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发射空,这是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嫦娥”任务,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与的第六次探月任务。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月亮之城西昌,到海岛文昌,一群女英雄苦干十几年,一次次帮助提升发射场软硬件实力。他们可以被描述为把嫦娥带到月球的“嫦娥”。
河泾江
发射场的“数据女王”
50岁的何靖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数据处理专家,也是该中心专家组中唯一的女性成员,被誉为“数据女王”。她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大梁山,致力于空间测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研究近30年。
30年来,何靖江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先后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发射安全控制对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重大项目的研发,为航天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在文昌发射场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新一代中央计算机系统建设项目中,何靖江承担了核心配置项目的设计开发,解决了一批可自主控制的重大技术难题,不仅填补了国内基础软件在航天发射领域应用的空空白,而且实现了国内首次中央计算机系统在航天发射领域的改造和应用的成功示范,大大提高了航天发射任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12年以来,何靖江一直致力于大数据技术在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应用,带领团队探索建设覆盖发射场的数据中心,解决了数据管理、知识构建、智能分析、平台兼容等一系列问题。在浩瀚的太空大数据海洋中,为发射场打造了一个“超级大脑”,实现了从“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大大增强了操作人员在任务测试中的洞察力
高东群
“移动遥测概述”
高东群,43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数据处理系统工程师。加入航天行业20年以来,在多个系统工作过,如宜宾测量站遥测岗位、技术部数据处理岗位。她是中心遥测数据处理领域的专家,被誉为“移动遥测大纲”。
火箭起飞后,海量数据通过遥测系统接收并发回地面,需要实时分析、处理、转换和显示,以便各级指挥员和首长掌握各方向星箭的飞行状态。高东群负责的遥测数据处理站是连接天空中的星箭和地面指挥官的关键枢纽和纽带。由于数据量巨大,种类繁多,处理复杂,要求极高,是发射场最难的岗位之一。
2014年,高东群从西昌迁至海南,参与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文昌发射场大规模遥测全帧数据仿真方法研究历时一年多,开发了实用工具和软件,大大提高了遥测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解决了发射场遥测全帧数据仿真处理的老大难问题。现在,经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该系统已经为发射场建立了一个“实时数据脉冲链”,以控制田文一号和嫦娥五号任务中大型火箭的飞行。
李静
火箭“体检”女教练
李静,36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量与开发系统工程师。她所负责的火箭飞行快速评估系统致力于火箭飞行状态的实时分析,星箭分离后10分钟即可出具火箭飞行体检报告,是该中心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成果。李静的快速评估团队聚集了该中心测量与开发系统的骨干精英,包括一批专家、高级工程师和医生,她是小组中唯一的“女选手”,也是该火箭飞行体检组的女教练。
李静担任快速评估小组总负责人,积极参与快速评估系统的国产化改造,牵头实施了两个新火箭任务快速评估系统的调试和改造,出色完成了10多个任务快速评估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工作。在某型任务中,卫星遥测信号异常丢失,李静有危险。连夜组建快速评估小组,快速开展飞行故障应急分析,首次发射“火箭飞行正常,不影响卫星系统”的科学诊断,为后续故障定位赢得宝贵时间。
张东久
给塔上“防腐装甲”
张东久,36岁,工程师,从事文昌发射场的防腐研究和总体技术工作。
2016年博士毕业,成为航天员后,张东久火速投入到加速腐蚀检测实验室、腐蚀检测分析实验室、腐蚀数据分析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中。经过两年多对腐蚀基本环境条件的探索,她实现了现场腐蚀环境的可视化,不仅为现场各种设备和装置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也为航天发射任务的防腐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张东久及其实验室同事作为整体技术人员,除了幕后调研和探索外,还要对发射场的防腐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今年以来,在她的领导下,发射场逐步推进了腐蚀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设,帮助防腐工作蓬勃有序地开展,为塔器设备和设施穿上了“防腐盔甲”,为嫦娥的安全飞行奠定了可靠的硬件基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通讯员何玲
1.《腐站 西昌发射场的巾帼英雄: 各显神通 托举“嫦娥”奔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腐站 西昌发射场的巾帼英雄: 各显神通 托举“嫦娥”奔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7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