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住在荣昌区镇的程一大早就去重型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门诊挂号就医。在忍受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疼痛后,程无奈地叹了口气:“在大医院看病真的很辛苦!”
其实,程的家门口就是镇卫生院,他几分钟就能看病。她为什么要去主城就医?
自2015年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我市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足,医保与转诊制度衔接不完善,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症结”。
越来越少
基层机构首诊人数少,三甲医院“玩教会”
几乎每个工作日,主城的几家三甲医院都人满为患,无处可住。与这种“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干净整洁的门诊大厅里只有几个病人在等待。
“我忙得连喝酒的时间都没有。病人太多了。”一位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坦言,他接诊的小病患,80%以上都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根本不需要去大医院。
“这无疑是对医院优质资源的浪费。”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洪仁表示,在当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优质资源是医改亟待解决的问题,分级诊疗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蒲川表示,小病也需要去大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服务的缺乏。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硬件的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率达到100%。但人才仍然是瓶颈问题,尤其是全科医生,在基层几乎是“稀缺”资源。
綦江区龙胜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宇说,以这家医院为例,临床医生有13人,其中只有2人是全科医生。根据实际工作量,医院需要18名全科医生。他建议,在加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同时,提高全科医生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要倾斜。
平滑度和阻力
基层医院转诊病人“没有退路”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上行转运通道是畅通的。平均每年有200多名病人转到我院,但基本都是‘没有退路’,转的病人很少。”巫山县罗平镇中心医院院长黄宗轩告诉记者。
为什么病人不愿意回来?蒲川认为,多种原因造成分级诊断和治疗的转诊渠道“受阻”。
"首先是医疗保险的激励和引导政策不够明显."据蒲川介绍,按照目前的医疗保险政策,一、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最大差别只有10%,报销差别不大,难以抑制人们到三级医院就医的惯性。
同时,目前的分级诊疗体系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目前,我国转诊制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需要转诊的疾病和发病程度。这很容易导致转诊制度混乱,双向转诊标准不完善,必然影响分级诊疗体系的有序推进。
“患者不愿意来医院看病,不仅仅是因为基层医院人才匮乏。”黄宗玄回忆说,他们接待了一个小病人。由于急性伤口感染,他们急需一种抗感染药,但医院没有,所以他们不得不紧急把孩子送到更高一级的医院。“基层医院往往缺医少药,尤其是很多慢性病的治疗不在基本药物清单上。”
黄宗玄建议完善基本药物目录,使基本药物目录与大医院基本一致,以保证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在大医院诊治后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护理时能够满足用药需求。
涨落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减轻三甲医院医疗资源压力
关于我市实施分级诊疗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分级诊疗是医疗改革的一件大事,患者只有在“号”符合分级诊疗体系的“脉”,且“方”正确的情况下,才愿意选择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今年我们将重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全市将培养1100名优秀基层卫生专业人才和全科医生,考核招聘1000名基层急需人才。同时,重点抓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工作。“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聘任中级职称时,必须在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不少于6个月,成为硬性指标。”
另一方面,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120项适宜技术,缓解三甲医院门诊压力,逐步减少三甲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数量,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控制在95%以内,确保区县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达到55%。
同时,还将建立以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为基础的支持体系,包括鼓励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生和退休临床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鼓励绩效工资分配,以有利于承担合同制服务的医务人员。
此外,加快以疾病支付为基础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施100项单病种支付改革,推进医院收费科学控制,将医疗保险资金向基层倾斜。
1.《推进分级诊疗还需打通"卡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推进分级诊疗还需打通"卡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8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