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郭恩一编辑|余义琦。

“家人,我好像有那个社交恐惧症。

这句开场白,是最近多少大火短视频的标配。

什么是社交牛逼症?我仔细研读了一番这个在今年爆红的新词语,发现它多多少少算是个褒义词——

“简称‘社牛’,形容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和谁都能游刃有余地交谈。”

不过令人纳闷的是,在一些网红的演绎下,社交牛逼症逐渐成了一项哗众取宠的迷惑行为:

买奶茶时突然对店员唱歌、在地铁上高呼自己敢吃屎、饭店吃面时大喊“是妈妈的味道”、穿着奇怪的绿色紧身衣去吃火锅......

不得不说,在牛逼和社交恐怖主义之间,还是有一个微妙的尺度的。

想来想去,能精准把握这个尺度,将人类的社交天赋发挥到满点,真当得起这一句“牛逼”的,还得是中国长辈们。

中国最牛的民间侦察兵,统称大爷大妈。

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往往能建立起这个世界上最完善的交际网:上至县城里哪哪儿要拆迁,下至哪家小孙子得了痔疮,简直是无所不知,如数家珍。

有人曾在自己亲爹身上,刷新了对社交达人的认知:

“我跟我爸出门散个步,一路上他谁都认识,全程40分钟他起码有20分钟都在招呼路过的人:吃了吗?我晚上吃的石磨豆花啊!对,这我闺女......”

而且长辈们口中的“认识”,绝不是跟年轻人一样躺在好友列表里的“点赞之交”。

他们能准确说出某人姓甚名谁,家中几口人,住在哪个犄角旮旯,搬过几次家,孩子这次考试如何,最近挨了几次打.......

中老年的社交牛逼症,最博大精深之处,当属他们那份“外星人来了也能套上近乎”的自来熟。

无论在哪,无论和谁,甭管是卖菜的,摆地摊的,卖衣服的,还是卖热水器的,擦玻璃的......他们都能分分钟聊得火热。

长辈们的交友速度,甚至不需要一顿饭的时间,从张嘴第一句称呼开始,友情的小河水就开始流淌。

因为他们的社交绝活之一,就是认亲戚。

同姓的是家门,同省的是老乡;看见有钱的叫老板,看见没钱的叫老师;甭管东西你我他,五百年前都是一家。

实在不行就上终极武器——俗话说,走遍千里都不怕,一句“老表”大过天。

至于北方长辈就更厉害了,一个 “咱” 字,就能瞬间把陌生变朋友,把路人变亲人。

“咱闺女在哪儿上班呢?”

“诶哟,咱孙子长得真俊!”

没有中老年人拿不下的社交,如果有,那必定是还没聊到位。

同样是坐车,你耳机一戴坐等到站,而你爸却能跟邻座的人唠地依依不舍,开始称兄道弟,下车时手里还多了一瓶别人塞给他的水。

同样是买东西,你默默挑选付钱走人,而你妈却能跟老板娘攀上远房亲戚,从老公孩子聊到微商代理,亲热地仿佛失散多年的好姐妹,最后用进货价拿走了一条新裙子。

别问长辈们社交这么牛逼到底图啥,问就会回答你:

傻孩子,咱图的就是个眼缘啊。

长辈们的社交绝活之二,就是擅长用问句来开辟新的人际关系。

我姥走大马路上看到人家衣服好看,就会过街去问:这衣裳好看,哪儿买的啊?

我妈餐馆吃个饭,总喜欢探头去隔壁桌问:这啥菜啊?好吃不?

我爸跟谁都想唠,前年他在西湖边碰到个国际友人,直接冲过去一句非常蹩脚的:how are you?

有问就有答,一来一往,这就算熟了。

问句在社交场合有多好使呢?要是在中老年扎堆的地方,那一个问句抛出去,就能唤回一群人。

比如在公交站点,一句“这985路车到底什么时候来啊?”,能迅速召齐等这辆公交的大爷大妈们。他们会顺着这个问句聊起来,然后互相招呼着上车,坐在一起继续唠嗑。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能翘起整个地球;给大爷大妈们一句回复,他能给你唠到宇宙终结的那一天。

不过一切都不能强求,长辈们抛出去的问句就像姜太公的鱼竿,愿者上钩,就算真没人回答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社交。

我不止一次见过我妈试图和前面排队的人搭话,结果对方没有搭理她,于是她在5秒钟后自言自语回答了自己的问题,然后转头凭借一句“就是就是”迅速不露痕迹地插入到了旁边队伍两位大妈的聊天中。

那一刻,我望着三位中年妇女火热聊天的身影,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好像比我想象的简单。

如果让儿女尴尬是一种罪,那几乎所有的中老年人都得判无期徒刑。

长辈们的社交牛逼症,往往会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达到峰值。当他们自由的灵魂开始澎湃,尴尬的就是随行的子女们。

有人表示最怕跟家里的长辈们一起去爬山,因为他们一旦爬到比较高的地方就喜欢大声啊啊啊,一个声音比一个大。

那场面,像极了一群猿人一起兴奋地嚎叫.......

