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关于大熊猫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2019年5月24日),随后被Sina.com和其他媒体转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熊猫也有饭圈,你想象不到”,署名是“酱与酱酿造”。文章强调“我从没想过饭圈文化甚至入侵大熊猫圈”,认为“流爱豆,但我们都有”。
大熊猫享有中国“国宝”的美誉,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尽管如此,熊猫也有“饭圈”之说,一下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事实上,“猫粉”文化在互联网上已经发展了四五年,在动物园和动物保护界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说,“猫粉”现象的存在有些出乎意料。上述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将“猫粉”文化与娱乐圈的“饭圈”文化进行比较,认为“猫粉”的一些活动形式(如在微博上设置“超级谈话”、发帖列表、发图片、过生日、抽奖、投诉机构等。)都很类似于“饭圈”。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已出版了100多种大熊猫研究和科普书籍(作者不完全统计,儿童书籍不包括在内),但大多不是生物学、生态学和兽医学的科研专著,也有科普书籍和专辑。虽然大熊猫已经成为自然保护、旅游、交流和国际交流领域的热点问题,但国内对大熊猫与社会、大熊猫与人类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仍然相当不足(甚至落后于国外,见书评《呼唤大熊猫的人文社会科学》,《文汇报文汇学者》,2018年11月2日)。
在这里,本文仅从社会和传播的角度,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当下的“猫粉”文化。
2019年4月24日,大熊猫萌兰在北京动物园。萌兰是粉丝数量最多的大熊猫之一,堪称熊猫中的“顶流”。
你对“猫粉”了解多少
首先要强调的是,大熊猫是一种熊科动物,是专门吃竹子的“熊”,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猫”。所以,“猫粉”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直到现在,熊猫组织的工作人员一般口头上称熊猫为“猫”,但在流行的“猫粉”词汇中,熊猫一般都与“熊”联系在一起(详见下文)。“猫粉”基本上明白熊猫就是“熊”。
世界上有多少大熊猫很难说清楚。理论上,中国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2015年2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和圈养大熊猫548只(2018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会议发布的数据)。但前者只是一个理论值,很可能明显低于实际数值(参见魏,《野生大熊猫的科学探索》,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第84-91页),后者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更难回答世界上有多少大熊猫粉丝的问题。由于相对准确的统计数据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容易获得的外围数据进行粗略的猜测。
“猫粉”最常用的两个网络媒体是“熊猫熊猫频道”(隶属于央视)和“潘达皮亚”。猫粉的主要交流平台是新浪微博。目前“iPanda”的微博共有981万粉丝(2019年6月2日,下同),而“pandapia”的微博共有18.2万粉丝。也可以参考两个大熊猫组织的微博粉丝数量。目前,微博“大熊猫成都研究基地”拥有47.6万粉丝,“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拥有57.1万粉丝,后者机构下的“卧龙大熊猫俱乐部”拥有多达233万粉丝。激进的非正式民间团体“守护大熊猫之声”在其微博上拥有约1万名粉丝。“熊猫”、“潘达皮亚”(以及其他网络媒体)经常在网上直播熊猫。这些直播的数量从几万到30多万不等。网络名人中的熊猫都有自己的微博。其中粉丝最多的是“大熊猫萌兰”,多达6.5万人;一共9只熊猫,粉丝上万。
“熊猫频道”主页
这些数据简单客观。关键是如何评价数据。笔者认为将“猫粉”从外到内分为几个层次是合理的。
“广义的猫粉”是指所有经常使用熊猫视频和图片作为娱乐形式的人。这个群体的延伸不会超过关注“iPanda”微博的人数,大概有几百万人。这个层次就是“猫粉”文化的群众基础。
