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村鲍斯版画展厅

多年前,笔者在阅读客家文史资料时,就知道闽西连城县鲍斯乡曾是著名的“出书之地”。其雕版印刷业始于南宋,发展于明代。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那一年最多有100多家书店。村里72%的村民从事雕版印刷,印刷的书籍出口到江南和泰国、越南和泰国13个省的150个县

前不久的一天,梅州几个热爱客家人文研究的“摄影师”驱车来到距梅州约250公里的连城县鲍斯乡,用镜头记录下残存的文物,用身心体会到了书法和水墨的魅力。

雕刻

这是最复杂和微妙的过程

鲍斯乡位于福建省北部连城、长汀、刘清和宁化的交界处。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鲍斯古书店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鲍斯雕版印刷展览馆被列为“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分馆”。

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高速到达四堡。下车,先奔向紧挨着乡政府的鲍斯雕刻展览馆。展馆位于邹位于村的古祠堂“定府公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展厅由门楼、上厅、下厅、左右厢房和一个天井组成。门楼是一座阁楼式建筑,高角,宏伟典雅。1930年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从古田到达江西,途经鲍斯,在那里指挥作战。展厅里有许多印刷工具、印刷控制台、微型古代研究模型景观、蜡像、视频介绍等。,如古版画、古书、石墨缸、墨臼、切书刀、书架切割、雕版架、墨刷等。,保存了目前中国最完整的古代线装书和雕版印刷工具。

当年印刷书籍时的场景雕像

雕版印刷大致可分为六个过程,即:日志和制版、编辑和书写样本、雕版和雕刻、油墨混合和纸张准备、印刷和分页、装订和修剪等。受过教育的人从事编辑和书写样品,雕刻家从事雕刻,普通男性工人从事调墨和剪纸,女性负责印刷、修剪、装订和包装。其中雕刻和雕刻是最复杂、精细、困难和耗时的工艺,胚板必须由梨木或枣木等坚硬的木材制成,不能打结。如果是《康熙字典》、《红楼梦》、《四书五经》等“巨著”,简单雕琢需要五六年。一本书的刻本要存放在一个十几二十平米的整间屋子里。因此,完成一本书的雕刻并不容易。因此,当兄弟俩分离时,鲍斯人就被分割成版画,不管是牛、田还是米。只要他们手里有版画,他们就不会担心吃、喝、穿。2008年2月,鲍斯雕刻技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鲍斯雕版印刷

为什么繁荣了几百年

从展厅里出来,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萦绕在我们心头:鲍斯像千千的千户客家村落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从来没有读过诗和书的文化名人。雕版印刷业为什么兴盛了几百年?

关于印刷业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马的说法,另一种是邹的说法。马认为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马氏家族将官员培养到二品都察院右,并担任湖广总督和四川总督。回国后,他把汉口等地的印刷术带回家乡,修家谱,刻诗,开创了马武印刷业的先河。但邹氏家族认为起源于明代万历八年。当邹学胜从杭州辞职回到家乡时,他的妻子邵太太不仅想念杭州的家乡,而且担心她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会和丈夫一起回南方。邹学胜掏出口袋里的钱,买回了杭州的元宵和全套雕版印刷设备。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我的妻子,也由此拉开了当地雕版印刷的序幕。很难判断这两个版本谁对谁错,但这两个传奇给鲍斯印刷业带来了浪漫的气息。

走过鲍斯的乡村街道,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书店。鲍斯有100多家建于明清时期的古书店,主要分布在马武村和吴歌村,相距约一公里。马住在马坞村,邹住在村。两村的书店大多位于祠堂或村屋,分别以“堂”、“楼”、“亭”命名。鲍斯的雕刻行业从家庭作坊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家庭行业。家里没有闲人开作坊,但有伐木工、采摘工、雕刻工、油印工。老弱病残也可以剪纸、装订、折页。随着书店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一批专门卖书的书商和商人自然在马家和邹家内部分化。

巅峰时期,它达到了100多家书店。如何避免同一本书再版两次以上?这是我们访问期间出现的另一个问题。

在木板上刻字

印刷古籍

原来两个村为了避免作坊之间重复印刷相同的书号,都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刷新第一年”。即在明年正月前,各书店必须将次年出版的所有书籍的校样张贴在书店的墙上,以便在正月初一拜年时了解对方的出版情况。书号一旦重复,村里的长辈就会上前协调。其次,“旧版本再利用”,村规规定,如果有书店想印其他书店现有的版本,每个书店都可以租旧版本,但编辑时不要加标记。这些规定表面上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保守的一面。家庭作坊的管理模式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理念,使鲍斯的雕版印刷业成为一座封闭的堡垒。虽然有些作坊会在繁忙的时候聘请一些其他姓氏的雕刻师,但的雕刻作坊一直被马、邹垄断,关键技术永远不会传承。鲍斯雕版印刷业的崛起、辉煌和湮灭,不能完全归功于晚清平版印刷和活版印刷的引入。封闭狭隘的家庭观念将鲍斯版画行业困在了一个小富即安、不进取、缺乏危机意识的牢笼里,在遭遇外部冲击时迅速崩溃。

一本大部头的书

只剩下一个完整的雕刻

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浩如烟海的印刷作品中,只有一本雕版的书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让人感到惋惜和惋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让人不得不提“官地坝”这个地方。

关底坝位于邹、马两家村交界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之后,是鲍斯书市的交易中心。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书商聚集在这里,按样购书、卖书。官地坝已经成为鲍斯卖书的商业场所,这是一块给村民带来福祉的宝地。然而谁也没料到,后来却成了四堡人的伤心之地。20世纪60年代中期,“破四旧”的局面席卷了各个家庭储存的版画和古籍。村民们把它们放在簸箕或谷筐里,一个个集中在官地大坝上。各种尺寸的版画和古籍堆积如山。一场熊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下子把几百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升上了天空。

历史的车轮无法转动,我们无法亲眼见证当年的盛况。由于外国印刷的影响,鲍斯雕版印刷在繁荣了数百年后,于上世纪初逐渐衰落。1942年,鲍斯版画终于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四大版画印刷基地之一的辉煌。如今,鲍斯版画已成为一项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工程,一处历史文化遗址。

我觉得客家人一直有刻苦读书传宗接代的传统习惯,在科举考试中当官成名。也许这种客家的优良传统从一个方面造就了鲍斯的印刷业,鲍斯的印刷业造就了闽粤赣交界山区客家领地的浓郁文化氛围。

文字/图形李进本

网络编辑舒凡

1.《四堡雕版 闽西四堡:东方雕版古镇的兴衰沉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四堡雕版 闽西四堡:东方雕版古镇的兴衰沉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6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