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2日,国家下达了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的指示,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估计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懂,老鼠、苍蝇、蚊子,这三种确实该消灭,麻雀犯了啥错?很简单,麻雀吃稻谷,糟蹋老百姓的粮食。以前家里晒粮食,麻雀一来就是一大群,必须经常赶一赶,确实很讨厌。

所以,一说要消灭麻雀,当时老百姓都很支持。再加上报纸、广播、演讲、漫画、标语的宣传,工人、农民、学生,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了。据统计,当时成都、重庆发动百姓达95%以上,从几岁的小娃娃到105岁的老寿星,都参与进来了。


大规模的打麻雀运动,必须先从四川说起。

四川山林多,自然各种鸟类也多。接到消灭麻雀的指示后,四川一马当先制定了标准:所在地区和单位无麻雀窝、无麻雀飞、无麻雀叫;城镇各处全天看到麻雀两只以下者,只能算是“基本无雀”,并不合格。

但是,天上飞的麻雀并不好捉,怎么能保证完全消灭它们呢?弹弓打、陷阱捉、掏鸟窝,这些孩子们常用的方法,还远远达不到目标。1958年3月,四川“除四害指挥部”的领导,到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调查工作,一个名叫穆青云的农民提供了经验:“我们每年为了防止麻雀吃秧田的谷种,就要派人守候,吆喝着驱赶麻雀,不让麻雀停下来,麻雀飞累了,就跌下地来!”

指挥部的领导一听,这是个好办法啊!于是,立刻组织当地的群众试一试,看效果怎么样。结果,一大群人吆喝了一整天,麻雀确实不敢落地吃粮食,但都飞到别处去了,只有几只飞累地坠落了下来。

指挥部领导没有放弃,又来到了新繁县,让当地农业合作社社长再试一试这个办法。这次组织的群众非常多,田间地头到处都安排了人,大家一起吆喝,还敲锣、敲盆、敲尿桶、敲竹筒……这下可热闹了,田间的麻雀哪见过这个阵势啊,不管往哪飞都是咣咣咣的声音,连个落脚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就这么,麻雀飞着飞着就累得掉在地上,死伤惨重。

你看,还是要扩大规模,让麻雀不管往哪飞,都逃不出人民群众的吆喝声,活活累死。有了这样成功的经验,四川开始大力推广,继续扩大规模。在成都附近的一个县,广大群众全部动员起来,采取掏、毒、套、打、熏,还有最重要的“疲劳战术”,出动19万人次,连续4天向麻雀发起进攻。当时那个场面啊,街道田地、漫山遍野,不仅插满了旗帜,还摆下了21万个草人,烧起了13万堆烟火,更是制造了数十万的捕鸟陷阱——麻雀是无路可逃,纷纷坠地而亡。

再看邛崃县,直接把麻雀定为“头号敌人”,全县分为1945个“战区”,动员群众约21万人,要求每人消灭麻雀30至50只!1958年3月14日,全县机关关门,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部队停训,于当天清晨7时统一行动,按照分配好的位置开始扑灭麻雀。整个县都沸腾了,枪炮声、锣鼓声、吆喝声,竹竿、扫帚漫天乱舞,麻雀天上飞,人在地下追……一直忙活到深夜,群众实在累得走不动了,才收兵回家。

《郫县志》记载,当时为了打麻雀,郫县花园乡组织了40支鸟枪,分成三个小组奋战。学生也都放假回家,配合工作。院子、田地、河坝,全部分配专人负责,男女老幼轮流看管,到处都是吆喝声和敲锣打鼓的声音——7天时间,花园乡就歼灭麻雀20多万只。


四川首创的“大兵团作战”消灭麻雀,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峨眉电影制片厂当时就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把四川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国。北京为了做出榜样,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1958年4月19日,凌晨4点左右,数百万群众拿起竹竿彩旗、锣鼓响器,按照计划走向了安排好的战斗岗位。另外,全市有830多个投药区,200多个射击区也埋伏好了神枪手。

凌晨5点整,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全市范围内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挥舞、喊声震天……当时,为了无死角的歼灭麻雀,街上、院子里、树上、房上,到处都站满了人,当然还有无数的草人参加了战斗。

