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WWDC,教主从信封里拿出Macbook Air的那一刻,大家都意识到,全场海啸般的掌声,笔记本市场将迎来变化。
一眨眼就是八年,八年间我们见证了台式主机的衰退,智能手机的流行,平板电脑的诞生普及与饱和,以及教主的仙逝。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8年来,Macbook产品线自从换装了Unibody一体化铝合金设计以来,其设计几乎就再也没有升级过。
兔子睡了八年,乌龟们究竟已经爬到哪里了呢?本文旨在观察Macbook Air上市以来,传统PC笔电市场在设计风格上做出的改变,精品竞品的优秀与不足;并且分析在故步自封8年之后,Macbook是否还有其竞争力。
PS:本文仅讨论笔电的工业设计,操作系统OS的影响不在讨论之中,请勿引战,谢谢。
(近两年笔电销量,全线下滑的情况下,唯有macbook系列逆市上扬)
Macbook系列拥有哪些出色的设计?
Macbook这一商标真正出现在2006年,是苹果正式抛弃IBM的Power PC架构转投intel的x86架构的笔记本产品。旗下的子产品线分为Macbook无印(2006首发,2011年停产,2015年复活),MacBook pro(2006年首发,2009年转用unibody机身,2012年搭载Retina显示器),Macbook air(2008年至今)。比起友商纷繁复杂的产品型号和模糊的定位,Macbook产品线定位清晰并且保持着每年更新配置的传统。
(Macbook early2006)
早期的Macbook无印系列外壳材质为聚碳酸酯,拥有黑色和白色两种配色。初代的Macbook并没有相比同时代的竞品有太多决定性的撒手锏,更何况其还固执的添加了基本没人会用到的火线接口这样的私货,但有一样设计是伴随着Macbook诞生就已经根植于产品基因的——那就是MagSafe电源连接器。其设计优秀之处不仅在于磁力吸附接口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线缆牵扯导致的笔记本跌落伤,其小巧的电源适配器,以及集成在适配器上的绕线装置等都让用户感受十分贴心,比起传统笔电电源适配器中间一大坨两边各一根线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更加便为携带。
MagSafe电源连接器
MagSafe是苹果公司的一种充电连接技术,接口有磁吸装置,在外力作用下自行吸附或脱落。Magsafe以磁性方式把电源线与MacBook Pro连接在一起,使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充电比以前更加简便。当电源线张力过高时,MagSafe电源连接器能够安全地与笔记本电脑断开连接,从而有助于防止笔记本从工作台上掉落。
而真正把Macbook系列推向辉煌的想必还是前文提到的2008年开始发售的Macbook Air系列,air系列的轻薄长续航这些因素为市场所惊艳,但其大获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我认为有二,一是定制化的低耗能CPU,要知道在2008年酷睿还没有现在的那么多门类,苹果定制的这颗低能耗Core 2 Duo处理器,虽然牺牲了部分性能,但是在续航散热与待机上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在性能过剩的时代马上成为了后续的U结尾处理器甚至现在无风扇的core m处理器的先行者;而在另一方面,mba成功的另一位功臣当属这Unibody一体化铝合金机身,这可谓是及美学,工业能力与时尚拉风为一体的典型,而A面居中会发光的苹果标更是点睛之笔,这些年去阶梯教室上自习,看着五花八门的笔记本电脑慢慢的变成三分之一以上的闪亮的苹果标志,不能不说其深入人心。
Unibody一体化铝合金机身
unibody,一种把铝合金,挤压成板材,然后通过数控机床一体成型的机械加工技术。通过把铝合金挤压成板材,再通过数控机床进行精密加工,最终形成一整张的电脑所需机身。由于没有任何拼接或焊接成分,因此机身硬度、韧性更好,整机零件少,即使是从高楼坠下、被碾压,也能基本保证机身完整,因此也可大幅加强极端环境下对于硬盘的保全。
