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杨振宁6年没去美 因身体的关系不敢离医院太远

6月13日,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在他的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是20世纪以来物理学史上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大师之一。

当离开家乡多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到家乡时,并不都遇到了温暖和善意。当人们谈论他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晚年的年龄差距婚姻,但关于科学的美丽和神秘的故事却不幸被忽视了。

坐在我的左边

都是回忆。推开礼堂的门,我还能闻到小时候的味道。每个星期六,我父母都带他去那里看电影。第一部电影的细节可以清晰地记住。它讲述了一个资本家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中的故事。被通缉的资本家藏在一个小地方。圣诞节的时候,外面下着雪,他穷困潦倒。“回到他家的街上,在窗户里,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看到圣诞树。旧体育馆是孩子们经常去的地方。那时候清华每年都举办北平大学运动会,总是人山人海。他们自发地与清华大学教授家的一群孩子组成了啦啦队,为清华的运动员加油。

杨振宁先生拄着拐杖在校园里行走。每次他经过这些地方,老景就出现了。他95岁了,人生一圈又一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路边的槐树银杏树继续茂盛,青春年华的学生路过,也有七八岁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就像他和他80多年前的朋友一样。将近一个世纪似乎只是一瞬间。

与大多数睡眠不足的老年人不同,杨振宁仍然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睡懒觉”,早上9点起床,处理一些邮件,午饭后小睡一两个小时,下午4、5点出现在离家一公里外的清华校园科技馆办公室。晚上,我和翁帆有时会在家编辑一些家庭视频,素材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他年轻的时候,用相机记录了很多家庭时光。2013年背部疼痛住院后,他再也不能长途旅行了。"如果他太累了,他的背很容易出毛病。"——可能我受伤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太喜欢打壁球了,也可能只是从来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身体。他现在怕冷,经常泡热水澡。家里的卫生间和卫生间都装了扶手,保证他的安全。

“你坐在我左边。杨振宁告诉人民记者。他的左耳听力更好——他仍然需要助听器。但在很多方面,他完全不同于一个95岁的老人——他眼睛明亮,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敏捷,回忆几十年前的细节并不难。面试的时候,每当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他总是微微抬起头,专心沉思,像个孩子一样认真。

乍一看,办公室没什么特别的,但房间里的一些物品透露出主人的特殊身份。比如墙上挂着一个字——“仰望宇宙之大,俯视粒子之大”,署名莫言。杨振宁读过莫言的小说,但他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最近更关注国际趋势,比如川普的《带全世界去哪里》。有时候,他看到自己认为好的文章,会通过邮件和十几个亲近的人分享。

杨振宁每天看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新闻。这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在弟弟杨的记忆中,早年在美国时,每天都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快看有没有变化。他是1949年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他也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1971年,美国政府的一份公告在《纽约时报》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表,他从中发现了中美外交关系“解冻的迹象”。

2003年,在妻子杜致礼去世53年后,杨振宁从美国回到他成长的清华校园定居。今天的清华在某些方面和他记忆中的完全不同。几个月前,我的好朋友吉姆·西蒙斯来北京看望他和翁帆,并在清华呆了几天。西蒙斯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数学家同事,后来成为“传奇对冲基金之王”。一天,西蒙斯的妻子问杨振宁:“弗兰克,你不是在清华校园里长大的吗?”?你小时候住的地方还在吗?给我们看看。当时,杨家住在西苑11号一栋200平米左右的四合院里。当杨振宁带他们去看的时候,他发现大门已经认不出来了。家里住的院子现在住了五户人家,宽敞的院子变成了七里八拐的黑暗胡同。

“后来我想,对美国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寒酸?但转念一想,不,很好。为什么?这让他们意识到中国要成为今天的样子并不容易。在清华校园的复杂感情中,杨振宁可以归为一点:他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伟大时代”。

采访当天,摄影师让他靠在科技馆楼梯拐角的窗户上。这栋砖红色的欧洲三层楼建筑建于1918年,曾经是任清华计算机系教授的父亲的办公室。黑色的窗棂交错,初夏的窗户生机盎然,往日仿佛是昨日。