还有人说自己亲爹喜欢唱山歌,每次一起去景点,她爸时不时要唱两嗓。每次她发现她爸准备开唱时就赶紧加快步伐往前走,谁曾想她爸在后面用山歌的调调喊她名字,让她慢一点:

“XXX噢——,你等等我哟~~~”

和长辈一起出游,才知道拍照不是一门技术活,而是一种心理创伤。

有人为了给挥舞着丝巾的老妈抓拍出一张《跃出海面的美人鱼》,用光了生平所有的脸面。

办公室有位同事,曾这样分享过他和社牛症父亲一起旅游的瞬间:

“别的老头儿老太太去景点最多拍照,我爸非得拍视频,因为他还有台词。有次在瀑布边的一颗树边拍照,我爸灵机一动觉得这特别像水帘洞,非让我拿着手机,自己爬上树做了个猴子的造型。

看着他站在树上大喊‘俺老孙来也!’的瞬间,说实话,我连尴尬都忘了,心里在想不愧是我爹,真是麻雀啄了牛屁股,雀食牛逼。”

要是回归到日常来看,长辈们的社交牛逼症总结起来就是一句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有些年轻人光是想想都尴尬到窒息的事情,长辈们就是能理直气壮地干出来。

在社交牛逼症的加持下,中老年绝对是社会上最热心的那批群众,实实在在地贯彻着鲁迅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社恐的年轻人是哪儿人少往哪儿躲,而大爷大妈们是哪儿人多往哪儿扎,高铁、飞机、商场哪儿都能找人搭话,发挥点余热。

见过最热心肠的大爷,就连过斑马线时看绿灯亮了都要高声招呼一起等绿灯的人们一句:

好了,可以走了!

救命,我爸遇到路口堵车会下车帮交警疏通......

我爷爷一把年纪了,前天路边有人吵架,他赶紧过去。我以为他是去围观,结果他站那儿5分钟听懂吵啥了以后开始加入了吵架,我惊呆了!

我妈半夜十一点听到楼下有人打架立马穿个拖鞋下楼观看,看完了还要拉着警察讨论案情,我拽都拽不回去。

别问为什么长辈们不觉得尴尬,其实也有几分尴尬在的。

只不过因为他们年纪大了,活久了,也就想开了。

就像父辈不理解年轻人的社恐一样,年轻人也不理解他们的社牛。

但其实对于这些50后60后70后们来说,社牛的底色,是一份不服输。

他们生长于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没办法躲在屏幕后口嗨,跟人面对面打交道,是一项生存必备技能。

年幼要早当家,成年要能养家,他们从未想过躺平,更没有机会做一个社恐。想要活下去并且活的更好,就必须豁得出去,拉得下脸,说得出口。

他们奉行的生活哲学,是“别死要面子活受罪”和“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于是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了过的更好,他们锻炼出了百分之百的问路率、砍价率和交友率。

哪儿有什么社交天才,不过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厚脸皮。

而随着他们老去,又没法跟上网络时代,所以直到今天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依旧是人际社交。

他们看不见网上的风云变幻,看不见朋友圈里的精彩纷呈,唯有和别人聊得火热的时候,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没有被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抛弃。

世界曾经追赶着他们,如今换他们追赶这世界。

有人说他们爱多管闲事,可是又有哪个流落街头的迷茫年轻人,不曾感受过大爷大妈们的温暖和热情?

还有人嫌他们吵闹又烦人,可是人间要没了这些整天乐呵的人,想想也挺无聊。

至于那些被年轻人嘲笑的那些“尴尬时刻”,不过是他们对自我的一次回归。

因为做一个体面的成年人这件事,他们已经腻了。

当儿女长大远去,世界的中心也不再是自己,那不如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狂欢:

凭借眼缘去和各种人聊天,在天地间尽情舞动丝巾,或者在爬楼时唱唱山歌,又或者,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放个屁。

这个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用社牛的方式成全自己。

没吃过生活的苦头,哪儿好意思说自己爱生活。

连生活都不爱,又怎么配说自己有社交牛逼症。

散了吧,大爷大妈们用几十年时间懂得的生活哲学,你随随便便学不来。

1.《与长辈保持什么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与长辈保持什么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4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