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钦
诚信了望记者
朱司马姬~
扫一下。
更多文章
金沙水打崖暖,大渡桥冷。我更喜欢李倩河的雪。三军之后,我就水花四溅了。
毛泽东《七律》和《长征》中的这两句话,描述了长征中最艰难的旅程,“大渡桥之渡寒”指的是泸定桥。李又麟是驾驶过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他在晚年用书法把它送给了六个孩子。三儿子李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希望他们不要忘记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
李莉(左)回顾长征中父亲的足迹。
但依然在大渡河上穿行的密密麻麻的铁索,默默记录着父辈们的热血、泪水和荣耀。
郑融走了过去
——我走桥爬铁索的时候,没想到死
2019年5月29日,大渡河的水一如既往的流经泸定县,13条铁链连接着河岸,在100米的泸定桥上。游客和来这里纪念的人络绎不绝。多年来,当地人民一直把这一天作为纪念红军英勇过桥的节日。
初夏,河水吹来的风,厚厚的铁链和结实的木板搭建了一个稳固的桥面。有的老人拄着拐杖顺利过桥,有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小心翼翼地走出来。父亲在背后鼓励。“不用怕。”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头发花白的李丽站在桥头,思绪把他带回了童年。父亲讲的84年前的历史节点与现在的场景重叠。
这座穿越历史尘埃的铁索桥,曾经是红军乃至革命生死存亡的一线。
李立长大后问父亲,你上了桥爬上铁索就没想过死吗?
父亲的回答至今仍在人们心中激荡。“如果我们想到死亡,我们就做不到。”。那一刻,冲锋队抱着“胜桥必胜”的信念,他们有着如此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我的父亲,从未想过死亡,在子弹中幸存了下来。他的名字,作为共和国历史上记载的勇士,镌刻在泸定桥头的22座纪念碑上。
历史被讲过无数次,被解读无数次,但把这段传奇经历带走的父亲却选择了埋葬。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威严的,我的孩子们崇拜他,敬畏他。我10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爸爸哭。年轻淘气的李莉很惊讶。他伸手帮父亲擦去脸上的泪水,问他,你为什么哭?
后来他才知道,在战争年代塑造了坚强性格的父亲,只有在思念战友的时候才会流泪。
服了27年兵役,经历过多次战斗的父亲,很幸运只受了一次伤。那是在腊子口之战,右腿挨了一枪,血流如注,受了点轻伤后被士兵强行推倒。他用牙齿咬着棍子,用自己的刀子挖出子弹,用含有硝酸盐的火药给伤口消毒,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从那以后,一块伤疤成了他父亲勇敢的象征。
李又麟
我父亲出生于1914年。他于1930年(16岁)加入红军。他在渡江、智取腊子口等几场战役中表现勇敢。1935年5月29日,他参加泸定桥飞行时不满21岁。但无论是在家里告诉孩子,还是后来在中科大系当党支部书记告诉学生,他都不会提自己,更不会装英雄。他常说:“我无话可说。夸自己养自己是一种罪过。死去的同志是英雄。我们都为他们感到难过。”
言传身教
——送孩子“插队”,严格就是爱
李莉从小学开始几公里就自己上学了,长了一双好腿脚。后来在瑞金职工运动会上跑100米只用了12秒就夺冠了。那年他21岁,参加100米泸定桥飞行的时候他爸爸21岁。
其实这一生的轨迹是受父亲影响的。
李又麟去瑞金看望李莉(李莉18岁)。
1969年,父亲把16岁的李莉送到江西瑞金老家插队。在北京长大,他只觉得好玩,对离开父母并不感到难过。这位68岁的老人回忆说:“北京到上海的火车1200公里,票价24元。到了上海,换乘火车到南昌,740公里长,票价12元。到了南昌,转乘瑞金长途汽车,全长410公里,票价10元……七天七夜”。
南方夏天的闷热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到了没多久,李丽就出现了痱子和湿疹,吃药也不管用。被当地人治好了。
李丽写了一封信回家诉苦,父亲的回信却只有寥寥数语,让他不再想家,好好学习技术,听从师父的教导,脚踏实地到农村锻炼身体。
姐姐弟弟问爸爸为什么愿意送他去瑞金。父亲说:“因为喜欢他,所以希望他成为人才,然后让他去农村锻炼,让他好好吃饭,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同年,父亲派大哥和老四去部队保家卫国。
这种在农村插队的经历,冲走了他的干部子女的女人味,让他迅速懂事独立。在工厂学习一年半后,李力学徒达到了三级车工的水平,也评出了工厂的先进工作者。父亲得知此事很高兴,但写的时候只提醒他不要沾沾自喜,要耐心学习技术。父亲也跟当地打了招呼,不要单独照顾他。