在之后一年,新发售的Macbook pro顺理成章的也采用了大受好评的Unibody铝合金机身,同时搭载的还有一项新技术,那就是Multi-Touch,触控板除了支持简单的拖动和按压外,多点触摸的导入使得手势操作成为可能,除了Multi-Touch技术,还将触控区域与按键功能融合在一起,平滑的天光玻璃减少了摩擦力且更加耐磨。配合OS层面的支持,这也一跃是Macbook系列的触控板跃升为最好用的触摸板之一。
Multi-Touch触摸板
Macbook运用Multi-Touch 手势,可以更流畅、自然、直观地操作 MacBook。宽大的 Multi-Touch 触控板正是为此而设计,无论是三指轻扫开启 Mission Control,还是四指开合查看 Launchpad 中的所有 app。手势响应流畅逼真,当你上下滑动浏览网页,或在全屏显示的 app 里轻扫切换时,感觉就如同所触即所见。
在笔记本市场还充斥着1366*768的低分辨率的屏幕的情况下,2012年WWDC上,苹果发布了配备Retina显示器并重新设计的第三代MacBook Pro,它的分辨率高达2880x1800,220ppi,在当时算是非常之高的分辨率。同时为了避免过高的分辨率导致的内容适配出现差异,视网膜显示屏使用了不同的点距,让桌面在看似只有1440 x900像素的分辨率下运行,通过4个像素来显示1个像素,在看似较低的屏幕分辨率下运行时,会比其他屏幕更清晰更锐利更细腻,尤其是在进行文字工作的时候会更加优秀。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以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为例,工作时显卡渲染出2880x1800个像素,其中每四个像素一组,输出原来屏幕的一个像素显示的大小区域内的图像。这样一来,用户所看到的图标与文字的大小与原来的1440x900分辨率显示屏相同,但精细度是原来的4倍,但对于特殊元素,如视频与图像,则以一个图片像素对应一个屏幕像素的方式显示。故不会产生Windows中分辨率提升使屏幕文字与图像变小,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这样在设计软件时只需将所有的UI元素的精细度都提高到原来的4倍就可以既保持了观看舒适度,又提高了显示效果。关于iOS设备,也由四个像素代替原来一个像素,
在2015年,英特尔Core M系列处理器在无风扇下已经可以实现相当的性能,苹果也正是重启了Macbook无印这一型号,发布了被国内网友戏称为NMB的New Macbook。这一型号采用了12寸的视网膜屏幕和一体化的金属机身的同时,重量仅为2磅、厚13.1毫米、以及全新结构的键盘。并且非常激进的采用了单USB-C接口设计(充电/扩展/数据传输全靠它)、无风扇式设计、以及Force Touch触控板。这使得这款产品的得到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诟病其单接口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有人评价无风扇处理器在配备视网膜屏幕下有种小马拉大车的吃力感。这代产品作为首次使用了很多新技术的一代产品注定不会成熟,期待在未来的产品更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改善。
Force Touch触控板
Force Touch触控板并不会移动,但你用手指按下它时依然能够听到和感觉到点击,这得益于其所具备的触觉反馈能力。当你点击触控板时,其表面并不会下沉,而是产生一次震动,就像是PlayStation或Xbox游戏手柄的力反馈一样。苹果在Force Touch的内部设置了一个传感器,用来检测手指的按压,并通过重力的移动为操作者的指尖带来垂直移动的感觉。由于可检测按压力度,如果你点击的力道更大一些,触控板便会将其识别成双击操作,这也就是Force Touch功能。在实际体验当中,该功能的感觉就像是两次物理点击一样。
除上述以外,macbook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特质,有些已经成为市场标配,比如键盘灯,单手开合的转轴;有些特立独行的坚持,比如sd卡读卡器和雷电接口。正是macbook的这些特色让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投入苹果的怀抱,甚至在某些排行榜中,rmbp甚至被评为最好用的Windows笔电。但是不得不说自从Unibody机身设计采用以后已经八年了,Macbook再也没有带给我们带来大的变动。那么在这段时间里,PC众厂商又因为Macbook的挑战做出了哪些改变呢?
