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由林·小暖·贝拉写的
一个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可以感受到隔着屏幕的那种无力和矛盾的心理。
小C的女儿四岁了,人们夸这个小女孩温柔、安静、热心肠。但小C没想到,这么讨喜的性格会让她“吃亏”。
嫂子家有个三岁的弟弟,爱哭,任性。每次见面都是两个孩子一起玩,总会有冲突。
本来妹妹在专心玩玩具,哥哥看到了,说玩具是自己的,坚持要拿走。姐姐不肯给,弟弟立马崩溃哭了。
吵闹声自然引起了成年人的注意。
大人们知道两个孩子在争玩具,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小C的女儿,说她弟弟小,妹妹要把玩具给弟弟玩。
小C为女儿眼中的委屈感到心疼。小弟“哭闹”的方法已经试过了,考验过了。
小C说她是真的不甘心。为什么每次都不是女儿的错,女儿就要被白指责?
要说这个弟弟的性格,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因为父母离婚,小男孩和小c的婆婆住在一起,徐觉得亏欠了孩子,公公婆婆很爱她的哥哥。无论要求多么不合理,只要弟弟一哭,公公婆婆就会立刻妥协。
小C觉得不公平,难道只是因为女儿懂事不会哭,所以不应该被大人疼爱?
难道不应该都给孩子上一课“哭的孩子有糖吃”吗?
其实会有人这么迷茫的。自然不是只有小C一个。
小Q从小就是一个独立自强的女孩。18岁时,她为自己工作赚钱,不再依赖家人。在大学里,她经济拮据。她宁愿要一份青菜和一碗米饭,也不愿向父母要钱。
一方面,她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另一方面,她觉得花自己赚的钱很实际。
作为妈妈的小Q,希望女儿也能像她一样。所以在生活中,她经常教育女儿,女孩子要独立,要坚强。哭也没用,一切都要自己解决。
但现实中,小Q经常打脸,得到甜枣的孩子永远是哭得最大声的。
小Q也是不解。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不会哭,很了解对方?”
2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教育孩子的困惑,其实来源于成人世界投射的焦虑。
小T在职场上一直是个“沙僧”,不打架不抢。加班到深夜,不吃饭写计划,帮同事处理烂摊子,这些痛苦都是她默默承担的。
办公室里很少听到小T的声音,即使聊天最多是和大家八卦,她也很少提起工作中的艰辛。
但是邻桌的小b是个大喇叭。
客户有多难,改变计划有多难,你昨天什么时候熬夜写PPT,工作上越来越大的难度应该被她在办公室夸大了十倍。
尤其是老板在公司的时候,说话出口成章,慷慨激昂。因为老板办公室就在隔壁。
而这个尖叫着的小B,总是很容易得到老板的表扬,顺利得到客户资源。
上一次涨工资没有小B,于是人跑到老板办公室,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了一个多小时。这一哭给了我下次加薪的机会。
小t呢?因为沉默,自然被老板忽略,成为升职加薪的绝缘体。
在工作的世界里,你不是新大陆,你的老板也不是哥伦布。即使你是金子,你也需要一个展现光芒的机会。一直埋在土里,只能算是一块石头。
不仅仅是职场,还有让人困惑的恋情。
小M是个懂事的女孩。她两年没和男朋友闹过,一直都在考虑男朋友。
她男朋友想送她去上班。她怕男朋友早起,宁愿天天挤地铁;生病了,怕打扰男朋友工作,去医院输液。就算搬家也不想麻烦男朋友,可以默默解决。
就是这样一个独立坚强的女生,前一段时间男朋友分手了。男朋友觉得自己走进不了小M的生活,觉得自己不够信任自己,觉得自己不被需要。
“感觉不到被依赖的感觉。”这是她男朋友发的最后一条微信。
很快,小M的男朋友有了新欢K. K爱撒娇,甚至需要男朋友帮忙拧开瓶盖。k生病发烧,男朋友朋友圈有体温计就回家送药。
小m不明白为什么总想着男朋友,却不能和一个麻烦的小k抗衡?