科技馆的办公室里有一个黑色的小大理石立方体,是清华大学送给杨振宁的90岁生日礼物。他一生在物理领域的十三大贡献依次刻在四面,其中最重要的是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的扬-米尔斯定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和1967年的扬-巴克斯特方程。

毫无疑问,杨振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理解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贡献可能太难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郑弘向《人物》杂志提供了一个形象解释:物理学界有一种流行说法,诺贝尔奖分为三类,第三类贡献第二类的1%,第二类贡献第一类的1%。60年前,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非守恒”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他们中的第一个——爱因斯坦是唯一一个

在许多物理学家的记忆中,1957年10月是激动、激动和传奇。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超导物理学家朱经武是台湾省中部一个“安静小镇”的高中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关于杨振宁的报道,并继续和他的同学谈论他们在教室和操场上根本不理解的“对等非保护”。12年后,佐治亚大学物理学教授邹祖德在英国利物浦的一家小中餐馆吃饭。他听到一位从未读过任何书的厨师和店主自豪地谈论杨振宁的成就,并“深受感动”。

郑弘向《人物》杂志回忆了他与杨振宁的第一次接触——大约是在1964年,当时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而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杨振宁在当时对他来说是一个“神话人物”——在一个中国校友会上,每个人都在聊天跳舞,突然有人说杨振宁来了,“每个人都很轰动”,并站起来迎接杨振宁。

事实上,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宇称不守恒理论,而是杨-米尔斯理论。如果说前者让他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那么后者真正确立了他的大师地位。扬-米尔斯理论被认为是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发展的“深刻重塑”。享有盛誉的美国鲍伊奖在获奖致辞中说:“这个理论模型一直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著作之中,一定会对后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世界上备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称杨振宁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的20世纪杰出的物理建筑师”。

2017年5月12日晚,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亚伦·西昌诺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共同参加了清华研究生院举办的“高峰对话”。“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身份从他35岁起就一直伴随着他。尹西元

半个多世纪后,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舆论领域,国际上推崇的“大科学家”和当年的“神话人物”都受到了低俗的解读。因为他和翁帆的婚姻,他像娱乐明星一样被轻描淡写地谈论,扭曲或故意捏造的虚假事实随处可见。有些人甚至编造了翁帆的父亲娶了杨振宁的孙女的谣言——当这个谣言出现时,杨振宁的孙女才7岁。

人们似乎没有耐心去理解传说——这一点因他深刻的作品与大众的距离遥远而加剧。

一位网友在批评的留言后重复了几个反问:“你听说过杨-米尔斯理论吗?你知道杨振宁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吗?你知道杨振宁在物理学史上的地位吗?」

大部分答案都是否定的。

与关系密切的中科院院士葛很生气,但写了一篇关于谣言和解释的文章,被压制。杨振宁回答他说:“除了物理,别担心任何事情。我这辈子被骂了好多。”。“被骂”始于70年代他休学的时候。首先他被台湾省和美国亲国民党的华人骂。从1949年开始,华裔美国社会就出现了“左”和“右”的对立。一些亲国民党的报纸称他为“统战科学家”,劝他“好好回归物理,专心学习”。苏联也骂他,一家苏联报纸指责他是“北京驻美第五纵队”成员。

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国公民首次访华,周恩来为他举办了宴会。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访问中国,受到中国官员高标准的礼遇。他崇拜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新中国充满希望和尊重。回国定居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常常在他的公开演讲中流露出来。有人批评他批评现行制度太少,维护太多。

也许名声确实是误解的总和,围绕杨振宁的各种声音缺乏对他的真正理解和认识。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杨振宁回应道:“我知道网上有些人对我有各种奇怪的批评,我认为这里有复杂的因素。我的态度是不管它。」

然而,在某些时刻,公众舆论影响了杨振宁的现实生活。

从美国回到清华后,他给120多名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一位听过这门课的清华学生回忆说,杨振宁的课对他们这些刚刚高中毕业的人来说很难。后来当了医生,才知道上课听的是“武林高手”的“秘密”。这门课程只持续了一个学期,这不仅是因为杨振宁的身体状况,还与他与翁帆订婚的消息公布后媒体的“干涉”有关。有记者在报道中描述了“最后一课”的场景:“在一群保安的簇拥下,一个穿着黑呢子大衣的老人从走廊尽头走了过来。他瘦弱的身材让他看起来有点高,头发上散落着几片尚未融化的雪花。路很滑,但老人的步伐并不比年轻人慢。转眼间,他进了教室。保安迅速而坚定地关上门。因为门上的玻璃完全被报纸盖住了,站在外面的人看不到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五分钟后,教室里隐约传来一声讲座。」