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熊猫更感兴趣。虽然“iPanda”提供的熊猫主题娱乐资源相当丰富,但并不满足,然后关注“卧龙大熊猫俱乐部”等熊猫组织的微博。他们也经常观看现场熊猫。他们也很可能会关注更专业的熊猫媒体“pandapia”。这个群体有几十万人。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猫粉”。
不仅如此。有的粉丝不仅把熊猫作为消遣,还密切关注熊猫的福利(其实主要是圈养的熊猫),经常了解有关熊猫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参加“熊猫圈”的各种活动。这个群体至少有几千人,有可能达到几万。这群人可以称之为“正猫粉”。
当然,“猫粉”需要不断“吸猫”。不像普通宠物,没有人能在家养熊猫。所以,“云吸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了“熊猫”、“熊猫粉”等熊猫媒体渠道,一些“猫粉”还经常自发去熊猫机构和动物园拍摄熊猫,然后在微博上发布熊猫的照片和视频。有的相当于“猫粉”的大V。这些人粉丝多,对整个“猫粉”圈的舆论引导能力强。这群人可以称之为“核心猫粉”(相对于粉丝站的“站姐”)。
“猫粉”日益增多。其实有专门的网络传播机制来推广熊猫文化。这个机制的主要平台是新浪微博,中心是央视的“熊猫熊猫频道”。目前微博的“央视新闻”拥有8400多万粉丝,平均每月发布12条熊猫主题微博(2019年前5个月61条)。“央视新闻”大力推广熊猫“卖萌”视频,不断带领粉丝上其熊猫频道,“iPanda”则进一步带领粉丝上“pandapia”和熊猫组织的微博。同时,微博平台还提供了“超话”的形式,非常方便的分流那些对几百个熊猫超话上瘾程度更大的粉丝。
“微博+熊猫频道”这个“信号频道”有很强的传播力。据笔者个人记录,从2018年1月底到2019年6月初,在大约16个月的时间里,“iPanda”粉丝数从472万增加到981万,整整翻了一番。同期卧龙大熊猫俱乐部粉丝数量也从130万增加到233万,增长79%。但这样的数据主要反映了“广义猫粉”的增长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pandapia”的微博粉丝数量增长相当缓慢。同期它的粉丝只从17万增加到18.2万。虽然“pandapia”除了微博还有其他传播方式(尤其是bilibili网站上的直播和带颤音的短视频),但这个数据还是提醒我们,很有可能“稳定猫粉”的数量并没有同步爆炸。
熊猫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并没有快速增长。同期,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的粉丝数量从30万增加到47.6万,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粉丝数量仅从56万增加到57.1万。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稳定猫粉”的增长速度确实低于“广义猫粉”,也可能是因为熊猫组织官方微博的传播能力明显下降(此处未显示)。
总之,位于熊猫文化外围层面的微博粉丝增长迅速,而“pandapia”与熊猫组织官方微博之间的粉丝增长率较低。明显的差距应该反映出“广义猫粉”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稳定猫粉”的事实。总体来看,估计公众对大熊猫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但“广义猫粉”向成熟粉丝深化发展的速度依然有限。
“猫粉”人群的结构
“猫粉”群体的结构更难分析。我们不可能获得直接的数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去推测。
性别结构。很容易观察到“猫粉”是一个高度女性主导的群体。他们的基本话语说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说,活跃的粉丝称自己为熊猫的“妈妈”和“教母”。这种话的频率比正面人物高很多。个人估计,在“正猫粉”这一组中,女性的比例应该在95%以上。
年龄结构。主观上,“猫粉”的典型年龄在20 ~ 40岁左右。有的是大学生,但没有突出的低龄化倾向。这种年龄结构也符合“婆婆粉”的整体定位。
形成一个时期。首先,“猫粉”现象主要是网络传播的产物。虽然大熊猫粉丝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所谓的“猫粉”文化主要是一种网络文化。可以肯定的是,熊猫频道“iPanda”是2013年8月推出的,所以整个互联网和熊猫文化普及的过程应该只持续五年多。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熊猫在网络名人中的“等级”分布来推测。熊猫每年春夏出生,同年出生的熊猫一般被称为“a级”。熊猫最“吸粉”的时期是在婴儿期(尤其是2岁之前),而“吸粉”的高峰期一般是出生的那一年和次年。目前25大熊猫话题中,2015年5只,2016年8只,2017年和2018年3只,其他年级不超过1只。可见,2015年以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是“猫粉”人群形成的高潮。
