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披荆斩棘的哥哥》开播至今,这款综艺节日的热度和其所引发的讨论,远不能和《乘风破浪的姐姐》相提并论。

在此之前,《追光吧哥哥》在男性不自知的自信和被女性消费的凝视下黯然退场,反而成了助推“姐姐们”乘风破浪中一朵浪花。

而《哥哥》则巧妙避开了当下社会的两性争议点,进而在以《姐姐》为首的“她综艺”浪潮中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合法”的位置。

《哥哥》与《姐姐》作为同一类节目的AB两面,不可避免地会被放在一起比较。在一定的程度上,《姐姐》的“乘风破浪”是一次女性压抑的呐喊,尽管因节目形式的桎梏,没有太多持续性的力量。

而《哥哥》的“披荆斩棘”更像是“避其锋芒”,形成了那个辉煌的娱乐年代的乌托邦,融化掉来自“姐姐”的“荆棘”。

《哥哥》的播出始终围绕着“情怀”两个字,这在第一期节目中最为明显。

在《哥哥》开场文案中,“少年”是最突出的字眼,不过其背后的辉煌荣耀都被时间抚平。所以《哥哥》的着重点是在于过去,在于自我本身的对抗。

反观《姐姐》,从节目一开始就有着太多标签词语:勾心斗角、独立成熟、年龄焦虑等等。这其实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大众刻板印象的一次对抗。正如《姐姐》的开场词所描绘的一样,姐姐更侧重于当下,远超出自我本身的对抗范畴,成为了社会议题的一部分。

两款节目的侧重点的不同,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怪异的现象:从节目的反馈评价看,在大众的审美和叙事中,《哥哥》以“少年”入手再次登临巅峰宝座,是正常并饱含真情的,与他们的当下完美构成了一个整体。

但《姐姐》则要与过去决裂,让过往成为序章,才能够乘风破浪。在中年女性的独立成熟的表象下,其实是对自我青春、或者说大众审美中的女性青春的一次“讨好”。

这就造成了《姐姐》随着节目的播出,其内部的割裂:女性主义口号与大众固有审美的不相容。所以《姐姐》最后变成反规训过程中的自我规训。

兜兜转转,实则停在了原点。

而《哥哥》内部的协调统一性,实则是数十年以男性为主导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对大众审美影响的结果。随着《哥哥》的“情怀”回到那个辉煌的年代,不难看出其中的脉络。

伴随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以及一系列电影产业重组,香港警匪片成为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色之一。《英雄本色》将香港警匪电影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哥哥》的“大湾区”中,陈小春等人的《古惑仔》系列正是那个时期以《英雄本色》为代表的香港警匪片的余音。赵文卓更不用说,其代表作《黄飞鸿》、《刀》是香港武侠电影发展阶段的“片面”缩影。

作为香港电影中最出色的两种类型,同样也是对大陆影视文化影响最深的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电影中的父权文化和男性审美,也自然而然构成了“情怀”的一部分。

以《英雄本色》为代表的现代江湖和以《黄飞鸿》、《风云》为代表的武侠江湖,是一个以传统道德为价值核心的兄弟世界。

这和如今的《哥哥》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节目刚刚开始,江湖众人还在提倡以和为贵,尚未走到拨刀相见的地步。

虽然江湖的样式不同,但道义准则都是一样的。女性则从原先的被物化转变到了被隐藏。“情怀”所蕴含的时间共情,足以一瞬间冲破情怀背后那些不平衡的男女表达。

在《姐姐》中,可以明显感知到每位嘉宾想再次翻红的欲望,在当时的背景下:女性的社会议题被不断的突显、中年女演员的行业困境被一点点的摊开。

《姐姐》一定程度上是被裹挟着,完成了一次情绪的宣泄,然后重新回归到名利场的规则下,故而第二季的热度一落万丈。毕竟《姐姐》只是一个综艺节目。

不能否认的是:男艺人的职业生涯远比女艺人要长,其产业包容度也更高。这已经是近几年老生常谈的话题。职业生涯越长,攻击性越少,包容度越高,毕竟过了这个村,可能还有这个店。

但作为职业生涯短的女艺人而言,焦虑感从踏上这条路就有了,从一开始就要过关斩将、见血封喉。毕竟前边没有了路,空有地位与本事,也是无济于事。

在节目播出之后,各家粉丝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同样与其职业生涯的长短有一定关系。对比而言,发展前景小的,很多时候更容易形成饭圈,更具有攻击性,毕竟其背后的市场倒逼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吸血”任务。

所以无论如何《哥哥》所呈现出的攻击性,远没有《姐姐》明显,这是由背后的市场与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尽管《姐姐》与《哥哥》背后所承载的性别权利和文化意义各不相同,但在观众的观看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产生着一种性别偏见。这其实不再是一种性别凝视,而是一种自我的映射。

随着大众娱乐的碎片化、狂化化,近年来的综艺节目对私人领域的倾向性也越来越高。观众已不再满足聚光灯下的艺人,而是私下场景的艺人。

这从舞台上的凝视转向了生活上的映射。明星不再成为观众的参照物,而是观众以自我为参照物来审视明星进而回到自身。

这就使得性别偏见从凝视转变为自我映射。从《姐姐》的情绪宣泄,到《哥哥》的情怀渲染,都是顺应观众,而不是引导。同样观众也不再想从银幕上看到所谓梦幻般乌托邦,反而只是想看到自己。

在《哥哥》中,总是一片和睦、谦让,较劲努力也只是和自己。

这似乎符合大众对男性的一种性格设想。似乎就算是竞争,也要如《英雄本色》《古惑仔》一般,大开大合、义盖山河。

而若是将《姐姐》的爱恨情仇放在《哥哥》中,想必一定会遭受到舆论的反噬。

所以性别的偏见一直存在,随着综艺节目越来越私人化,它可能会以一种更为隐晦、巧妙的形式而存在。不过哥哥们作为这个市场和产业结构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无伤大雅,而姐姐们则要伤筋动骨。

但不可否认的是,《哥哥》的舞台质量,相比《姐姐》而言整体要好很多。当众人合唱《笨小孩》以及夜晚高歌时,很难不被他们身上的那股劲儿所感动。

当我们今天用女性主义去审视他们的时,也需审视我们自己,毕竟我们的记忆中,有太多他们的烙印。

《哥哥》是一朵开在记忆里的花,即便他们来到现实中,也依旧有土壤接纳。而《姐姐》则从一开始就扎根于现实中,被风雨吹打。虽然节目最后因为自身的割裂而不断下滑,但反过来想:在反抗与规训的过程中,起码有一瞬间她们展示了某种多元性和自我的价值。

换而言之,是她们成就了《姐姐》。

但《哥哥》究竟能走向何处,又如何解读男性,尚未可知。目前仍是搭台唱戏,尽管大幕已经拉开,而能否见得一场血雨腥风,还是一场停留在记忆中的感动,需要打一个问号。

1.《我们是不是太高估了这档节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们是不是太高估了这档节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93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