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表示:“以后上课会更加困难。”。“我最初的希望是完成整个大学物理,后来没有完成。」

伟大的艺术家

简单深奥的方程是物理学家和大众之间的天然屏障。也许只有诗人才能勉强当助手。杨振宁曾引用两首诗来描述物理学家的工作。其中之一是威廉·布莱克的《天真预言》: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野花中的天堂。

把无限握在手心

一小时后永恒

另一个是英国诗人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

自然和自然法则藏在光里;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一切都很轻。

“我认为基础科学中最深的美,最好的例子是牛顿。一百万年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这样一个规律:有一天,太阳从东方出来,从西方落下。但我不明白的是,这些定律有非常精确的数学结构...这种美让人类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这是学科学的人最倾倒的美。”杨振宁说。

弗里曼·戴森称杨振宁为“保守的革命者”。“在科学上摧毁一个旧结构要比建造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新结构容易得多。革命领袖可以分为两类:像罗伯斯庇尔和列宁一样,他们破坏的比创造的多;像富兰克林和华盛顿一样,他们建造的比摧毁的多。杨振宁属于后者。扬-米尔斯理论是由这位“保守派革命者”建立的最杰出的“经得起考验的新结构”之一。

像许多重要的理论一样,扬-米尔斯理论多年来一直被主流所验证和接受。物理学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泡利在论文首次发表时,由于论文中规范场量子质量的未解决问题,对其并不看好。杨振宁被他热爱的美丽所引导。杨振宁在多年后的论文后记中回忆道:“我们应该写一篇关于规范领域的文章吗?这从来都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问题。这个想法很美好,当然要发表。」

与许多科学家不同,杨振宁非常注重品味和风格,他喜欢用美丽、精致和优雅这样的词语来描述物理学家的工作。他说,一个学者“如果想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必须有非常清晰的品味。就像文学一样,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他这样解释科学研究的风格:“物理原理是有结构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也有它的美。而每一个物理学家对这个结构的不同美和美感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每个工作者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杨振宁曾经举过一个关于品味的例子。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一名15岁的学生想进入他的研究生院。当他和学生交谈时,他发现他很聪明。他会回答几个关于量子力学的问题,但是当被问到“你认为这些量子力学问题中哪一个是精彩的?”但他不会说。杨振宁说:“虽然他吸收了很多东西,但他没有发展成一种品味……...如果一个人不觉得有些事情很重要,有些事情很精彩,有些事情值得和别人争论而不放手,那我觉得他真的没有学到这个东西。」

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受数学教授之父的影响,杨振宁一直对数学有审美偏好。朱邦芬对《人物》杂志说:“例如,和我一样,我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只要我能使用它,我就不必在数学的许多微妙之处表达清楚...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杨先生不太同意他。其实他有数学家的审美观念。」

在杨振宁看来,爱因斯坦的时代是“黄金时代”,他赶上了“白银时代”,现在是“青铜时代”——这个“青铜时代”的特点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理论物理的巨大发展可能性。杨振宁更喜欢“探索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所以他不喜欢“青铜时代”。所以他多次说,如果在这个时代开始研究工作,他可能不会做物理,而会成为数学家。

许多物理学家对杨振宁的风格印象深刻。物理学家张首晟一直将杨振宁视为偶像。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听过杨振宁的“理论物理问题”。杨振宁用了三节课来谈论磁单极子——一种至今尚未被发现的粒子。“如果你急于求成,你总要找到一个有用的话题。这东西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它的数学结构非常漂亮,最能体现理论物理和数学的统一。所以这是你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东西。」

在戴森看来,杨振宁很高兴有时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有时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他回忆起杨振宁1952年在《人物》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篇文章是对一个不重要的问题的巧妙计算。这说明他很享受自己在纯数学方面的技能,不在乎物理结果重要不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杨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科学家。杨一生写了许多这两类文章。一个是身体重要。他把重要的物理问题和优雅的数学结合在一起。另一个就像伊辛关于铁磁性的文章,在物理学上并不重要。他喜欢自己的数学技能。」