地域分布。既然熊猫文化主要是一种网络文化,理论上“猫粉”可以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猫粉”的空分布相对均衡。这是因为熊猫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要想成为“核心猫粉”来引导“熊猫圈”,就必须考虑“观猫”的运输成本。
不能算“猫粉”的住处,但可以算网上名人里熊猫的住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估算出“猫粉”聚集的位置。同样,目前排名前25位的熊猫超华,多达16只长期生活或曾经生活在成都(及其郊区都江堰);在成都附近,雅安至少有7个,卧龙至少有3个(重复计算)。由此可见,成都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熊猫之都”:不仅是熊猫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熊猫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成都基地、都江堰熊猫乐园、熊猫谷),是网络名人中熊猫数量最多的城市,是熊猫媒体和“猫粉”文化的中心城市。
除了四川,网上名人熊猫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在前25只熊猫中,有5只属于北京动物园,它们的排名集中在前12位。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只有一个)和广州(没有)。事实上,上海和深圳一线城市的熊猫数量相当多(上海野生动物园和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期饲养约10只熊猫),但网上名人中的熊猫很少。这背后的原因恐怕是两地“核心猫粉”少,无法形成强大的熊猫文化传播力量。
总之,“猫粉”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女性青年群体,其文化中心主要是成都和北京。这应该是研究女性的好题目。
“猫粉”活动的平台和形式
现在所谓的“猫粉”本来就是一种网络文化。猫粉最重要的活动平台是新浪微博。芯猫粉主要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和视频。一般的“猫粉”主要通过微博获取娱乐资源和“熊事务”信息。“iPanda”熊猫频道主要依靠微博平台进行传播。这两个大熊猫组织还利用他们的官方微博作为向粉丝(如果不是普通大众)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
微博上的各种熊猫话题(指微博平台上的超级话题、兴趣内容社区)是“猫粉”内部各种小圈子的交流中心。目前以大熊猫为主题的超级讲座约有600个。大部分属于一只熊猫,也有一部分是两只或两只以上的熊猫共用的。网上名人中的一些熊猫也同时进行多次对话。据粗略估计,至少有400只熊猫被这些过度谈论所覆盖。换句话说,大多数圈养大熊猫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话。
大熊猫萌兰的超级话题首页显示6.5万粉丝
除了微博,“猫粉”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平台是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目前,“pandapia”在bilibili拥有64万粉丝,其直播对“猫粉”影响很大(“熊猫”在bilibili只有28.5万粉丝)。Bilibili的弹幕功能也为粉丝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百度贴吧的“熊猫吧”,也是一些“猫粉”交流信息的平台。
最近颤音短视频也成为传播熊猫文化的重要平台。根据今年1月29日发布的《2018颤音大数据报告》,成都熊猫基地成为“2018颤音十大热点”第一名。2月5日基地官方颤音号正式上线(见真锤!滚动化身“流量收割机”,2月28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推送)。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数据来自6月8日),“大熊猫成都研究基地”颤音号拥有224万粉丝,获得2115万赞。“pandapia”的颤音数已经有一年了,粉丝170万,赞1851万(目前“熊猫”在颤音中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尽管如此,从评论内容来看,熊猫主题颤音的受众基本上只是普通大众,颤音还没有成为“猫粉”活动的重要平台。