回首16岁时人生最长的一段旅程,李丽没有谈自己的心路历程,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父亲做的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我非常感谢他。”。当我看到我妈在火车站哭的时候,“其实我爸也哭了。他默默地流下眼泪,转身擦掉。68岁的李莉泪流满面。他已经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去世已经22年了。
1970年在瑞金县招聘,考入瑞金电线厂金工车间做车工。当时他还是个学徒。他师傅夸他技术能力达到三级(最高职称八级),已经是青年工人中的佼佼者。李莉在工厂工作了八年,在此期间他学习了钳子、刨、铣、电焊等技能。,而且从来没有想过任何立场。
1978年,李莉从工厂调到中国科技大学帮助实验室。因为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赢得了实验室教授的青睐。他继续学习外语和其他课程,然后上了大学。1984年调到我校参加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实验项目安装,获科学院特别奖。他得意地说:“我爸爬百米铁索,我(参与)做了个百米加速器。”
家风遗传
——许多年后,我也成了一个“残忍”的父亲
16岁被父亲送到农村插队的李莉,多年后做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决定——送自己的独生女去“插队”。
1998年,女儿高中毕业,上了大学。虽然她知道北京的各种条件比较好,但她还是鼓励女儿去外地上大学,最后去了千里之外的福建读书。
“虽然那里的条件不如北京,但是爷爷曾经在那里战斗和生活。你应该体验一下。”他对女儿说。从未离开父母的女儿已经明白父亲的意愿,愿意服从这个选择。大一的时候他很狠心,不让女儿回家,而是让她安排寒暑假。过年的时候,女儿回电话说想家,李丽鼓励她“再忍一忍,看能不能忍”,女儿忍住了。说自己不难受是骗人的。我女儿在家的时候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我自己做的。但他说:“如果对女儿的成长有帮助,我们就去做。”
第二年回到家时,李莉很高兴地发现,女儿照顾自己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因远离家人和朋友而得到了提高。他对此很满意,“比其他北京孩子懂事”。女儿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在校期间成为宣传委员。目前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最年轻的副主编和业务骨干。孙女,一直以爷爷为榜样,现在成了爷爷和爸爸的骄傲。
“孩子怎么样,父母要负责任。”李立想起父亲的叮嘱,要在孩子身上改掉干部和孩子的阴柔,让他们多读书,成为报国的人才。他、他的兄弟姐妹和他自己的女儿都没有辜负他的父亲。
1997年,李又麟庆祝了他的最后一个生日。
他父亲去世后,他的一个学生在吊唁会上告诉李莉,他的父亲是一位长者,学生们非常钦佩他。他在课堂上表现出军人的威严,但私下里却非常仁慈。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在三年困难时期,有同学去食堂偷红薯,被举报后被开除,几乎意味着前途被毁了。父亲在会上拍了拍桌子,说那些开除学生的人从来没有经历过饥饿。事实上,没有人比经历过长征的父亲更有发言权。结果,这些学生活了下来,能够继续学习。那个学生热泪盈眶地说,这些学生后来成了国家的栋梁。李莉知道父亲爱学生,经常自己掏钱给贫困生买生活用品。他还邀请没钱的同学过年回家吃饭。
值此飞越泸定桥84周年之际,诚信观察记者在泸定采访了李莉。
作为父亲最宠爱的孩子,李丽从来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父亲,但却是父亲一言不发,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搭建了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伟大桥梁。
审计/王翰
愿景/杨晓东
廉政了望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后台
1.《泸定桥在哪里 父亲是心中的那座桥 ——专访飞夺泸定桥勇士之一李友林之子李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泸定桥在哪里 父亲是心中的那座桥 ——专访飞夺泸定桥勇士之一李友林之子李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2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