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中国急需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电“应对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是对中国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大考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近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网络平台上撰文,呼吁应对疫情再次凸显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们指出,个人和社会心理需求往往与生命安全、物质需求和利益需求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疫情防控和疫情后重建,还影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社会文明的先进水平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应急反应上,也体现在心理层面的安全和安心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国家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必须重视心理建设。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相关法律不健全,管理制度不明确,运行机制不顺畅。

两位心理学家表示,中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各个部门和组织有效、高效合作的体系。在个人、组织、社会和文化层面,通过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他们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五项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在应对疫情中的作用;二是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建设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团队;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应急管理高效运行提供保障;第五,加强应急管理的心理学研究。

其中,专业团队建设应以国家、省、地级行政区三个行政级别为基础,组建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保障专业志愿者团队,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员,形成可以根据不同级别实施干预的专业志愿者团队。

陈雪峰、傅晓岚强调,社会治理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制度建设是人的行为,制度实施对人的行为有影响。加强和改善国家治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在治理体系建设中充分尊重人民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他们希望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十四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应急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率、增强治理能力提供科学支持和人才储备。

1.《心理建设 心理学家:中国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刻不容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心理建设 心理学家:中国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刻不容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6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