她在饭桌上和闺蜜一起哭,闺蜜给了她一击:
“难道你不知道,会让女孩有人受伤吗?你以为现实是偶像剧,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总会遇到一个能看到她内心泪水的男人吗?现实中这样的女生往往只能孤独终老!”
想到这句话我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
我特别羡慕两种女人,一种是特别不好意思的那种,随风而走,各干各的,没人管;一种是女人味会惯坏女人,任何看到的人都会想尽办法保护。
我卡在中间,不牛不撒娇,整天固执。这辈子,我想在大哥心里过女人的生活。哪个程响,一不小心,成了女人心中的大哥。
三
这种情况下,孩子从小就开始练习“哭闹技巧”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只是,结果我不是一个“哭两次吊三次”的人。从小就习惯了独立的有一个想法,也经常把自己闷在心里,习惯了一个人扛着难的东西。
其次,我真的不认为轻易搬出哭解的人总能轻易走捷径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哭的孩子有糖吃”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哭”,而在“会”字上。
“哭”其实是一种诉求,是一种向对方展示自己需求的方式。
这就是沟通的妙处。
很多时候,不是对方不愿意给你,而是你不说,他不知道,他给不了你更多。
言下之意是,你要敢于并学会如何表达自己,成为一个“见过”的人。
我曾经说过,女儿可以“懂事”而不是“乖”。
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不想让她变成一个完全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
在我看来,真正的“懂事”才是合理的;真正的“好”,是懂得分寸。
在我看来,这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懂事”不是“听天由命”的听天由命,也不是“咬碎牙齿吞进肚子里”的妥协,更不是自我牺牲。
我想教孩子的不是如何哭求同情,而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例子,明明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抢了,却被“哭”的孩子弄得天翻地覆。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自己说实话。例如,“宣萱,你为什么不和奶奶谈谈,刚才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孩子,你的父母会为你的孩子陈述事实。例如,“宣萱,你哥哥是不是太渴望玩你的玩具了,所以他着急的时候就哭了?”
帮助他们表达自己也是一种示范,告诉他们怎么说,怎么做类似的事情。
如果我们总是因为感情而不说实话,我们害怕为孩子说话会招致别人的批评。这一方面会让我们的孩子心里感到委屈,另一方面也会给他们一个错误的暗示:“也许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能为了面子而妥协了。”
另外,在生活中,也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学会在孩子一次次试图为自己说话的时候,如何让自己“被看见”。
比如当孩子权益受到侵害时,试着用以下三个步骤告诉孩子如何维护:
01.向对方描述你的感受
“我觉得很委屈”、“我觉得太糟糕”、“我很生气”等描述与这些描述类似。
02.向对方描述你在什么情况下有这种感觉
比如“你这样做,对我有影响。”
03.清楚地向对方表达你想要什么
比如“请停止偷我的玩具。你想玩,等我玩完了再给你。”
面对冲突时,直视对方,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是勇气的问题,也是日常实践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孩子抗拒或者不同意我的提议,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都愿意说“给我一个理由,试着说服我”,给她一个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
当然,让孩子练习如何“说话”只是表面功夫,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才是核心技能。
毕竟,只有当你认为正确的时候,你才能说出来。
作为父母,首先要成为能看到孩子的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看到他们的情绪在暗潮中汹涌澎湃,看到他们无处安放的焦虑,努力给他们一个出口,努力接纳他们。
同时,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时候去争取和妥协。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信任和接纳,才能让孩子成为懂得沟通和表达的人。
是一种被别人看到的能力。
误以为不能把自己表现为独立坚强的人,生活就会变得像软柿子。
真正的独立坚强,是学会在人欢腾的时候倾听,在沉默的时候敢于发声。
真正独立坚强,是学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强迫别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真正的独立和强大,不是强迫对方去了解自己,也不是因为一个人不了解他们而逃避整个世界。
它不仅能散发温暖和快乐,还能辞退它,关上门。
就像有人说的,不要让哭成为一种武器,它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
但是独立坚强是一种力量,不要浪费,不要误会。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一条橡皮筋,活在人与人之间的弹性与张力中。
1.《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下一句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那懂事的孩子怎么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下一句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那懂事的孩子怎么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80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