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又到每日不见不散的“舆论知识点”栏目

前天有小伙伴“浮沉中的小昕”留言:“能讲讲什么是马太效应吗?”

我们能怎么办?当然是毫不犹豫的满足你!

没错,今天为大家科普的舆论知识点就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自《圣经·新约》里的“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

简而言之: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马太效应在舆论场中也屡次被证实。以“江歌案”为例, 2017年11月9日起,《新京报》旗下的《局面》专访栏目陆续播出“江歌案”的两位主人公——江歌母亲江秋莲女士与“江歌案”幸存者江歌的室友刘鑫的专访视频。这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11月9日-11月15日,以“江歌”为关键词的微信文章为3993篇,而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刘鑫,在后真相时代里,媒体们用片面真实的事实选择构建了出一个“刘鑫该死”的景象,而真正的凶手陈世峰却成了舆论的受益者。

网络舆论的从众性和跟风效应明显。因为“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而那些持不同意见者要么不屑于发表意见,要么发表不同意见后很快就会受到议题设置者和支持者的狂轰滥炸。在这种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语”。新媒体时代尤其要注意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今天的“马太效应”对您是不是有很大启发?你还想了解什么舆论词汇,欢迎评论区留言~

— [ THE END ] —

1.《“马太效应”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太效应”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