熊猫基地被列入“2018颤音热点景区”
值得注意的是,“猫粉”的活动正在超越网络空,逐渐影响到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原因是“猫粉”高度关注熊猫的福利,而那些网络名人中的熊猫们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密切观察。一旦他们认为熊猫的基本福利已经明显受损(常见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场地条件不达标;食物供应的质量/数量不足;缺乏适当的措施;熊猫有“刚性行为”;饲养员工作不当等。),可以直接向熊猫机构和动物园(以下简称“动物园”)投诉。如果与动物园的沟通被认为无效,一些“猫粉”甚至会利用政府的上访渠道,要求主管部门加强对动物园的监督管理。有时候,个人会通过“突发新闻”向一些新闻媒体提供信息,从而对动物园施加压力。
一般来说,“猫粉”的活跃群体规模有限,但为了维护“心熊”的福利,有时会毫不犹豫地采用相对激烈的表达方式;“猫粉”主要形成于网络空,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却日益增大,这是动物园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猫粉”照顾的熊猫在现实中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他们的顾虑必然会溢出网络空,他们与熊猫机构和动物园的关系必然充满紧张。
熊猫,“猫粉”与动物园
熊猫、“猫粉”和动物园的关系可以比作明星、粉丝、经纪公司的关系吗?在我看来,有三个特殊性值得考虑。
第一,熊猫不是人,不能直接表达诉求。虽然“国宝”大熊猫是动物园里最特殊的动物,但熊猫和熊猫组织的关系,毕竟是财产和大家的关系。所以“猫粉”对熊猫的维护,根本上只是为了提高动物福利,不存在熊猫自身“利益”的问题。
其次,“猫粉”对熊猫的感情往往从“爱好”的层面发展到了很深的“爱”,但这种感情主要表现为一种母子(女)关系。最热衷的“猫粉”,把自己的“心熊”当成“宝贝”,也就是精神上的“孩子”。他们对熊猫的热爱主要表现在密切关注,而不是实际的物质投入。同时,这种关系是完全单向的,熊猫无法识别。
再次,据笔者个人观察,比较活跃的“猫粉”群体和“饭圈”群体重叠度不高。比较有经验的“猫粉”大多把微博活动限定在“熊猫圈”,很少关注娱乐圈。从这个角度来说,很难说这个圈子是直接从“饭圈”分化出来的。
在我看来,“猫粉”、熊猫、动物园(熊猫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用三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模型来类比。
首先是“粉丝模式”。在这种场景下,粉丝把网络名人熊猫当成大明星,密切关注“心熊”的一举一动,甚至通过发布照片和视频、播放名单、抽奖等方式提高熊猫的关注度。熊猫不仅为粉丝提供了消遣的素材,也成为鼓励和安慰人们的精神榜样。比如北京动物园的明星孟兰,一直被粉丝们认为聪明、懂事、乐观开朗。
第二种是“父模型”。在这种场景下,“猫粉”把熊猫当小孩,而动物园就相当于学校(其实“幼儿园”也是熊猫组织采用的话语)。当然,家长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如果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家长可能会向学校投诉(以“猫粉”的形式,要求动物园加强对熊猫的“行为训练”,并及时纠正);如果学校涉嫌严重侵犯学生权益,家长不得不发起投诉和抗议(以“猫粉”的形式抗议动物园“虐待”大熊猫)。
三是“医患模式”。在这种场景下,“猫粉”要么认为动物园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熊猫疾病,要么认为兽医治疗效果不好,甚至是“医疗事故”,所以会向动物园投诉。既然“猫粉”把熊猫当亲人,这一幕的矛盾自然相当尖锐。如何避免严重的“医患冲突”已经成为熊猫组织的一项重大公关任务。
总的来说,在某些场景中,“猫粉”的表现与“饭圈”类似,但“粉丝模式”对“猫粉”文化的解释力毕竟有限。
“猫粉”的统一
“猫粉”是一个紧紧围绕熊猫团结在一起的群体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以说是一个团结的团体。这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猫粉”有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大熊猫的命运和它的福利。大多数“猫粉”不仅关心自己的“心熊”,还关心所有的熊猫。当一些熊猫的福利被认为受到严重侵犯时,它们经常互相支持,甚至加入到抱怨动物园的行动中。
