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及中德生态园的智研院应运而生。
从智研院的建筑、布局、内在设施来看,这是一个高科技研究院,绿色、节能的理念都能得到体现,但是智研院的定位又不同于传统的研究院。传统的研究院主要进行硬件投资,致力于技术研发和成果创新;而智研院旨在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创客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海尔服务,还将为其他企业服务,通过整合自身以及合作伙伴的优质资源并吸引全球一流的“产学研资政”资源,以协同创新的方式构建共创共赢的生态圈。尽管大企业成立研究机构已屡见不鲜,但海尔智研院定位于研究资源开放,为社会输出工业智能产业模式的研究机构,这样的开放模式是一种创新更是企业责任精神的体现。
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海尔的互联工厂体系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海尔的软性制造的实践--智研院的成立不仅致力于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还要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海尔这一模式优势扩展到整个家电行业,并由此引领起家电业智能制造的新标准。未来,智研院将最终为整个制造品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的集成的解决方案,强有力地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
COSMO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平台符号
海尔互联工厂不仅制造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家电,同时也在向世界输出全新的“中国智造”。日前,在东京召开的IEC市场战略局(MSB)国际会议上,海尔作为中国唯一的家电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发布了自主创新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COSMO,得到了国际专家广泛好评。
海尔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日渐增强
COSMO平台最早是在海尔·斐雪派克电器电机智能互联工厂揭牌当天公布的。它原来只是应用于生产环节中的制造执行系统,通过海尔的拓展,现在形成了一个可以解决用户和工厂可交互、参与定制的全流程的平台。通俗来说,就是用户可以向工厂直接发出请求,让他生产自己想要的产品。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模式,COSMO平台强调的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就是要先抓用户精准需求,再通过互联工厂柔性、高效率满足需求。这一过程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海尔对“产消合一”两层含义的理解,一方面实现生产与消费合二为一,另一方面让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通过按需定制实现有效供给,有力践行国家“供给侧改革”。
在海尔今年3月份首次对外发布COSMO平台后,它一举突破了传统中国制造主要是停留在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和升级。通过开放、可视等标准和方向的提出,COSMO平台建立起了外部用户与企业内部互联工厂的资源零距离交互,让用户真正地参与到各个环节,成为个性化定制主体的全过程。从这个方面来看,海尔互联工厂的COSMO平台不仅是对工厂形态的一次成功升级,也意味着海尔互联工厂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通过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海尔得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和全流程最佳可视化体验,这对提速“智能制造”有着非凡意义。
从长远来看,海尔打造COSMO的目标是形成智能制造的云平台。这个云平台可以为海尔和其他企业来进行服务,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个云平台随时随地调用其中的模块。这样看来,作为中国首创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COSMO平台的确立可以说为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便利。另外,COSMO平台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转型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将给未来中国大多数制造工厂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样板,让中国企业的转型之路走得更加顺畅,从而加速和推动中国制造的全面升级,加速中国工业4.0的落地。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依旧保持着自以为非的态度,持续颠覆着自我,踏准时代的节拍,它的创新、它的开放让这个时代为海尔让路。目前,COSMO平台的基本架构已搭建完毕,并逐步应用于互联工厂之中。在COSMO平台的探索进程中,海尔对外展示出了一个属于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规范化的全新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智能制造的春天将由海尔唤醒。
1.《【海尔进工厂模式怎么办】从工厂到企业,海尔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尔进工厂模式怎么办】从工厂到企业,海尔智能制造转型路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299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