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沈琦教授
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语言在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语言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能够沟通中外思想,跨越文化障碍,促进文明创新。它是促进文化交流、了解人心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具有安全价值的战略资源,是彰显国力的重要标志。
语言是促进“人心交流”的根本保证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贸渠道,也是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的途径。“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在于人民之间的相互亲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亲和”。“人心相连”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社会基础,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实质是一个语言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叫“言即心”,简洁地说明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德国学者威廉?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思考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独特的世界观”。平民人心的深层基础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理解、交流、理解和融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各国人民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产生共鸣,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宝贵的共识。语言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不同文化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实现平民化的根本保证。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你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和他说话,就能传递到他的大脑;如果你用一个人的母语和他说话,你可以传递到他的心里。”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与德国汉学家和孔子学院师生代表的讨论中指出,“在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必要的。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的。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掌握一个国家文化的关键。只有学习不同的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做到宽容友好。”。语言教育的意义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和新起点,增强沟通和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语言教育和语言交流,可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人心互通”。
语言是服务“互联”的重要支撑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涉及基础设施、法规和人员交流方面的开放与合作。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中国需要学会与多个国家打交道,扎实可靠的语言知识储备和外语能力将成为“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欧洲有句古话:“你只有在小时候进入这个国家,还不懂它的语言的时候,才能学会单词。”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策略,应对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将英语指定为公司的通用语言,还确定了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积极规划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策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这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2002年至2015年,中资企业外商投资案件总数为218起,其中跨境并购案件1817起。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些障碍会影响企业的合并最终能否成功。以近期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生存发展情况为例,中国企业遇到的语言障碍与“语言”知识储备和能力密切相关,对合资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破产。要建设“一带一路”,语言必须第一!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外语是建设的“先遣队”。无论“一带一路”延伸到哪里,外语应该是第一位的。
语言是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战略资源
“一带一路”倡导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这是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共赢的新途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变化、隐现,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搜救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错综复杂。丝绸之路安全问题的跨国性和外溢性将使相关国家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语言在预防、规避、警示和保障丝绸之路安全方面,在消除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风险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无论是在传统安全领域还是非传统安全领域,语言不仅关系到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而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安全领域。美国一直非常重视语言和国家安全。冷战时期,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国家安全教育法》,加强了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重点语言”的外语教育,逐步形成了以世界不同语言文化为主要切入点、覆盖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完整外语全球知识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美国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这种服务于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目标的外语战略,对于目前致力于全球治理战略的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提出“国家安全语言倡议”,投入巨资加强“重点语言”教育投入,大大增加了急需语言的学习者数量。)在美国,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哈佛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等欧美大学可提供100多门外语课程,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许多重要语言。面对“一带一路”的语言安全问题,中国的语言布局和规划有待完善,尤其是涉及中国海外能源利益和安全的具有安全价值的战略性语言规划和研究,如库尔德语,应优先发展建设。
近年来,国家在语言规划和资源投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规划,预计到2018年,我国高校在外语专业方面将全面覆盖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这对我国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外语结构的不平衡和非通用语言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我们还需要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进行语言规划,确定中国需要的“一带一路”的关键语言。
语言是国力的重要象征
500多年前,西班牙语言学家内布拉斯加将她的第一本书《卡斯蒂利亚语法》献给伊莎贝拉女王。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语言永远伴随着力量。”这句话说明了语言的兴衰与国力的强弱正相关。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强大,那么语言就强大。”中国早期的外语教育始于汉唐盛世。昔日的陆海丝绸之路,是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早期外语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见证。在汉代与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交流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比如唐代玄奘从西天取经归来,在长安建立了一个组织严密的翻译场,人员配备和规模都很大,梵文和巴利文的翻译成果颇丰。汉唐时期的对外交流机构和翻译机构中就已经存在外语教学活动,否则无法说明中国人为什么能听懂和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语言,如何能协助朝廷处理各种文书,与他们交谈,甚至完成目前还很难的典籍翻译,体现了当时强大的民族外语能力。
然而,历史也警告我们,“国家弱了,语言就弱了。”明清时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国“止步不前”,国家外语能力极度匮乏。历史教训数不胜数: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中,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国人张成与俄罗斯使节暗中勾结,收受贿赂谋取私利,泄露秘密;再比如,语言障碍导致18世纪英国政府派出的马加尼使团访华失败;最后,在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重大谈判中,有许多中国谈判者遭受语言障碍的例子。这些状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国家权益的损害。
一个国家的语言实力不仅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而且它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2002年,英国教育技能部发布了题为《语言学习策略》的文件,指出外语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英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件首次使用“语言战略”一词,提出了英语外语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提高英语民族外语素质的战略规划。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巴西、南非和印度也将国际化作为语言教育战略转变的重要动力,注重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也将外语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日本先后发布了《外语教育战略构想》、《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报告和文件,明确将外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韩国明确表示,国家对外语教育不能推卸公共责任和义务,并以“国家机制”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从而展示了韩国国际化战略的坚强意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命题。我们需要把包括中国国际教育在内的外语教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从政治和民族游戏的角度看国家外语能力,着眼于增强语言实力,实施外语战略,建设语言强国,用语言帮助“一带一路”!
1.《【思享家】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思享家】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4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