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由来已久,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港台明星在内地的走红,追星族走入人们的视野;第二阶段是以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为起始,“玉米”“凉粉”“盒饭”等以高调姿态形成迷文化集合群体,以短信投票等方式开启了选秀节目粉丝经济的狂欢;第三阶段是以2014年为分界线,伴随小鲜肉、流量明星的走红,粉丝经济展现出惊人的消费力量,并于互联网时代形成了由明星粉丝组成的组织更为严密的饭圈,而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进一步将饭圈推向台前。粉丝组织从松散到严密,理性对话空间愈发狭窄,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等问题屡见不鲜,显然,今日之“饭圈”已然无法只用单纯的“热情的过度消费者”视之,饭圈乱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资本无序扩张、流量反噬、美育欠缺等问题。

互联网时代,过去对偶像的赋魅开始转向对偶像的祛魅,而祛魅的重要表现之一便在于偶像个人信息被频繁、大面积暴露于公众视野,关于偶像个人家庭、生活、婚姻等多方面的私人信息占据了过多媒介公共资源,此举势必会挤压其他公共议题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的兴盛,为迷群提供了相互讨论、交流偶像信息的场域,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对于偶像相关信息和产品的占有在畸形饭圈生态中变了味儿,例如针对偶像本身,专门有一类“私生饭”跟踪偷拍明星日常,酒店蹲守、机场围堵、通告外泄、窃听偷拍等违法违规行为不一而足,甚至有“私生饭”获取信息后公开贩卖,带有明显的有组织的牟利性质;再如针对偶像作品,强制施压制作方干预创作,把嗑CP流程化、疯魔化的行为进一步哄抬了无作品吃人设、有颜值无演技的流量明星的市场价值,严重挤压了影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

“饭圈”的热情为商业机制收编和利用,日渐成为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重要筹码。因此,也有不少直接受聘于经纪公司的职业化粉头潜入到饭圈内部,作为“意见领袖”带节奏、引战、拉踩等,以不断增强自家明星、自家作品的话题度、曝光度,由此带来的是艺术质量判断标准的失信、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失衡。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相信网络生态会逐步得到改善。与此同时,青少年群体的美育教育也应跟上步伐。“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应当认识到,美育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意义,当粉丝能够自觉做到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网生代存在的畸形审美和社会失范问题自然也就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特邀作者:许莹)

责编:朱珠

1.《“饭圈”以爱的名义伤害了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饭圈”以爱的名义伤害了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92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