麻雀飞过,人人喊打。生活在北京的麻雀,万万想不到还能遇到这种战术,简直是天罗地网,无处可逃。在天坛,30多个神枪手埋伏起来,一天之内歼灭了966只麻雀;在南苑东铁匠营乡承寿寺生产站的毒饵区,两个小时毒死麻雀400只;宣武区陶然亭一带,2000居民半天消灭麻雀512只……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师生,以及中科院2000多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也都加入进来,真是毫不夸张的“全民作战”了。根据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从4月19日到21日,北京市共歼灭麻雀401160只!报纸上还算了一笔账:每只麻雀每年连吃带糟蹋数斤粮食,这一次的战斗可以节省粮食200多万斤。如果按照每年每对麻雀繁殖15只计算,又可以节省1500多万斤粮食!


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战”。

4月28日,上海全市动员,平均每10平方米就设有一个驱赶麻雀的岗哨,一天时间就“灭麻雀掏鸟蛋”共25万只;天津市不甘落后,从4月6日到21日连续作战,共消灭麻雀385万只;广州仅在5月25日一天内,就消灭麻雀31万只——当天,连广州六榕寺的僧人也敲锣打鼓,参加了围剿麻雀的战斗。

郭沫若当时写了一首《咒麻雀》,流传很广:“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麻雀遭了殃,确实有点冤。其实在全民打麻雀的开始阶段,就有科学家提出过反对,毕竟麻雀吃粮食有限,更多的是吃害虫。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就专门举例说明了打麻雀的害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1744年动员全国消灭麻雀,但之后普鲁士发生了大规模虫害,农作物受损严重,不得不从国外运来麻雀。

1958年的这次打麻雀运动,自然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1959年春,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发生了严重的虫害,很多地方大街两侧的树叶都被害虫吃光了。科学家们开始为麻雀喊冤,所以到1960年,麻雀就正式离开“四害”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臭虫了。


笔者80后,出生于皖北农村,自然对麻雀很熟悉。

虽然有过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但我小时候麻雀依然随处可见。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动物保护意识,而且麻雀、青蛙之类的非常多,打麻雀自然也很常见。农村的孩子都知道,家里存的粮食要经常铺开晒晒太阳,这样才能保存更长时间。

遇到大晴天满院子铺的粮食,很快就会招来大群大群的麻雀,你要是不赶走它们,那损失就大了。于是,小孩子就要经常赶麻雀。记得有时候捉麻雀,是用一个筛子或者竹筐,倒扣在地上,边缘用一根小棍撑起来,里面撒一些粮食。小棍上拴着绳子,我们就离得远远地看着,一旦有麻雀进了陷阱,轻轻一拉就把它们盖在里面了。

当然,孩子们还经常用弹弓打麻雀,不过这个考验技术,我小时候水平不太行,怎么也打不准。1958年打麻雀运动的时候,报纸上还专门介绍麻雀的吃法,比如干炸、红烧,或者裹上泥烤了吃。但是,我小时候都不吃麻雀,因为肉太少,还不如青蛙呢。

除此之外,掏鸟窝更常见。那时候农村的男孩子,个个都是爬树小能手,只要看见鸟窝就争先恐后地去掏,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

但是实话实说,至少在我的家乡,那时候田间地头各种动物还非常多。麻雀不用说,到处都是。一到夏天,有水的地方全是青蛙,一到晚上呱呱呱叫个不停。有些大人打着手电筒,一晚上能抓一大桶,但是不管怎么抓,第二年还是到处都有。

小溪和水沟里的鱼虾,也非常多。小时候一放假,几个小伙伴就到附近的小溪边摸鱼抓虾,每次都有收获。当然,蛇、黄鼠狼、刺猬等等动物,也很常见。总之,那时候就觉得各种动物田间地头非常多,不存在“濒危”这种意识。

所以,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不一样。现在很多动物都不能滥捕滥杀,麻雀、青蛙也受到了保护,确实是一件好事情。毕竟,现在很多地方的田间地头,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应该大力保护。

1.《80为什么杀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80为什么杀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76897.html