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诞生之初起,人们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之中,而自古以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学习之中,我们不断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凭借这些知识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全体人类共同学习的结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注重教育的国家,古代先贤也经常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类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才能获得丰厚的学识,所以许多先贤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爱读书、很爱学习的人,因为读书而博学,这也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很久之前就是已存在的真理,所以古代许多文人寒窗苦读十余年,不过是为了凭借学识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但学习向来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自制力,这就注定了在学习这件事上,人也是可以分成三六九等的。那些满腹才华之人自是知道学习与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看到那些纵情娱乐、荒废学业、不思进取之人时难免会有所感,在这种氛围下,"劝学"这类文章诗词就出现了。

最著名的"劝学"文章大概就是荀子的《劝学》了吧,这是一篇论说文,条理清晰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内容和方法,在他的观点里,人类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看到更辽阔的世界、才能有更多的见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这篇文章中,还涌现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样的名句,可谓是"劝学"文的最佳典范了。

当然,除了荀子的这篇《劝学》,唐朝苦吟诗人之一的孟郊曾写过一首诗,其名也为《劝学》,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短短四十个字,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都表达出来了。他劝慰年轻人要趁着年轻时多读点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想要重来,也不会有机会了,毕竟时间不等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在诗里拿击打石头出火花来比喻学习,他说石头只有被击打才会有火花,不击打的话就连烟都不会有,人也是一样,只有开始学习,才会知道许多不曾知道的事物,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相同的,不读书学习就会一无所知,毕竟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得自己去探索发现它。

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去实践,得靠自己来掌握,别人得到的知识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而我们更加不可能将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才能,所以一定要趁着青春年少的时候好好学习,没有哪个人会永远都是少年,时间匆匆,青春短暂,切莫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事。

在这首诗里,孟郊的一个比喻将学习的重要性描写的更加深刻与形象了,他不但劝慰世人要多读书学习,也告诉人们这世上没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之事。要想有收获,要想取得成功,自己就要不断地去努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世上许多事情是没有人可以帮助你的,只能够靠自己去完成。而生命就那么短暂,青春更是转瞬即逝,在人类最美好的年华里,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否则终将一无所成,毕竟时间不等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努力的追赶时间。

孟郊的这首诗相对来说很少有人读过,大多人都只知道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那篇《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中表达的意思其实和孟郊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他们的"劝"大都是针对年轻人。年轻的人社会阅历还没那么深,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玩性较成熟之人也大许多,他们不懂得读书学习的重要,所以也不会很勤奋的去学习,因此两位诗人都站在时间的角度上劝慰世人要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书,切莫等到年纪已大、白发苍苍之时才发现读书已经很迟了,到时候悔之晚矣。

不管是孟郊还是颜真卿,他们写《劝学》的目的就是勉励后人,而这种对后世的劝慰,放到现在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较之古代,外界的诱惑对青年来说更大了,电影电视、手机游戏,无一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沉迷于电子产品带给我们的娱乐之中,自制力也在不断下降,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人,越来越难抵制诱惑了。

所以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诗歌之中寻找到前进的动力,年轻的我们如果不去学习奋斗,不去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那么今后的我们又能依靠谁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知识才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拥有丰厚学识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反之,脑袋空空之人,这辈子也注定是个失败者了。

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多读书吧,学习的范围那么广,哪怕一门技能也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啊,切莫在年轻时沉迷于玩乐之中荒废了自己,"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时间不等人,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去后悔当初的选择,那时候,一切都已成定局了!

1.《劝学这一首诗让你学到了什么道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劝学这一首诗让你学到了什么道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5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