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骏马在生与死的战场上高亢嘶吼,用铁蹄征服着异族。在战鼓擂响的年代,骏马在草原上东奔西走,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果决,为人们换来了布匹、茶叶……围猎、孳牧、农耕、运输、通驿,人类历史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有马的贡献。龙马精神、老马识途,形象地描写出骏马奋蹄的神采,也道出了马给人的惠顾与启迪。

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这片高天厚土、银盆盛金花的人间仙境深处,最灵动鲜活的部分就是风骨卓异、啸鸣苍穹的天驹——浩门马。

历经春秋的浩门马

据史料记载,浩门马亦称“大通马”,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以产区在大通河流域而得名,是中国著名马种之一,属蒙古马系,史称“青海骢”。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蹄踏神鸠的铜奔马。它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也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据专家考证研究,蹄踏神鸠的铜奔马与浩门马体重、外形、体质、体尺、走对侧步表现出了神奇的一致性,证明铜奔马就是以浩门马为生物原型而创作的一件艺术珍品,它与浩门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早在几千万年以前,作为现代马祖先的古三趾马就在祁连山草原繁衍生息。大约在三千万年以前,三趾马逐渐进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马。四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门源一带的羌人,将这些野马驯化成家马,从此马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结下了一个生生不息、息息相通的缘。

“扬鬃长鸣,万马皆喑”,“神骏奇骨谁与武”。浩门马从古老的西羌人的时代驰来,从栽满剑戟的血土上驰来,走进两千年后的原野。历经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康乾盛世……浩门马征战草原,扩疆拓土,创下了“马踏飞燕”的传奇、“脚踩匈奴”的神话,有过“马鸣风萧萧”的悲壮和“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放,也有过“角声一动胡天晓”的壮烈。即使“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那种萧萧悲鸣,也使天地震惊,壮怀千古!

乘挽兼用的浩门马

在浩门马横空出世后的四五千年历史中,人们积累了一套养马、育种技术。浩门马本身也经历了三次大的种质变化,实现了三次飞跃。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得良马数十匹,被汉武帝推崇为“天马”。后来武帝为求良马先后两次派大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得汗血马3000余匹。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在祁连山南北麓,设御马苑与当地的祁连山马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乘挽兼用,耐力极强,善走对侧步,博得“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美誉的祁连山马。

公元329年,吐谷浑建国青海。这个草原王国,用祁连山天马与波斯草马进行杂交,利用青海湖周边地区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水草肥美的地理条件,培育出新一代良马“青海骢”。 “青海骢”这个名字,也随着吐谷浑一次次向中原王朝进献良马而名扬天下。唐代时,政府还在祁连山牧场设立了专门的养马机构——牧监。元、明两代,又在此处扩建了牧马营房。公元1662年,建立了山丹军马场……

1949年,新中国对培育发展浩门马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奖励政策。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接管了祁连山北麓的山丹军马场后,山丹军马场一度建设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国家军马场,鼎盛时期拥有军马50万匹,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地方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门源种马场依托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规模技术优势,经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后,于1953年一次性引入了俄罗斯的奥洛尔夫马、卡巴金马、顿河马、苏中挽马、胡拉吉米、小型阿尔登等优秀马种,对浩门马在原有品质上进行了杂交改良。

经过几十年的杂交繁育,1988年经专家再次鉴定,浩门马的公马平均身高达1米5以上,母马平均身高达1米45以上,多为兔头或半兔头,鼻孔狭长而小,耳朵短小直立听力灵敏,颜面血管暴出,眼圆而大,槽口宽大,颈短单薄,背腰平直,前肢端正,后肢多呈刀状,臀部多呈复臀。浩门马被冠以“青海乘挽兼用新品种马”的称号。由此,浩门马再一次得到优化。

与人相依的浩门马

以马为友,与马为伴,这是门源人的历史。因为,不论是古代民族,还是近现代的民族,凡立身于这块土地上的人都有着从马背上走过来的经历,从骨子里就有一种与马相同的情结。一提到马就会有一种英雄的豪气,一种飞腾的感觉从心灵深处像火焰般喷发。

