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历经数千年沉淀与凝结,深深影响了每一位炎黄子孙。

孝的甲骨文,上面是一个略写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小子侍奉老人的样子,可见孝的本义就是孝顺,即《说文解字》言“善事父母者”。到了金文,字形结构基本无差别,并且在战国时期楚简上出现的孝字,已经有了后世隶书的味道。

孝在西周金文和西周文献中,是非常常见的字。这是因为,周人在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伦理思想,其中,就有孝这个道德范畴。在周人看来,追孝、享孝,对祖先“继序思不忘”(继承祖先的志向,铭记心中),可以祈福长寿,使后人幸福安康。追孝指敬重宗庙、祭祀等以尽孝道,兮仲钟的铭文中就有“其用追孝于皇考己伯”之言;享孝表示用物品祭祀以示孝心,杜伯盨的铭文之中则有“其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之言。

孝,是人本性的一种流露。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呵护,因此对父母的爱重和感恩,从这一刻起就浸润于心。儒家非常看重孝,这是因为儒家说仁,仁者爱人,爱人就要首先爱家人,由此推广出去,爱天下之人。正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爱人是从爱自己推广到爱父母兄弟等有血缘关系的人,再推广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层层递进的。所以孝是仁的根本。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翻开古代典籍,“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汉书·艺文志》)……这样的话并不少见,而老莱子彩衣娱亲、黄香扇枕温衾、子路百里负米等关于孝的故事,也屡屡可见。

曾子也认为养是最基本的,孝还有更高的要求。《礼记·祭义》中记载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则是不使双亲的名声受辱,再其次是仅能赡养双亲。这里,曾子认为“大孝尊亲”,也就是孝的高层次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如何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要对自身的行为举止有所要求了。曾子认为,要谨慎自身行事,不堕父母之名,生活谨慎、对国忠心、为官严肃认真、临战不怯、诚实守信。也就是我们说的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在中华文化中,孝,不仅仅是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由衷的尊敬,和对自身言行的严格要求、谨慎处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整合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1.《【每日一字】孝:百善孝为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每日一字】孝:百善孝为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