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进入爱屋山山区开展野外工作后失去了联系。

11月15日下午,普洱市镇沅县委、县政府接报后,于当晚紧急成立救援指挥部,在次日清晨即组织人员进山开展搜索救援。4名工作人员是11月13日从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进山后是失联的,19日,红星新闻从设立在樟盆村的指挥部了解到,此前一共有8支救援队伍370余人投入救援工作。当晚,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普洱支队一支50人队伍赶到增援。

▲凌晨,普洱森林消防支队队员集结出发

这是一场接力式的搜救,部分搜救队员,晚上就住在距离樟盆村3个小时步行路程的补给站,50名村民负责给他们送饭,可饭送达时已冻成饼。尽管队员们年富力强,但他们的铁律之一,是彼此不能走散,以防止次生危险;尽管搜救设备先进,但哀牢山地势险峻,潮湿阴冷,山高林密,一些仪器也不太用得上。

“时间每过一分钟,希望就少一分,所以我们是一刻也不敢停。”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陈鹏告诉红星新闻,20日起,救援人员将对悬崖峭壁、涵洞、谷底等区域进行重点搜救。

▲普洱森林消防支队救援队员研究部署方案

据悉,截至11月20日12时,参与救援人数560余人,已累计出动救援人员1900余人次。为早日找到失联人员,在原有救援力量的基础上,今天除人员增强外,重点组建了3支重装穿越组翻越哀牢山向新平方向搜索前进,其他10个搜救组将围绕13日失联人员生活过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精准搜救,同时,在已建的一个补给站的基础上,今天再新建一个补给站,采用空投方式补给,最大化缩短搜救人员往返时间,提高搜救效力,全力以赴开展救援。

50人增援,地毯式搜索

夜幕降临,星光闪现,各支救援队伍陆续回到樟盆村休整,驻村干部安排人员在樟盆村村委会清扫房舍,这里将临时住下19日晚间赶来增援的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50人队伍。

时间过得很快,每个人的动作紧张而迅疾,为第二天的救援准备餐食的村民们,也紧锣密鼓的工作着。每个人都在抓紧时间吃饭、休整,“希望他们4个人能挺住,只要他们活着,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指挥部一工作人员称。

▲19日晚,指挥部为20日救援队员准备的干粮

镇沅县常务副县长、搜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兆辉介绍,这4名人员此次进山是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携带有罗盘、工兵铲、铁锹等工具,以及干粮、矿泉水等约1天半的口粮。4人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与后方最后一次通话时间是13日12时59分。

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29名消防队员于11月16日下午5点30分接到总队命令通知,当晚10点30分抵达当地联合指挥部,与当地救援队伍沟通、协调,受领任务。

陈鹏告诉红星新闻,17日早晨7点30分,搜救队伍准时从营地统一出发,29名消防队员划分成4个小组,分别到各自的目标点进行搜索。陈鹏所在的搜救队伍,于20日早上7点半再次出发。“我们发现了砍刀,食物包装袋、简易庇护所等踪迹。”陈鹏说,庇护所可能是地调队员工作期间搭建的。19日,搜救指挥部称,在4人的哀牢山计划工作区域附近发现的砍刀、雨衣、饮料等物品,经其同事确认为4人的物品。

▲樟盆村指挥部,救援人员研究部署

据陈鹏介绍,此前的搜索,是根据失联人员工作区域的坐标,以“点”带“线”进行。19日晚,联合指挥部经会议研究后,决定调整搜索方式,“一方面,划片区指定负责人,开展地毯式搜索;另一方面,将重点对悬崖峭壁、涵洞、谷底等区域进行搜救、查看。”

救援人员“联合行动,整体编组”。陈鹏告诉红星新闻,救援队员以小组为单位,统一行动,不能走散。目前,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山地救援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当地公安、向导等人员组成联合行动搜救小组,以10人左右为一组开展搜救行动。

无人机飞行遇阻,饭菜冻成饼

此次救援使用了一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例如运用无人机喊话器在空中喊话,呼唤失联人员名字,亦有配备红外探测灯的无人机在搜寻区域内反复飞行、探照。不过,无人机的飞行距离有一定限度,在信号弱的地方,无人机可能会失去信号,无法返回。此外,森林茂密,树干粗壮,无人机的飞行会受到阻碍。

▲救援队伍在哀牢山中

提及救援面临的阻碍,陈鹏表示,“压力很大,困难一件接一件。”陈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天气、地形、通讯等因素都会给搜救带来困难。搜救区域以哀牢山西坡为主,平均海拔约2500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只有7、8摄氏度。山区潮湿,即使不下雨,树上也有水珠滴落。在行进过程中,队员们的衣服几乎全部湿透,难以御寒,“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此外,山区内树林茂密,阳光被树叶遮挡,雾大,有时能见度仅有10米左右,信号时有时无,容易迷失方向。由于难以判定失联人员所在的具体区域,他们只能进行大范围拉网式搜索。

