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左妍)古语有云:“上医治国,治未病之病。”近日,一场名为“上医治国”的中医术语印选展在新建的曙光医院党建活动室亮相。据介绍,这些印章所刻的中医术语均为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在各个场合使用过的经典术语,医院员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自发创办这个展,既传播中医药文化,又令人耳目一新。

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国内外推广中医药。媒体曾多次报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过的一些中医术语。印章创作者们选取了部分中医术语,通过金石篆刻艺术创作出16枚印章,并附以出处及注解,形成了这个别具风格的展览。曙光医院党委副书记姚政说:“总书记讲话中常常会借用一些中医学术语、典故,用以阐述治国理政的道理,比如‘精气神’、‘治未病’、‘标本兼治’、‘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等,这正是‘上医治国’的真实写照。医院职工自发策划和创作了这个展览,这既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宣扬与传播,又彰显了中医人永远不忘的‘初心’。”

中医与篆刻同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内涵与外延有一定相关性。它们先后因“实用”而起源并流传,于汉代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可称之为经典的“经方”以及“汉印”,唐宋出现文人刻印以及儒医现象,明清之际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二者又有着共同的哲学理念,中医讲求阴阳和谐、篆刻有分阳文阴文。“在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好时代,我们以艺术之美呈现中医之道,将承载中医药文化精髓的文字以金石篆刻的形式展现,以达到传播中医药文化以及篆刻艺术的双重目的。”印章创作者之一、曙光医院黄兰英医生说。她同时也是上海秋石印社社员,业余时间致力于篆刻创作与研究已十余年。

据悉,此次展出的这16个中医术语印章将收录至黄兰英、姚政主编的《杏林名言印选》一书,该书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20年正式出版。书中选取了先秦至清末医学以及文史哲等著作中有关中医药学的名言典故100个,包括中医别称、中医典故、中医基础、治则治法、医德医风、养生保健等内容。




【延伸阅读】这些中医术语你知道出处吗?

印面:道灋自然

边款:“人灋地,地灋天,天灋道,道灋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歲次己亥杪春,張宇刻於滬上海天軒

解释: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出自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气呵成,阐述了天、地、人三才与道之间的关系,最终用“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规律——即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于“道”的“自然而然”规律。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与医学、药学、养生学等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从先秦时期就被中医学所吸纳,深植于其灵魂,成为中医文化重要核心价值观之一,尤其体现在其养心摄生、防病治病的思想体系中,如身体上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上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等,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以无形的方式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印面:治未病

边款:“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語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己亥正月,樂天刻

解释:治未病,分别见于内经《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以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即高明的医生都能在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轻浅阶段就及时干预,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现代“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首先要懂得预防疾病,其次才是治疗,而医生在治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进行阻断,做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样才能掌握治病主动权,尽可能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目前,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国家所提倡的“健康中国”理念相吻合,尤其在疾病预防方面,越来越得到重视与普及。

印面:防微杜漸

边款:防微杜漸,中醫典故,典出《後漢書·丁鴻列傳》,喻防患於未然,偉錦刻石

解释:防微杜渐,是一个中医典故,喻防患于未然,典出《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讲的是东汉时期大臣司徒丁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的故事。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主张趁疾病轻浅的时候进行治疗。

印面:望聞問切

边款:“望、聞、問、切,欲於四者去其三,吾恐神醫不神矣”,己亥端午,穆之於洛音草堂

解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四种主要手段。最早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望、闻、问、切合称四诊,是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四种不同方法,在临床上往往结合应用,从多个侧面观察患者并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充分依据,若不四诊合参,就容易顾此失彼,错断误治。

印面:辨證施治

边款:“因病以辨證,隨證以施治,則能事畢矣”,己亥,何心向刻

解释: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过程。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科凡例》中提到:“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辨证即是把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施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比如最常见的感冒,由于病因及体质不同,可表现为风寒、风热、阴虚、阳虚等不同症状的证型。只有辨清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采取正确的施治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养阴解表、助阳解表等治疗方法。所以我们说“辨证是医家第一要务”。

印面:扶正祛邪

边款:清·顧靖遠《顧氏醫鏡·格言匯纂》曰:“去邪不傷正,扶正不助邪,斯得法矣”,己亥六月,樸盦仿漢

解释:扶正祛邪,简言之,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现用来喻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受机体邪正盛衰变化的影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人体正气充足,邪气自然无法侵害,故治病用扶正祛邪法,可事半功倍。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扶正与祛邪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印面:固本培元

边款:“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為?”宋·陸遊《雜感·養生孰為本》詩,己亥,少音

解释:固本培元,强调固护人体根本,培补人体元气,着力于调动机体自身正气的防病愈病能力。中医讲“本”,包括先天之本以及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乃后天之本,固本也就是要顾护脾肾先后天之本。这里的“元”就是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来源于先天肾中之精气与后天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可见,“固本”与“培元”相辅相成,既是一种常用的治病方法,又是一种公认的养生方法。宋代诗人陆游为了汲取传统文化摄生益寿理念,通读《易经》与《黄庭经》,精研养生之道,曾作诗:“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为?”认为保养元气才是养生的主旨,而不是什么服用金丹秘药。

印面:對症下藥

边款:中醫典故,典出《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喻針對問題所在,採取有效措施,且風

解释:对症下药,是一个中医典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华佗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名医,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这里诊治,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疼发热,华佗却给他们开了不同的药,两人面面相觑,感到疑惑,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疼身热,故要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烧,需要发汗。病情表面症状看似相同,但病机不同,一个内伤,一个外感,所以治疗方法不同。”后世根据华佗治病的方法引申出“对症下药”一词,意思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来用药,后多比喻根据客观实际情况,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措施。

印面:良藥苦口

边款:典出《韓非子》,己亥如月,姚傑刻于滬,喻有益而尖銳之諫言

解释:良药苦口,是一个中医典故,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意思是疗效良好的药往往味苦难吃,但智慧之人会勉励自己服下,是因为知道这药能使自己的疾病痊愈。中医中药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古代人生病只能求治于中医,内服中药是应用最早、最多的一种方法,剂型包括汤、丹、丸、散等。其中汤剂最为古老,之所以数千年延用至今,是因为该剂型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同时制法简便,以水为溶剂,价廉易得,起效较为迅速,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味苦量大,这也就是“良药苦口”的生活由来,常与“忠言逆耳”并称,如《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刺耳,但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

印面:猛藥去疴

边款:“初治之道,法當猛峻”,己亥六月,洛音草堂,穆之

解释:猛药去疴,就是使用峻猛之药以除却疾病的意思,是中医的一种治病思路。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三法五治论》中曾提到:“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认为用“猛药”只是一种“初治之道”,临床上我们常见一些新得疾病来势汹汹,比如一些外感病,若是太阳经表实证者,表现为恶寒发热重,头身疼痛不能忍,人体最感难受,症状貌似严重,却未及人体根本,就用峻猛之麻黄汤以开太阳,一鼓作气将邪气驱除至体外,可立竿见影。历史上最善“猛药去疴”的医家当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攻下派”代表人物张从正,他对中医汗、吐、下三法的应用有其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强调用“猛药”并不是孟浪而投,应顾及人体正气,有时需“宽猛相济”或“宽缓”而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故医者治病,既要有“猛药去疴”的魄力,又要有“抽丝剥茧”的耐心,应视具体病情而定。

1.《陆游杂感什么意思、陆游莫莫莫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陆游杂感什么意思、陆游莫莫莫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