托尔斯泰说: “马是有感情的,会思想的动物。”千百年来,浩门马凭借自身古老高贵的血统,加上祁连山这片圣地千年的滋养,虽历千年风雨,但毛色不改、禀赋不变、风骨不易。浩门马通人性,它对主人竭尽忠诚,最有忘我的情感,遇事主动承担风险。

一位研究马的学者认为,在战场上主人负伤落马,它会冒着如雨的箭矢,紧紧遮护着主人;当主人酒醉跌地,它会停下脚步,围在身边喷你、舔你、咬扯你的衣角来提醒;当要离开主人时,它会依依不舍,泪水涟涟地向你告别。

门源县花海鸳鸯景点旁一位养马人认为,浩门马就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门源人一样,它除了坚韧、刚毅的禀赋外,又以温顺的灵性,优美的体态,娴雅的走姿,深得养马、爱马、训马者的宠爱。

在祁连山草原上,马与人相依相偎,与人的生命浩然同流,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成为门源人民生命与活力的一个表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不息,永远进取,也是浩门马造就出的门源人的文化性格。

延续至今的赛马会

在门源,因有名扬天下的浩门马,赛马会便相延成千年的古风,年年岁岁举办赛马会,这是门源人最喜爱的群体活动。

自每年的六月份开始,一直到来年的二月,迎亲路上,祭山仪式上,村办的、乡办的、县办的赛马会,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把门源的大地用蹄声擂成了鼓面,一年的许多时间成了山里人的节日。

在这里,骑手不仅仅是骠悍的青壮年汉子,健朗的少年,也有矍铄的老人,英姿飒爽的大姑娘、小媳妇,都练就了驾驭骑乘的马上硬功夫。

门源的赛马,分为走马和跑马两种。走马赛的是建立在优美步伐之上的速度,如田径赛上的竞走,步伐一乱就会取消名次。跑马比的是速度与长力,似田径中的长跑,追求的目标只是快。

走马是马中的贵族,它以优美的步伐,平稳如舟的急速行驶让主人荣耀,也使自己身价百倍。走马的走姿按步伐,可分为对侧步和花步。花步亦称大走,指呈×形交叉同步迈进的步式,这种步伐的马跑起来,前蹄下挖后蹄抵腹;对侧步也叫小走,前后蹄分左右呈Ⅱ字迈进,行进中步态如踢出的正步,腿直而有力,步伐快而节奏分明,骑乘者始终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跑起来行云流水,潇洒自若。因此,有人称走马是具备着律己、稳健、舒适品格的马中贵族,是用优美、流畅、速度表达情感的舞者。

渐行渐远的浩门马

时值今日,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与机械设备的普及和骑兵这一兵种的消失,曾经辉煌了数千年的骏马黯然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矫健、情灵、性温的浩门马在用蹄点激荡了、推动了数千年历史和文明进程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即使在曾经号称亚洲第一军马场的甘肃山丹军马场,至今也只有数百匹马在草原上奔驰,门源种马场上世纪50年代养殖浩门马近万匹的辉煌也成为昨天的记忆。

但是,基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对浩门马与生俱来的那种喜爱和那种如同伙伴一样的亲情,他们固守着自己的祖先千百年来爱马、好马的古老情结,不断为自己心爱的浩门马找寻着新的定位和价值。

作为政府行为的养马保种工作仍然以门源种马场为中心,扎实开展。在门源县青石嘴镇上下吊沟村、德庆营村和泉口镇的西河坝村及东部的藏区,民间自发的养走马、训走马、贩走马的活动也在蓬勃开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门源人为他们心爱的浩门马仍在不断探索着亮相的舞台,他们在旅游景点上进行马术表演,举办赛马会等活动,继续着养走马、训走马的古老传统,培植着新形式下的养马经济。

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浩门马的身影已是渐行渐远。但作为一种珍贵的名马品种,浩门马存在的价值仍然无庸置疑。如何经营好这一品种,考验着现代人的智慧。(记者周海新陶成君)

1.《角声一动胡天晓是指什么生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角声一动胡天晓是指什么生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4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