4名失踪人员入山时,当地雨水绵绵,三日前才放晴。镇沅县气象台11月19日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19日21时至20日0时,镇沅县者东镇学堂村、木厂村、樟盆村一带多云,气温12-16℃;20日0-3时多云,气温11-15℃。气温偏低,人体体感偏冷。山区及低洼地带有雾,需注意防范低能见度对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救援队员20日的一份干粮

19日晚,陈鹏所在的搜救队还有6名消防人员在哀牢山中过夜。陈鹏告诉红星新闻,他前两天也在山中过夜。山里夜间风大,气温低。救援人员在避风处用砍刀砍倒竹子,简单地搭起庇护所,升起篝火。由于环境潮湿,光是生火就花费了一个小时,且点起的火无法用于烹饪。

“村民送到补给的饭菜等早已变冷,成了饼,很硬,我们好几个队员反映,吃下肚子很难消化。”陈鹏说,好在明火可以取暖,也可以防止野兽。晚上,陈鹏和队员们听到山上的狗熊在叫唤,“挺吓人的,”陈鹏说,为防止野兽攻击,队员轮流站岗,轮流休息。但是由于天气寒冷、潮湿,没人能完全睡着。

搜救分为4个目标点,陈鹏所在的搜救队负责3号目标点的搜救,3号目标点是距离出发地最远的一个。从地图上看,起点与终点的直线距离仅有3公里左右。但由于山区地势起伏大,队员们所需跋涉的路程远不止3公里。队伍从早上7点半出发,一直到当天晚上7点多搭建庇护所时,尚未抵达目标点。第二天早晨8点队伍继续出发,11点半才到达目标点。从出发至返回,耗费约36小时。“队员们现在都筋疲力尽,坐下就难以再动弹,”陈鹏说。

村民送补给,至少负重15公斤

救援工作开展期间,50余名当地村民多次进山,协助搭建补给点,并为专业救援队伍送去饭菜等物资,为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贡献力量。

据陈鹏介绍,补给点用于储存饭菜、野外生存装备等物资,队员们在补给点休整,可以避免上下山来回反复,减少花在在路上的时间,所以这次救援,当地百姓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樟盆村村民谢昌红,他和当地50余名村民负责为救援队员背送补给

樟盆村一组的生态护林员谢昌红,是第一批上山寻找失联人员的村民之一。11月15日晚上10点左右,在当地领导的组织下,谢昌红等12名村民及干部,4人一组,组成3支搜救小组进山搜救。他说,他们因无法联系4名野外作业人员,这才报警。

据谢昌红回忆,15号那天,他曾在山道上看见了熊的脚印。谢昌红所在的小组于16日凌晨1点到达失联队员可能会前往的地点,却发现那里没人。当时雨大雾浓,难以辨认方向,大家担心失联人员的安危,每个人都很着急。

当晚,谢昌红与另外几名村民留在原地待命。16日早晨,谢昌红和搜救小组再次出发,冒雨在哀牢山中搜索失联人员。众人在山中搜索了一整天无果。16号下午6时许,有村民在一河道周边发现有失联人员留下的脚印,这为之后的搜救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下山后,谢昌红由于病疾膝盖疼痛难忍,在家中休息了一天。17日及18日,谢昌红沿着临时开通的小道,进山为救援队伍搭建救援补给点,同时他还与50余名村民一起为补给点运送物资。

谢昌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17日及18日上午9点前,他和另外30位村民在指挥部的组织下,把水、干粮、饭、菜等物资备齐,开始进山。参与运送物资的村民主要来自樟盆村和木厂村,全部为50岁以下的男性村民。每个村民背上的物资通常约有15公斤到20公斤,力气大的男子,则背30公斤。山路难走,山坡陡峭,大家每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一会儿。

他们至少需要3个小时才能到达补给地点,返回则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谢昌红表示,自己其实平时很少进山,对哀牢山区内部地形不太熟,他此前没有听说过有人在哀牢山区失踪,也未参加过救援。

目前,失联的4人尚未被找到,这让谢昌红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难过。“我们这里很少有外人来,他们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却在我们这里失踪了,我就感觉,我们有义务帮忙找到他们。”他说。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实习记者 王语琤

发自云南镇沅

编辑 郭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红星深度】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17号和18号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7号和18号怎么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5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