值得指出的是,“猫粉”虽然主要关心圈养大熊猫,但并不是对野生大熊猫无动于衷。虽然圈养大熊猫的种群延续是熊猫娱乐和“猫粉”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大多数“猫粉”尊重熊猫作为野生动物(动物园内)的基本特征,高度认同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他们强烈反对主动收购野猫来补充圈养种群。甚至可以说,他们普遍怀有浪漫的乡愁,向往野外的“自由”。
其次,“猫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下表只列出了“猫粉”的一些常见表达方式。这些术语中,有的是这个粉丝圈的“行话”,有的是动物园的专业术语(比如“血统号”),有的是熊猫组织的惯用方法(比如“钓鱼猫”)。
猫粉常用词汇简表
从上述常用表达来看,“猫粉”的话语既有网络文化的特点,又接受了熊猫机构的一些科普专业知识。显然,这种话语体系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是由“猫粉”文化的传播机制造成的:一般的“猫粉”主要是通过网络亚文化的小圈子获取有关熊猫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个小圈子(主要由少数“核心猫粉”和高级“猫粉”引导)有选择地接收熊猫机构(专业人士)的一些信息。
“猫粉”对熊猫和熊猫组织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共识。由于上述“过滤”效应,小圈子内的共识是自辩自容的。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未必能直接传达给广大“猫粉”,熊猫机构也很难获得他们的充分信任。总的来说,“猫粉”的根本立场是群体自身对熊猫福利的判断。他们不得不依靠熊猫组织,但他们经常质疑它的“专业解释”。
从另一个角度看,熊猫组织和“猫粉”都是靠熊猫而存在的,但各自都有一套关于熊猫的话语;这两套话语既有实质性的交叉,又有很强的竞争性。当然,熊猫组织的工作人员觉得自己也是熊猫的“粉丝”,对熊猫真正“负责”。但他们在“猫粉”眼里并不是“猫粉”,而是所谓的“机构”。
“猫粉”辨析
“猫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群体,形成了共同的话语体系。那么,他们是“铁板一块”吗?既然“猫粉”的根本立场是熊猫的福利,那么他们的团结自然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熊猫的福利是完全一致的。总之“猫粉”的关系取决于熊猫之间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圈养大熊猫都属于中国,中国的圈养大熊猫绝大多数属于两个大熊猫机构,即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现在约占52%)和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约占35%)。在养殖、养殖、贷展、国际交流等方面,两个机构相对独立。在熊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场地条件、食物供应还是育儿方式,两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安排。更重要的是,两个机构的熊猫几乎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种群:在一个种群内,熊猫要么是亲戚,要么是潜在的亲戚。交流上也有一些不同:《iPanda》基本上是把注意力放在两个机构的熊猫上,《pandapia》则侧重于成都基地的熊猫。
当然,大多数“猫粉”喜欢的都是熊猫,或者熊猫本身(不是熊猫组织)。然而,这两个机构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客观上很多“猫粉”会有所偏向,或者更关注基地或者中心的熊猫。对于两个机构的条件,他们也有自己的评价,然后形成了一些模块化的认识。既然他们的熊猫有自己的“烦恼”,并不总是“忽冷忽热”,那么他们的热心粉丝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更突出的分化现象表现在“家”的粉丝之间的关系上。热心的“猫粉”往往有自己的“心熊”,并有意与之建构一种精神上的亲缘关系。既然每个人都是熊猫的“妈妈”,他们就彼此建立了一种联系,共同构成了这个“家”的粉丝群体。各种“家”的粉丝用超话交流信息,分享同一个声音,有时还一起捧彩票,甚至一起举办线下活动(比如熊猫生日聚会)。当熊猫面临“困难”的时候,这个家庭的粉丝应该努力为“心熊”的福利发声。
再者,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充分考虑亲缘关系,“猫粉”自然也要充分考虑熊猫之间的亲缘关系。赞同同一个网络名人熊猫的粉丝,往往认为自己有责任同时照顾好自己的全家。比如,孟兰的粉丝很关心她妈妈萌萌和她的双胞胎姐妹(孟思/孟宝,吴萌/吴萌),把“孟佳”当成一个。青青(昵称为“满岳煤”)的粉丝们不仅关心他们的孪生姐妹冰冰(昵称为“满岳碳”),还关心整个“姚家”(青青冰冰的母亲是姚曼)。在这种情况下,“一熊”的粉丝群体有很大程度的重叠。