杨振宁的科学品味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在他家的客厅里,有一张吴冠中的《双燕》的照片。吴冠中是他喜欢的画家。吴冠中的画多以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为主。"简单因素的复杂组合构成了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感."他最喜欢的简洁之美也是这位画家描述的。

在写作上,他也有同样的偏好。“如果你能用10个字说清楚,他肯定不主张你用20个字或者30个字。杨振宁博士论文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讲了一个故事。泰勒建议杨振宁写一份“干净”的证明作为博士论文。两天后,杨振宁把它交上来,“1,2,3,就3页!柜员说:“这张纸很好,但是你能写得长一点吗?”不久,杨振宁又交了一篇7页的文章。泰勒有点生气,让他“把论点写得更清楚更详细”。杨振宁和泰勒争吵后离开了。10天后,他们交了一份10页的论文。这一次,泰勒“不再坚持,拿到了他应得的博士学位”。

1.《杨振宁6年没去美 因身体的关系不敢离医院太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杨振宁6年没去美 因身体的关系不敢离医院太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50566.html

上一篇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解析

下一篇

义海剧情分集介绍

杨振宁6年没去美 寄语青年要抓住机会

6月1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时隔四年后回到他曾经居住过的云南。27日下午,95岁高龄的他出现在腾冲石头基酒店,与媒体分享这次旅行的收获,并向青年们传递了一个信息。 忆西南联大:“念念不忘”。作为...

佛系女生裸考清华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佛系女生裸考清华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12月21日,考研第一天,来自山东潍坊的张真真在男友陪同下,在清华大学考研。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第一次因为太冷没去!第二次是跨专业考试,裸考!她用佛教的方式说:“今年调整,明年就不能回来了!”...

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清华还是北大没想好 只想脱单

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清华还是北大没想好 只想脱单

6月26日总分690分,语文132分,数学150分,外语140分,综合文学268分。北京二中39班的熊轩昂是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 6月23日,本报记者在北京二中采访了熊宣昂。他穿着北京二中的校服,又高又瘦,戴着黑框眼镜。...

2017高考:高分残疾考生请求带母上学 清华愿意提供免费宿舍

2017高考:高分残疾考生请求带母上学 清华愿意提供免费宿舍

6月28日,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官方账号发表文章《一个甘肃高分考生的要求》,讲述了甘肃定西19岁考生魏翔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家人多年来为魏翔求学的艰辛努力。魏翔今年高考648分,已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大学能提供一...

残疾考生带母上学 清华: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位优秀学子!

残疾考生带母上学 清华: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位优秀学子!

魏翔 6月28日,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官方账号发表文章《一个甘肃高分考生的要求》,讲述了甘肃定西19岁考生魏翔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家人多年来为魏翔求学的艰辛努力。魏翔今年高考648分,已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大学...

残疾考生带母上学 清华回应:校长打电话慰问免费提供宿舍

残疾考生带母上学 清华回应:校长打电话慰问免费提供宿舍

6月28日,前天,“大美甘肃”微信官方账号发表了一篇题为《甘肃某高分考生的要求》的文章,炸了朋友圈。19岁的魏翔是甘肃省定西一中的一名高中毕业生,他在今年的高考中得了648分。然而,由于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囊肿和双下肢...

残疾考生带母上清华大学 身残志坚值得我们学习

残疾考生带母上清华大学 身残志坚值得我们学习

6月28日,残疾考生带妈妈来清华,值得借鉴。昨天,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大美甘肃”发布了“甘肃一名高分考生(648分)的要求”。这一请求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初三学生、定西一中毕业生魏翔。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和椎管囊肿,出生后失去了双...

带母上清华获宿舍 妈妈最难的是独自养我

6月29日,在甘肃定西,残疾学生魏翔以648分被清华录取。因为照顾不了自己,他写了一封求助信,希望带妈妈去读书。最后学校给他们安排了两居室和一居室的套房。 高分残疾考生要求带妈妈来清华 新华社兰州6月28日电一篇名为《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