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们的催促下,朱蒙终于等到电影《芳华》的首映式了。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可以说是冯导最用心最动情的作品,也是冯导目前最喜欢的电影。
这是一个发生在艺术团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乐于助人,淳朴善良的刘枫,来自农村,屡遭女艺术团歧视排斥的何小平,“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艺术团,卷入残酷的战争,继续在战场上含血绽放。
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痛苦与温暖,老朋友的分离与重逢,每个人的渺小与脆弱,无力应对时代的变迁。昔日艺术团的战友萧穗子、林、、郝、等人,在伟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都大相径庭,都有着意想不到的人生归宿...
永远不需要记得,永远不要忘记。
看完首映,所有复杂的情绪都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被激起,甚至变成了眼泪,让我好几次窒息而哭。《芳华》不是那种只适合某个年龄段或者太自传性的电影。相反,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冲突还是各种微妙的细节上,都很容易打动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心。
好了,接下来,朱蒙列举了电影版《芳华》和小说的几个不同之处。
第一,语气不同
小说以“触摸事件”为核心,反思当时的环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事件发生后刘枫和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走向,而电影则表现了更多的女兵和男兵在集体主义生活中的浪漫想象,对集体主义的怀念太强烈。小说的重点是反思集体主义对个人的伤害和情绪的压抑。
电影中男女士兵的现场场景就像一个没有猜测的大观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对立减少了,尤其是小说营造的禁欲主义氛围消失了。
第二,叙事方式不同
小说《芳华》中,男兵和女兵之间微妙的情感和严重的冲突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体。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每个人的故事都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而是通过叙述者的“我”和其他人的视角,在不同的地方讲述。读者只能根据这些类似的碎片化情节,拼凑出每个人物在大脑中的完整形象。这个拼接过程也是一个挑战读者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的过程。
相比文字,影片的叙事语言明显有限。虽然保留了小穗子《我》的画外音,但从全能的角度看,仍然是叙事方式。
第三,主角变化
这部电影是根据何小平(小说里叫何小曼)和刘枫的故事改编的。当初刘枫带着新招何小平入队,剧情发展也集中在两人身上,最后以两人互相依赖的场景结束。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男战士刘枫和四名女战士,分别是何小曼、郝、林和萧穗子。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不同色彩的“芳华”,他们是故事的主角。影片也在急于说明四个人的最终命运。
第四,小穗子的命运改变了
萧穗子是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小穗子暗恋部队里的男人。她给他写了很多信,却连拉他的手都不敢拉。这时,另一名女兵郝出现了。小穗子敢谈恋爱,小穗子也敢跟那个男军人谈恋爱。小穗子本来是要做自己的事情的,但是这件事在郝文淑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嫉妒。
在郝的怂恿下,男战士把小穗子写的情书全部交给了领导。领导看了,大怒,批评小穗子,说他“引诱腐蚀革命同志和有资产阶级感情的同志”。小说一开始,小穗子就被人诟病。
电影中,小穗子从一个孤立的人变成了一个跟随者。发生在她身上的激烈故事消失了,她的形象也变得简单明了。
朱蒙在看了首映式后感觉好多了。本文暂不写。下一篇文章会深入写芳华某桥,深入分析。先给个通知~最后,赞一下冯导的现场演讲。像往常一样,说实话并不容易。
有什么想说的,写在评论区,和朱蒙交流~
1.《芳华小说 电影《芳华》与原著小说的这些不同,但却依旧很扎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芳华小说 电影《芳华》与原著小说的这些不同,但却依旧很扎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7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