PC众厂的改变
我自然明白,如果我大言不惭的说PC笔电设计比不上Macbook,大把人等着把从知乎上看到的奇葩远古型号甩到我脸上,然后洋洋得意的离去。我承认,譬如Thinkpad和VAIO等厂商都曾给我们带来许多令人惊艳的设计,但是请想一想,为什么你在生活中几乎见不到有人使用这些产品?为什么你在车展上看到的炫酷无比的原型车却几乎永远也没可能跑上公路?笔电作为一件工具,如果没法在设计,性价比与易用性上达成妥协,就根本无法成为一件合格的商品。我举个栗子——Dell在2009年为了对抗Mba,推出了ADAMO雅慕系列电脑,看图吧
是不是美得很,比起Mba更为惊艳的多,即使放在今天的2016年也是时尚感满满。
但是比起Mba让人摸起来分量十足的一体化铝合金外壳,ADAMO雅慕看着轻薄,机身却是软的,并且是那种摸起来让人稀松的不安感,最重要的是售价,与同时期Mba相近的配置,售价¥16,999/¥22,599。然后这个系别一年之后就被砍了。
此外,笔记本电脑市场细分后,注重游戏性能的游戏本,注重运算能力搭载专用图形卡的移动工作站,还有具备相当大扩展性的准系统都也在笔电的大框架内,但显然其与Macbook和一众以轻薄长续航中度办公为考量的电脑有所区别,这些电脑也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所以就算我死了,被钉在棺材里,我也要用这腐朽的声带说,摒除操作系统的考量,在Macbook Air推出的时间点,在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推出的时间点,这都是笔电市场上最优秀的电脑之一,其出色的工业设计,易用性与稳定性都证明其是一件完成度极高的商品。但这不代表着PC商场就会因此一蹶不振,下面我们来谈谈PC市场因为Macbook出现的或模仿或独创的改变。
超极本概念的提出
超极本Ultrabook是英特尔继UMPC、MID、上网本netbook、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超轻薄笔记本之后,定义的又一全新品类的笔记本产品,Ultra的意思是极端的,Ultrabook指极致轻薄的笔记本产品,即我们常说的超轻薄笔记本,中文翻译为超“极”本。
“超极本”是在这些年嚣张尘上的概念,是intel代表产业联盟在2011年所提出的轻薄笔记本的规格要求。标准如下:
标准一:厚度小于 18 毫米,重量小于 1.5 千克
标准二:从休眠状态唤醒,用时少于 19 秒
标准三:日常工作状态下,续航时间 5 小时以上
标准四:采用英特尔智能酷睿 i 系列处理器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标准几乎就是在针对Mba的规格,也是试图在已经成为夕阳产业的笔电领域刺激出新的卖点。从现在来看,这个策略是较为成功的,不仅把笔电市场分割为了极致追求性能与散热的傻大黑粗游戏本,以及追求轻薄设计长续航的超极本,还有剩下的四不像廉价本,在前两者中都提高了产业联盟的利润率。各大厂商如联想戴尔惠普华硕等也都推出了大量产品覆盖高中低端,为商务人士,文字工作者,外勤工程师等人群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产品,再也无需每天背着厚重的电脑与电源适配器出外办公了。
(东芝kira-at01s概念超极本)
全高清屏幕的广泛应用
可能是为了清理库存,也可能是不求进取。主流的笔电显示器分辨率在祖传的1366*768停留了太多的时间,其时间甚至比诺记传说中的320*240的分辨率存在的时间还要久远。屏幕分辨率是个奇怪的东西,当你用惯了低的分辨率,你丝毫感觉不到有什么不清楚,色彩有什么不准确,就像你记忆中小时候在大屁股显像管电视机上看的TVB电视剧一样清晰。可是,一旦你用惯了高清屏幕,习惯了准确的色彩,再要回去使用低清偏色的显示器时,你就会感觉想吃了一个苍蝇一样的难受。以我个人经验来说,在使用rmbp之前,我用过很多年年的mba,在我眼里1440*900的分辨率在13寸的屏幕上表现非常好,对于网上嚣张尘上的对Air屏幕的诟病嗤之以鼻;但是,在使用配备视网膜屏幕的rmbp半年后,再回来看Air的屏幕,简直无法入眼,颜色偏,亮度低,画面与文字的边缘像素感明显。所以,如果你囊中羞涩又觉得眼前的低分屏效果尚可,那么珍惜现在,千万不要使用视网膜屏幕,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回到主题上来,在竞品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使用全高清以上分辨率的屏幕,尤其是超极本基本已经普及了全高清分辨率,如微软Surface pro系列在第三代以后使用了2K的分辨率,更多第三方厂家在其旗舰产品中甚至把4K分辨率的屏幕都已经放到了选配中,这无疑对显示效果来说是一大进步,不仅仅是分辨率,更重要的是分辨率的提升带来了厂商和消费者对于屏幕素质的重视,屏幕材质与色域也都相应的得到了提升。不过要想获得更佳的视觉体验效果,还需要windows在系统层级的支持,以及移动图形处理器的进一步发展。
触屏的使用和2in1产品的普及
随着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在前些年的大热,wintel产业联盟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window8以后的操作系统都特别为触屏操作优化了很多改善,intel也提出了第二代超极本的概念,在CES 2013通过名为“North Cape”的概念产品向人们阐述了自己对新一代超极本的理解和期望,该产品基于Haswell处理器所打造,拥有分体式混合设计,并且搭载高分辨率触摸屏,具备超长的领先于其它同类产品的续航时间与无比轻薄的机身。以此为指导各厂商都拿出了多种形态的新时代轻薄笔电。这些电脑与macbook最大的区别往往就在于触摸屏的安装,目前基本分为以下几种方案,
首先是微软的示范机Surface pro为代表的平板型,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四代,该设计的特点是平板电脑式造型,所有元件均集中在屏幕,键盘为纯粹的键盘,与传统的笔电设计正好相反。
第二种是分体式造型,以同样亲自下场的微软Surface book为代表,这类产品采用屏幕与键盘部分可分离式设计,屏幕部分脱离后可单独作为平板电脑使用,键盘部分内含大电池与性能增强元器件,合体后性能更强,是一种听上去很好的概念,只是初代产品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种是转轴式设计,以联想的yoga系列为代表,特点是相比传统笔电,其转轴其屏幕可以翻转360°变身为笔电A面与D面或C面贴合,形成一种类似平板的造型,而机身总体布局不需要做太多的激进性改变。而Thinkpad twist,Dell Xps12,华硕都有转动屏幕不一样位置但是实际效果类似的产品。
最后自然还是经典蚌式结构的笔电,虽然没有太多的噱头,但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产品往往更为消费者所接受,我们欣慰的看见,这些年蚌式结构的笔电还是有譬如Dell Xps13,Hp spectre这样的优秀产品出现,无论谁超窄边框还是轻薄机身上都已经超越了rmbp的设计成为了一代精品,可喜可贺。
MacBook还值得购买么?
