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很多人开始琢磨回家过年的方法。
上班的时候有人摸鱼抢火车票、飞机票,而打算开车回家的人甚至已经无数次打开手机地图,偷偷规划线路了。
看着地图上四通八达的路网,有人可能已经闻到了年夜饭的味道,有人则一边看着疫情期间的返乡政策唉声叹气,一边还幻想着在春节假期来一次凯鲁亚克式的旅行。
但我则产生了一个疑问:每年有这么多人“在路上”,但为啥中国就没几部好看的公路片呢?
有人说是中国的第一部公路片是2001年的电影《走到底》。
如果只要故事发生在公路上就算公路片的话,那这话可能没错。
黑帮杀手为了爱情抢劫了自己老大的古董,又恰巧劫持了自己女朋友搭的车并走上逃亡之路,在躲避追杀的路途中被公安人员击毙。
这可能是中国荧幕上开得最脏的一段车。
只不过电影还没到一半,大多数人就会对这个略显俗套的剧情失去耐心。
反倒是搭车客莫文蔚的大长腿、杀手张震岳的“地中海”以及姜武的路飞式草帽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顺便说一句,片子里还有个配角演员,演技不错,看着还有点眼熟。
那时长得并不算糙的他还叫王锦鹏。
中国公路电影数量本就不多,而且一大特点就是有道路而没有汽车。
比如在豆瓣得到8分的电影《练习曲》中,载着男主上路的是一辆自行车,而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单车环岛日志》。
单车、少年、美丽海岛,三个小清新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部较为一般的片儿,如果导演有意愿与某旅游社合作,那这部电影也可以作为“台湾环岛七日游”的宣传视频。
然后神似冯德伦的男主就会热情地说上一句“宝岛台湾欢迎你”
有的对公路片定义没那么严格的影迷,也觉得《天下无贼》是一部比较知名的中国公路片。
虽说没必要对一部贡献了大量金句的贺岁片在艺术上过分苛责,但这个发生在绿皮火车上的喜剧故事和公路片的区别大概就像加了榨菜的面条与柳州螺蛳粉那么明显。
而在2007年的文艺电影《红色康拜恩》中,终于出现了四个轮子的车,只不过是一辆联合收割机。
在韩国摄影师的镜头下,这台红色机器缓缓驶过大地、收割麦田,同时也承载了时代演变中的父子情感纠葛。沉重有余,但少了几分公路片应有的流动感。
一部好的公路电影,至少得出现一辆正儿八经的汽车。
否则讲述四人一马旅行故事的《西游记》也能算是一部古典公路片。
如果回溯公路电影的起源,就得聊聊美国公路片的发展过程。
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以及悠久的私家车历史,让电影创作者甚至可以直接从禁酒令时期挖掘素材。
公路片鼻祖《雌雄大盗》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取材自美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罪犯组合——邦妮与克莱德的电影创造了这种类型片最经典的模式之一:汽车+犯罪。
上面是剧照,下面是真实的照片。
而后来的经典公路片,无论是《荒野生存》还是《末路狂花》,尽管故事本身千差万别,但汽车总归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对汽车的赞美不仅限于它可以用来代步的这种初级功能,更将其化为一种隐喻,是人类对生活进行探索、拓展的一个符号。
没有汽车的公路片,显然不能被公路电影原教旨主义者接受。
除此之外,一路上的文化冲突、自我寻找才是公路故事的精神内核。
“垮掉的一代”往往是美国早期公路电影里的一大特色群体。
开车上路对这些又丧又颓的美利坚青年来说,是美国梦幻灭后的逃离与反抗。
在迷茫与孤独的旅途中,年轻人直接琢磨起了与生命相关的宏大命题。
但要注意了,中国人的“在路上”,除了迷茫、孤独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故事与生活息息相关。
不同于把车当作个性表达工具的美国年轻人,中国人可能要等到1986年的京港汽车拉力赛上才第一次看到被当作交通工具以外的汽车。
对于没有66号公路的中国人来说,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个稀罕物件,自行车才是“人民的”代步工具。
陷入人民自行车的汪洋大海。
而汽车稍一普及,也立刻被用来满足生产力的需求,肯定没机会被拿去“像少年啦飞驰”。
而且劳动人民们忙着把汽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以用来致富,自然也没时间像美国嬉皮士们那样在路上一边磕着药一边慨叹人生。