熊猫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家”的粉丝之间的关系。比如,齐一和祁果是祁源的双胞胎女儿,富顺和富莱是“祁源”的侄子(他们的母亲祁福也是祁源的女儿,也就是“祁源”的妹妹)。齐一、启国、启福、富顺、富莱都是网络名人,粉丝很多,这五个家庭的粉丝都认同启源的家庭,合称“齐家”。小“家”和大“家”是有区别的,主要看熊猫之间的血缘关系。当某个“家庭”的粉丝在为自己的“心熊”呐喊的时候,所有关系密切的“家庭”的粉丝一定要积极响应,一起互相扶持。
“猫粉”往往围绕“心熊”发展出不同的圈子,熊猫的网络名人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粉丝群体的消长。知道熊猫网红程度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超话排名。这个排名最直观地反映了一只熊猫的知名度和传播力,而这又取决于它的粉丝数量和活跃程度。目前大牌熊猫已经拥有数万粉丝,上亿阅读量,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流爱豆”。
网上名人中部分熊猫的超音数据
然而,在这个“盛典”的背后,普通的熊猫和冷门的熊猫依然被冷落。他们的超话只有几百几十个粉丝,很少有人贴吧。其实有的熊猫连自己的超级字都造不出来。超话的忽冷忽热,生动地反映了网络文化中熊猫之间的巨大差距。比起网络大明星粉丝,喜欢普通熊猫的粉丝当然有自知之明。
猫粉文化的未来
经过研究人员几十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圈养大熊猫的数量正在迅速扩大。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取得巨大成就,野生大熊猫种群也充满活力。可以说,在生态、动物学、兽医学方面,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之相比,熊猫与人类、熊猫与社会都出现了新的问题。随着熊猫文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猫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猫粉”不仅是熊猫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熊猫机构和动物园的尖锐批评者。在后者眼里,“猫粉”不仅是最关心熊猫的同路人,也是不可避免的麻烦制造者。
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猫粉”这种奇怪的人?为什么动物中只有大熊猫有这样的粉丝文化?
仔细想想,“猫粉”的生长发育是很自然的。这是很多因素的必然结果。第一,大熊猫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天生具有超强的“吸粉”潜力。其次,熊猫是珍稀野生动物,不能沦为私人宠物,所以天生具有公共属性。第三,熊猫的政治地位非常高,被公认为中国的“国宝”,自然容易引起公众的好奇和关注。第四,保护大熊猫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政策,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所以弘扬熊猫文化符合舆论的主旋律。试想,什么样的动物可以同时具备这么多特殊条件?“熊佳”是无敌的、可爱的、稀有的、珍贵的。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媒体和机构的大力推动。自然是最适合“大家一起爱”的“爱花豆”。“卖萌报国”的使命,可谓“当熊”!
作者从根本上看好熊猫的未来。但是作为这种明星动物的粉丝群体,猫粉是否也会有乐观的未来?能否发挥建设性作用,引领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思潮,成为促进中国动物园健康发展的好帮手?他们会把对熊猫的热爱扩大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盟友吗?
还有,现在基于微博平台的“猫粉”文化有没有可能被基于新网络平台的“猫粉2.0”文化(比如颤音)所取代?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未来的“猫粉”如何活跃,“卖萌为国”的熊佳,永远不缺粉丝。
1.《ipanda 百万“猫粉”:大熊猫也有“饭圈”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ipanda 百万“猫粉”:大熊猫也有“饭圈”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24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