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为了配合解放军的全面进攻,某铁路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路桥的任务。厂长在缺钢、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动员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织工人日夜抢修炼钢炉,制作桥座和铆钉,抢修松花江解冻前的桥梁,支援解放战争。影片通过塑造老梁和老猴头的形象,表现了工人阶级支持共产党、克服困难、支持解放战争的热情,歌颂了他们全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
这部电影在画面构成、故事发展和人物表现上具有健康、强烈、简单、清晰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一座新桥。《桥》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五项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人民电影《写工农兵,放映他们》;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电影;第一部反映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性电影”。
虽然《桥》在1949年5月初首映,新中国尚未建立,但它仍然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第一位”。当时,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电影意义重大。
七十年前,拍摄条件难以想象,电影人的大无畏精神与电影中的主题高度契合。当时剧组的摄影师和艺人都是新手,设备很落后。甚至连大钨灯都是用来照明的。为了展现“钢水喷溅”的火爆场面,摄影师和几名工作人员被火星玷污,真的被烧光了。他们只能不停地用湿棉衣覆盖整个场景。电影结束时,导演王斌激动得泪流满面。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十七年电影”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意味。Bridge在这方面也是严格打样的。影片中人物面部的象征性设定,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宣传效果。党员必须带头,坚持带病工作;工人阶级必须充满先进的力量;知识分子是保守的,但最终会被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智慧所教育,最终带着信念加入革命行列。电影里也有很多可爱的东西,现在看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为了“镇住”炼钢炉,工人们在炉皮上写了四个字“你敢拉肚子吗”。建国初期,《桥》为工业题材的“人民电影”确立了一个基本范式,有别于以往电影传入中国40多年以来的各种艺术创作。它利用阶级属性重塑人物性格,主题政策、故事公式化、人物类型化的新范式迅速成为大多数题材相近的电影后来效仿的“模板”。从1949年到1955年的六年间,继《桥》之后,三家国营工厂一共出品了工业片《辉煌》《凯旋》《女司机》《走向新中国》《伟大的起点》《无限的潜力》《英雄司机》《在前进的路上》,基本都是按照这条路线来的。
1.《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5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