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名副其实
杨元荣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人的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地区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有些地方,苦心“挖”出来的人才,苦心“育”出来的人才,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主要是“吸引人、教育人、用人”存在问题,使得“人尽其用”成了一句空。对此,有关部门应认真考虑如何以“引进”为重点,以“教育”为重点,以“使用”为重点,使人才真正当之无愧。
重点是“引”字。引进人才,首先要识别人才。那么,如何准确的识别和收集人才呢?一方面要在“准”上下功夫,明确重点,细化标准,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总体规划。不能只看能力和表现,还要看品德和作风,把作风积极的好军官好人才带进视野;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知情”,拓宽渠道,进行多方评估,坚持多方评价人才,邀请上级、同事、客户和群众参与人才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控制。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人才政策,有针对性地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确保承诺的优惠待遇条件得到有效落实,让人才有归属的地方,做出贡献。
重点是“教育”这个词。随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确实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缓解暂时的困难。但是,“引进”并不是一个固体的解决方案。如果人才的培养跟不上,长期下去,必然会“太年轻而不能满足”,依然会陷入“兵太少”的困境。所以,培养人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工作要求和质量选课安排实习,做到“学什么补什么”,全面细致,科学合理,策划超前,判断准确。另一方面,“精益求精”,既要坚持高标准、高定位,又要分类设置、层层推进,通过设置符合工作要求、符合人才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加快人才的进步。此外,要大力宣传、引导和教育人才,帮助和服务人才,激发培养人才的“鲶鱼效应”。
真的“用”这个词。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用人才”。如果只注重“引进”或“教育”,而不注重“使用人才”,充其量只是流于表面,只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古人云:“你好而不可任,可任而不可信,可信而不可终。虽有圣贤,但根本不能用。”所以,交流就是学习,用人就是学习。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科学合理地将人才放在匹配的岗位上,保证人与岗位相适应,能做到最好;另一方面,要把岗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岗位培训,使人才不断提高,进一步成长,实现人才与岗位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和鼓励人才奋进,勇于承担责任,从而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大力促进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1.《【兰山论语】让人才实至名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兰山论语】让人才实至名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6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