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信息中心发布了《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我省德清县、乐清市、桐乡市等20个县被授予“2018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占全国100个先进县的五分之一;松阳县茶叶“双卡溯源”等12个项目被评为“2018年全国数字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评估创新项目”,占全国96个创新项目的八分之一,先进县和创新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数字经济前所未有地为浙江农业和农村服务和赋能,一个接一个地改造场景和创新项目,帮助振兴浙江农村,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典范。
嵊州“蚕桑厂”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蚕桑模式
世界第一家蚕桑厂在漳州成功投产。来源:浙江新闻客户
绍兴嵊州蚕桑厂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的蚕桑生产,“春蚕”在“春蚕会织到死”中没有“春蚕”的说法。
今年1月20日,浙江八贝集团“工业蚕桑,人工饲料老少咸宜”一期工程在嵊州正式投产,解决了世界性的工业蚕桑问题。“可以说这是一条世界领先的工厂化蚕桑生产线。”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蚕桑首席专家吴说,这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蚕桑模式,将深刻改变浙江乃至全国的丝绸业。
嵊州八宝集团恒温恒湿无菌生产车间,一批批蚕宝宝放在喂食盘里。托盘底部有玉米粉、红薯粉、桑叶粉制成的人工饲料,可供啃食。"蚕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在这里完成,专业上称为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殖."贝贝集团董事长金耀介绍,这是一种集蚕产品改良、饲料配方、生产技术、疾病预防系统、环境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养蚕方式。
据了解,项目投产一期年产鲜茧1万吨,过去需要10万蚕农生产,现在巴别塔车间200个工人就能完成。金耀说,这得到了他们在工厂养蚕领域的18项专利和正在申请的50项发明专利的支持。
“工厂车间生产的丝绸质量并不比传统丝绸差,甚至更好。”原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孟介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工厂化养蚕密度比农村传统桑叶高几倍,经权威机构检测,茧丝质量达到国家5A以上标准。这也意味着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常年化、产业化养蚕已经实现。
松阳“茶农茶商溯源卡”打造“放心茶”
松阳茶业形象来源:浙江在线
茶业是松阳县的主导农业产业和民生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40%的农民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
早在2011年,松阳县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就投入使用。通过刷“茶商溯源卡”,在“交易历史”栏中,可以清楚地查看每次交易的时间、数量、金额以及交易者的身份信息。一旦茶叶出现安全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茶叶的销售时间,通过追溯系统直接查出问题茶叶的加工者。
主要茶叶经销商胡静表示:“使用‘茶叶商可追溯卡’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使用该卡后,可以轻松完成大批量茶叶交易。最重要的是,购买茶叶时,不需要担心添加剂和农药过量。在加工过程中,加工户会自觉按规定程序操作。”
“全县10多万茶农是茶叶质量安全的源头。只有使用“茶农溯源卡”,才能从源头上控制茶叶生产质量。”吴宝良告诉记者,为了填补生产环节的可追溯性空,松阳县在2016年推出了“茶农可追溯卡”。
刚刚办完“茶农溯源卡”的庐山后村茶农孟昌华说:“有了‘茶农溯源卡’,种茶就不马虎了。要明确哪些农药可以用,哪些农药不能用。”
据了解,随着“双证可追溯”,近年来松阳县茶叶质量合格率逐年提高。
数字经济振兴农村,浙江淘宝村数量全国第一
百牛村的一家公司正在制作山核桃红糖。来源:浙江在线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农村发展迅速,为农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和新的载体。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淘宝村3202个,淘宝镇363个。淘宝村比上年增加1084个,增长51%。
淘宝村的崛起带动了周边乡镇,进一步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吸引了人才回国,促进了收入的增长。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2018年,全国淘宝村网店年销售额突破2200亿元。
从空分布来看,淘宝村以裂变扩散和集群发展为特征,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浙江以1172遥遥领先于中国。
近年来,浙江传统格式不断演变发展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格式。特别是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被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社交电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临安白牛村是一个被电子商务改变命运的村庄。这个地处浙皖交界的落后村落,抓住了淘宝诞生带来的机遇。淘宝开店之初,百牛村就有年轻人开始在网上卖山核桃。近三五年来,百牛村坚果电商实现了“裂变”发展,淘宝和天猫年销售额都达到了几亿元。
随着淘宝村的集群发展,浙江原有的块状经济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带,成为数字经济助力农村振兴的浙江样本。
推进“一号工程”建设高质量数字村
2019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图片来源:浙江出版社
去年10月,杭州吹响了建设“中国第一个数字经济城市”的号角。今年,推进农业和农村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也是全省农村工作的重点。
如何建设数字村?建造了什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还宣布了一套涵盖数字牧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数字化、农村治理数字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的“组合拳”:
创建智能农业云平台,建立美丽乡村、农村管理、农业学科等数据库;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合农业“两区”、标准农田、土地确权、农业主体、养殖基地、农业特色城镇等要素,形成叠加、互联、共享的农村全球电子地图;创建数字园林,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推进智能园艺、智能畜禽、智能水产品、智能农田管理、智能农资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化。
“2019年,浙江农业要造‘云’,画‘图’,织‘网’。”浙江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工业信息司副司长程兵表示,建设“一片云”意味着初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打造智能农业云平台,形成覆盖全省、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三农”大数据系统。绘制“地图”是指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图上进行农业和农村管理数据和空数据的存储,实现全省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空互联可视化。编织“网”,就是利用现代遥感、北斗导航、远程监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的数字化。
1.《加速度网 出“加速度” 浙江“数字乡村”正走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加速度网 出“加速度” 浙江“数字乡村”正走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4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