大概最近几年,在抽出精力应付超载、收费站与路霸之余,中国的司机们才开始有了一点儿“在路上”的闲情雅致,比如搞一搞舌尖上的汽车美食。
或者在拉货的同时直播自己的路上日常,这是中国车友的“在路上”。
这种真实让人隔着屏幕仿佛就能闻到中国公路独有的混合着汽油与尘土的气息。
这也是为何多年后,赵本山的《落叶归根》能被视为中国最具有公路片精神的影片之一。
拉着尸体的赵本山和牛车拉力竞速
它看起来就是那么淳朴、真实。
雇人哭丧的老者、去西藏的青年驴友、身陷婚姻危机的货车司机、回归田园的养蜂人,这些都是那个时代你驾车行驶在中国大地上的人能遇到的鲜活的人。
如今中国的车主们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同时也开始寻找一种人车融合的生活。
想拍好公路电影的人不妨去深入观察,在其中寻找属于未来中国公路片的精神内核。
这样的生活可能并不需要一部美式“肌肉车”,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这辆车大概需要满足这样一些特点:
这辆车不仅得在拥挤的城市里穿梭自如,而且还能长途跋涉,干泥地、撸臭水沟。
而且得皮实耐用、彰显个性、人车合一。
熟悉X博士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尊重过五菱宏光,这一次从公路片的角度上,我不想再respect五菱了,我现在给五菱下跪。
五菱车主们“在路上”的故事就是中国公路片不错的剧本。
用它来追求自由的旅行的人,花上几千块就能让五菱变身舒适房车,带上伙伴与一颗热爱自由的心说走就走。
有人可能对五菱的动力缺乏信心,但其实早已有车主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远征雪域高原对五菱汽车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任务。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有的跑车上不了西藏,五菱蹭蹭就驶上了海拔4500米的雪山无人区。
答案是五菱宏光除了皮糙肉厚,五菱汽车的售后服务团队在无人区也能随叫随到。
无人区,除了人和狗,还有五零售后服务团队
五菱团队在车辆改装上的创造力也会为公路片增加不少看点。
他们在改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对五菱汽车进行了一次从美学到科技的全面升级。你以为五菱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其实他也可以是豪华的代名词。
座椅桌板可以为手机无线充电。
魔改后的6x6电动皮卡,小身材掩盖不了强悍的实力,它可能真的是同等体量车中的地表最强。如果要拍一部中国版的《疯狂的麦克斯》,那么以这辆车为原型肯定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要你胆子够大,完全可以开着宏光MINIEV在赛车道上争一个柳州车神的名号。
有的车主看腻了千篇一律的配色,给五菱汽车DIY一下,也可以成为彰显个性的工具。
如果中国拍不出好看的公路片,那大概真是因为他们缺一辆五菱汽车。
其实,你甚至无法简单用车来限制这个五菱这个品牌,它所服务的根本是人的需求。“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过去的2020年,五菱汽车陪伴大家驶过了一段段艰难的道路。
疫情期间,五菱一展大工业令人震撼的效率,仅用76小时就造出了第一台五菱口罩机。随后以日均170万只的速度将这些口罩源源不断的送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面对疫情后的经济萧条,五菱迅速推出“地摊经济的正规主力军”——五菱荣光翼开启售货车,在保持身体健康之余也让无数用户在疫情之下保证了家庭的财务健康。
五菱不仅关心大家的钱包,还关心大家的胃。跨界螺狮粉,舌尖上的五菱用奢华的包装,扎实的食材颠覆了人们对螺蛳粉的传统印象。这一切与五菱颠覆人们对汽车的印象简直如出一辙。
新年将至,善于跨界的五菱这次又携手辣目洋子给大家带来了牛年新花样。
一向敢于挑战其它人不敢接的角色的辣目洋子,就像敢于突破大众认识、不断破圈的五菱。
五菱X辣目洋子牛年新春礼盒是送给广大人民最直接、真诚的新年祝福。
给在乎的人寄一份新年礼盒,寻觅独属于你的情感公路。
设计/视觉 東北
1.《公路电影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路电影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5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