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无用才读书》

梁小民 著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人过九十而逝,中国人称为“喜丧”。但当萨缪尔森以94岁的高龄离世时,全世界经济学界仍处在无限悲哀中。

对于近几代经济学人而言,萨缪尔森是他们的宗师。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把他们领进了经济学殿堂。中国77级以后的经济学学子也是从这本书中领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风采,投入到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中。所以,说到萨缪尔森的贡献,就必须从这本教科书开始。

萨缪尔森当学生时,美国的大学用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所编的教科书,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课堂上讲的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那一套。当时,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政府实施“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简称为《通论》)也传入美国。哈佛大学的汉森教授是美国最早接受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他在课下带领萨缪尔森这些学生读凯恩斯的《通论》,讨论凯恩斯的理论。萨缪尔森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领域,他为经济学的创新而兴奋,并很快接受了这一套新学说。毕业之后,他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萨缪尔森清醒地认识到,战后的经济已经不是原来的私人资本主义,而成了私人与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混合经济”。适应经济的这种变化,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变化。私人资本主义仍然是经济的主体,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过时。但在“混合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引入凯恩斯主义。基于这种认识,他把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结合起来,在1948年推出了《经济学》第一版。这本书很快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学教育,且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到现在为止,这本书已出版19版,被译为20多种文字,总发行量超过400万册,成为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本书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综合为一体的体系沿用至今。这本教科书奠定了萨缪尔森在当代经济学中“一代宗师”的地位。

当然,这本教科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学,更在于他创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继承凯恩斯主义而又有重大突破的新古典综合派。这个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国家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理论上,这个学派的萨缪尔森、克莱因、莫迪利安尼、托宾、索洛等对战后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学里程中的一块丰碑。在经济政策上,它主导了美国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政策,为战后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萨缪尔森作为这个学派的创立者和灵魂,被称为“战后经济学第一人”并不为过。

作为一代宗师,萨缪尔森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和构建新古典综合派的框架,他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都有独特而影响深远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他于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上,这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书以边际分析法为核心,用数学工具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它赋予新古典经济学更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甚至可以说最终完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这本著作在理论上全面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在方法上把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求极大值或极小值的问题,从而运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经济问题,这些贡献对当代经济学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经济分析基础》是萨缪尔森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他对经济学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这些贡献主要反映在他的论文集《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一书中。这些贡献主要包括:

第一,提出了“显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理论。他认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都有缺陷,不足以解释消费者行为。他提出当A物品与B物品价格相等或A物品价格高于B物品时,消费者则仍然选择A物品。这就是他对A物品的显示性偏好。从这种偏好出发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就有了更为扎实的基础。这个显示性偏好的概念已被现代经济学接受。

第二,建立了乘数—加速模型。加速原理是指产量增加对投资的影响,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萨缪尔森把这两个原理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解释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原因的模型。这个模型说明了,在完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由于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的相互作用,经济如何自发地出现繁荣与衰落的交替,证明了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的必然性。这个模型至今仍被作为对经济周期的经典性解释之一。

第三,证明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成立的条件。这个定理是比较成本理论的重大发展,其创立者之一俄林曾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证明了这个定理发生作用要基于四个条件:贸易双方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在有效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之下,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密集度的关系不变;生产规模改变时,收益不变,生产规模不变时,收益递减;在有效的商品价格比例之下,贸易国的消费结构不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完全竞争市场上,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是正确的。这是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发展之一。

第四,对资本理论的发展。萨缪尔森针对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提出了替代生产函数(Surrogate Production Function)和反帕西内蒂定理(Anti-Pasinetti Theorem)。这对战后资本与增长理论都有重大影响。

第五,替代定理。这里的替代指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替代,这个定理说明了涉及增长理论的重要问题。一是各部门的产品价格仅仅由供给条件决定,与需求情况无关。二是如果原始投入包括流动和耐用资本品两种,那么,在任何一种利率之下,各部门产品的长期价格由供给条件决定,与需求无关。这是对新古典生产理论的重要发展。

第六,公共物品与效率的关系。萨缪尔森用处理外部性的方法来处理公共物品引起的资源质量问题,证明了公共物品的条件与消费者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物品的生产边际转换率。这对福利经济学和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决策都有意义。

第七,建立了国际贸易中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这个定理指关税保护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即一种商品相对国内的价格提高(无论是由于关税提高还是其他原因),必然会提高该商品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

此外,萨缪尔森对动态理论和稳定性分析、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消费理论及相关的指数理论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萨缪尔森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位“通才”。当他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诺奖评委会对他的评价是:“提高了经济科学的整体分析和方法论的水平。”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超过任何其他的当代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绝不是一位“象牙塔”中的学者。尽管他为了保持学者的独立人格,谢绝了肯尼迪总统请他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但他关注经济政策,并对此作出了贡献。

新古典综合派就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在经济政策上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而且比凯恩斯主义更进了一步。凯恩斯本人实际上是把国家干预作为经济危机时的一种应急措施,而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则把国家干预作为基本的调节经济手段,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政策抑制经济,以求得经济平稳发展。实际操作中,他们更重视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此外,凯恩斯本人重视财政政策,被称为“财政主义者”,而新古典综合派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以对经济的刺激更为有力。1960年代,肯尼迪政府全面采用了由新古典综合派的托宾和海勒制定的刺激经济政策,并实现了经济繁荣。但1970年代出现的“滞胀”使这一政策受到广泛的质疑,并引发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全面危机,到现在“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止的话题。

无论如何评论萨缪尔森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他对经济学的贡献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在经济学中的许多贡献无疑是经济学发展里程中的丰碑,对于这一点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

(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1.《萨缪尔森:一代宗师的丰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萨缪尔森:一代宗师的丰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