大妈作为一个导购平台,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无法绕过这个话题,Macbook系列产品作为一个璀璨却难掩黯淡势头的产品目前是否还值得消费者所青睐呢?我作为Macbook近五年的用户,无论是Mba还是Mbp都是用过一段时间且较为熟悉,给出的建议如下:
首先,作为游戏机的话,千万不要买Macbook,Macbook只有最高端的Macbookpro 15寸版本才配有独立显卡,且并不高端,在Mac OS下游戏的兼容性一般,虽然大部分大作都有Mac版本,但是小游戏和诸多网游都难觅Mac客户端。而在安装Windows的情况下Macbook无论是散热还是续航都有不少的劣化。如果你是一位游戏玩家,或者一个刚上大学的学生,想要在接下来的几年畅玩一把的话,Macbook全系列都是一个性价比非常低的选择。
而作为日常的影音冲浪用电脑的话,Macbook系列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轻薄长续航高颜值,并且全系列采用酷睿i系列处理器保证了性能,不过由于MacbookAir长时间未升级屏幕,只推荐New Macbook在2016年升级后的版本,其重量颜值轻薄都是时代的一时之选,在升级了处理器后性能也能轻松实现日常影音与轻办公的要求。而rmbp的重量略重,并不推荐。
最后在作为工作用电脑选择时,选择Macbook要尤为慎重,首先要排除几点情况:第一,你的工作环境下是否有许多转用软件,而Mac OS并不支持?第二,你工作中是否需要进行重度的运算和渲染,即便最高配的Macbook也无法胜任?由于前文所提及的在Windows下Macbook会出现劣化的情况,我还是推荐在MacOS下进行工作,无论是虚拟机还是双系统都只是一种妥协,如果你还是习惯在Windows下操作,或经常需要运行win独占的程序,选择一台优秀的Windows笔电是更好地选择;同样,相比配备了专业图形卡的众多移动工作站,Macbookpro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这种场景建议配置桌面式系统进行解决。
在我看来最适合Macbook的只有以下几种人群1.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作为刚刚经历这个过程的人来说,电脑的用处一般在于上课,查资料,阅读文献,写论文,给老板做幻灯片,Mac简直就如量身定制一般的顺畅;2.白领,以金融从业人员为代表的大量以office作为日常主要工作平台的人员,Macbook的打开就办公,合上就带走的模式非常好用,长续航、宽大的触摸板也方便短期不用携带额外附件;3.码农,无论是视网膜屏幕还是蝶式键盘,都似得Macbook是一台足够优秀的代码机,作为专业人员你也不用别人操心你的兼容性问题了不是么,更何况做IOS开发的话一台Mac是必备的条件;Iphone用户,苹果多年的生态经营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ios用户与Mac的互联随着版本的升级越发加强,我已经逐渐习惯一但有电话,一桌的手机、Mac和ipad都开始作响的场景了。
总结
廉颇老矣,可但凡赵国兴兵戈还是会想到这员老将。Macbook就是在笔电市场上这么独特的一家存在,其意义也并不仅仅是会亮起的白色苹果标,用久以后你也许会感觉即便排除品牌溢价,也很难在市场购得一台同价位更优秀的产品。还是让我们把眼光投向下半年,看看Macbook十周年之际,久未更新的苹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如何的改变吧。
【结语】
本文由什么值得买网友“lancet”撰写并授权转载,由于篇幅原因,仅选取了精华的部分进行分享。完整原文可去我站《Macbook十年,给笔记本电脑市场带来了哪些改变?》查看,如果你有更多好物想跟我们分享,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买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1440x900分辨率看这里!Macbook十年,给笔记本电脑市场带来了哪些改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440x900分辨率看这里!Macbook十年,给笔记本电脑市场带来了哪些改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2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